第三单元教案张翠彩研究报告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33052034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教案张翠彩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三单元教案张翠彩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三单元教案张翠彩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三单元教案张翠彩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三单元教案张翠彩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教案张翠彩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教案张翠彩研究报告(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叶县昆阳镇第一小学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课文写的都是凡人小事,读来让我们感觉格外自然亲切。细细回味,这些令人感动的凡人小事给我们的启示却不小。烂漫的点地梅采用“以物喻人”的写法,通过描写雪域高原“点地梅”顽强的生命力,抒发了对顽强战斗在青藏铁路筑路工地上的平凡而伟大的筑路兵的赞美。“妙极了”与“糟透了”中母亲的宽容与父亲的严厉体现的都是“爱”。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爱的表达方式让我们思考应怎样正确对华赞扬与批评。在急流中的那位背负着襁褓中的孩子,划着小竹筏在江上急流中奋力找寻安全通道的年轻母亲的勇敢和沉着让我们为之感动。把耳朵叫醒中的沃尔特迪斯尼的奋斗历程艰辛曲折,他的成就告

2、诉我们用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去感受,用眼睛细细观察,用耳朵静静倾听,就有可能获取成功的灵感。本单元的课后题,注重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本组课文,重点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课想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课时安排:.16课时。9烂漫的点地梅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3、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教学重点:1、联系上下文,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2、 体会作者对平凡而伟大的高原筑路兵的赞美之情。教学难点:领悟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课型:讲读文教法:读悟结合教具准备:生字卡教学时间:

3、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同学们,你去过青藏高原吗?那里天寒缺氧、冻土封固、土壤贫瘠。然而,有一种植物却能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顽强地生长,你知道是什么植物吗?(点地梅)板书: 9、烂漫的点地梅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 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从课文中的哪一句可以看出?(最后一句)2、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点地梅 高原筑路兵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内容。二、学习新课。学习课文第313自然段,体会点地梅的顽强与美丽。1、读课文最后一段,提问:我喜欢唐古拉山顽强而美丽的点地梅。课文哪一段写了点地梅的顽强,哪一段写带你地梅的美丽?2、齐读第3自然段

4、,指出:扎、贴、拥抱、顽强。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点地梅的顽强。(指导朗读)3、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边读变想象点地梅的样子。(指导朗读)4、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对重点语句反复品读,边读展开想象,深切体会作者对点地梅由衷的热爱与赞美。第三课时一、学习第15自然段,交流自己心中的感动。1、点地梅不仅让我们喜爱,更让我们感动。(带着感动再读第13自然段。2、其实,把美丽留给青藏高原的何止点地梅呢?还有那一群可亲可敬的高原筑路兵。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选择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也可结合自己课外阅读中收集到的关于青藏铁路建设者的事迹交流自己的体会。二、统观全文,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1、

5、通过前面的学习,想一想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有什么共同之处。2、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三、回扣课题,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再读课题,有了什么更深的体会,新的理解?课文的题目是烂漫的点地梅,实际上却是在赞美“可亲可敬的高原筑路兵”。这种写法叫做“借物喻人”。四、再读最后一段。你想对筑路兵说些什么?作业布置:抄写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要求会背段落。板书设计: 烂漫的点地梅 点地梅 高原筑路兵 (顽强而美丽 ) (可亲可敬)课后小结:教学反思:成功:学习课文时,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为什么在这个题目下要写高原筑路兵,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在他们充满疑问的时候,趁热打铁给学生补充“生命禁区”“冻土封固”的资

6、料,孩子们自己总结出雪域高原的恶劣的生存条件,为下文理解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的艰苦奋斗和顽强的精神打了基础。不足:本文教学时,我的遗憾还是引导学生读书太少,读书的方式太单调。 改进:以后在阅读的指导上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10妙极了”与“糟透了”课型:讲读文教法:读悟结合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具准备:生字卡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对父母不同的爱的深切感悟。二、学会在朗读中把握文章的精髓,从读中受到感悟。三、 利用朗读与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或称参与式)进行学习。四、 学习文章中的口语式的语言。教学重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重点语句的感悟。教学方法: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学时间: 三课时教

7、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1. 学生读课题,然后说说读后的发现或想法。2. 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二、初读课文,概括大意1. 学生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 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3. 请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一、体验心情,展开辩论1. 老师用抒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回到作者的童年。2. 指名读课文第114段,然后集体评议,并在评议的过程中指导朗读和渗透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 请学生用两个词分别概括当巴德听了父母截然相反的评价之后的心情,并说明理由。老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并相机指导朗读。4. 讨论:如果你是巴德的父母,你会选择哪种方式来评价自己的孩子呢?请说说

8、你的理由。讨论中引导学生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对巴德的父母为什么要这样评价孩子有所体会。第三课时一、抓关键词,品读明理1. 老师描述第15段的内容,过渡到第1617段的学习。2. 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来写成年后的巴德回顾当年父母截然相反的评价时的心情,请速读课文第16和17段,找出这个词。老师板书“庆幸”。3. 看到这个词,爱动脑筋的你会提出哪些问题来深入理解课文呢?学生可能会提出:庆幸是什么意思?巴德庆幸什么?为什么会感到庆幸?4. 学生各自默读第1617段,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并在书上作旁批。学完的同学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5. 老师组织全班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老师在组织讨论交流的

9、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进行深入理解;对重点语句进行反复品读。二、联系生活,交流体会1. 学了课文之后,你对赞扬和批评是否有了新的理解?对赞扬和批评你的人是否有了新的认识?请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2. 请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可以模仿书上的句子写,也可以自己写。三、自学生字,正确书写1. 师:课文中的生字,你准备怎样记住它们而不读错写错?2. 学生练习书写。作业布置:抄写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要求会背段落。板书设计:10妙极了”与“糟透了”妙极了 父母两种不同方式的“爱 ” 糟透了课后小结:教学反思:成功:学生能正确了解对儿子的第一首诗,父母是怎样评价的,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两种相反的评价,体会这两

10、种不同评价对儿子的巨大影响。并能结合自身争相回答以后在生活中自己会怎样面对表扬和批评,令她高兴的。不足:老师的引导较多,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关注较少。改进:还是要提醒自己管住嘴,放开手。11在急流中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理解和正确运用。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联系上下文推想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体会年轻母亲的坚强勇敢。4学习作者通过自然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心情的写法。教学重、难点重点:联系上下文推想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体会年轻母亲的坚强勇敢。难点:学习作者通过自然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心情的表达方法。课型:讲读文教法:读悟结合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课时

11、: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识图说话,激趣导入1教师:平时老师都告诉同学们要在生活中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今天老师想看看同学们对自己观察能力的训练结果,请看这幅插图,请同学们边观察边思考,然后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出自己在图中的所见。2生畅所欲言后,请生归纳概括插图中描绘了哪两大景观?(江水、妇女)这两大景观各具什么特点?(板书江水:湍急妇女:勇敢)3师请生把这四个词连成一句通顺的话。(湍急的江水上一位勇敢的妇女正划着竹筏。或一位勇敢的妇女在湍急的江水上赶路。)4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在急流中。生齐读课题两遍,师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自主学习生字。师

12、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方法。2生概述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并谈谈自己初步感受到的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汹涌湍急的江面上,一位年轻妇女背着孩子沉着勇敢地逆流前行的事。感受到了妇女的镇定自若、勇敢自信以及作者对妇女的钦佩、赞扬等感情。)第二课时一、研读课文,突破重点1生默读全文,迅速找出文中与插图相对应的段落。(第4段)2生大声朗读具体描写插图的段落,思考:(1)此时你就是大船上悠闲的作者,看到此情景,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意外、震撼、大吃一惊,师板书:震撼)你是从哪些重点词体会到的?(竟是、年轻的母亲、居然、酣睡,板书:年轻母亲)(2)生自行练读,读出作者的那种惊讶、难以置信,然后抽生读。(3)

13、在人物刻画上,作者采用了哪些细节描写?(神态、动作)这样描写有何用意?(表现了妇女的镇定、平静、勇敢、坚强、沉着以及对竹筏操控的游刃有余等。)(4)男女生分别用朗读的方式感受妇女的镇定、平静、游刃有余。(5)生想象襁褓中的孩子在颠簸和惊险中做着什么样的梦,并说说做这种梦的原因。二、细读课文,学习写法学习文章前后呼应的写法:1小筏子渐渐远去,它在作者眼中变成了什么?(“一簇不息的火苗”)这与前文什么地方相呼应?(与第3段结尾处“一朵随波漂流的红杜鹃”相呼应。)2以上两处作者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表达了作者对这对母子的美好祝愿,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

14、奋力划桨的鼓励,对执著奋进精神的肯定等。)第三课时一、精读课文,体会感悟再次感受人物,与作者的联想产生共鸣:1教师:贝江上的这一幕给作者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很难忘记,师板书:难忘)为什么难忘?(“这一切,组合成一幅感人的图画”,师板书:感人) “这一切”究竟是指的什么?(镇定的神态,坚定的眼神,奋力划桨的动作,还有她那在襁褓中安睡的孩子,师板书:神态、眼神、动作、孩子)2这是作者的感受,你还在文中哪些地方受到了感动呢?(例:“急流汹涌的江面上,远远地出现了一只小筏子,就像一只小小的蜻蜓,落在水里拼命挣扎着逆流而上。”)说说原因。(这个句子通过将小筏子比喻成落水挣扎的蜻蜓,在汹涌的急流反衬下,突出了母亲的坚强勇敢)小结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坚强勇敢、坚持不懈师板书:伟大母爱)3是啊,这种源自伟大母爱的感动永不消失地存活在了作者脑海中,于是他由此及彼地联想到了生活的急流,请勾画出相关语句(文章最后一句),读读悟悟,分小组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的征途上我们应该如何勇敢沉着地面对那些失意、沮丧;在复杂多变的社会里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各种挑战、诱惑、挫折。)二、发现问题,探究难点1教师:伟大的母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