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交通治堵存在的困难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

上传人:木**** 文档编号:133047275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道路交通治堵存在的困难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城市道路交通治堵存在的困难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城市道路交通治堵存在的困难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城市道路交通治堵存在的困难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城市道路交通治堵存在的困难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道路交通治堵存在的困难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道路交通治堵存在的困难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道路交通治堵存在的困难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为积极助推我区城市道路交通治堵工作,前段时间,在区政协副主席xx的牵头下,区政协社会法制和港澳台侨委员会组成调研组,走访部门、镇街,召开座谈会,实地视察,外出学习考察,就我区城市道路交通治堵工作开展了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提出了对策建议,现供区委、区政府决策参考。一、工作现状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城市交通治堵工作,把它列入民生实事工程,成立治堵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每年召开会议进行部署,统筹各方,抓好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交通路网日益完善,道路通行能力持续提高,公交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公交出行能力稳步提升,交通秩序管理不断强化,交通参与者守法文

2、明意识显著增强。据统计,四年来,我区新建、改建城市道路x公里,打通断头路12条,改善拥堵点x处,增加停车位x个,新增、更新新能源公交车x辆,提升改造公交车站x个,投运公共自行车x辆,对金xx大道、群贤路、镜水路等主要道路的交叉路口进行渠化改造,x国道6个南北通道实现贯通,钱滨线及城区内环提速改造等工程建设加速推进,特别是今年7月20日104国道xx段高架桥通车后,城区交通拥堵状况得到明显缓解。截至xx年底,我区机动车守法率为98.2%,非机动车和行人守法率为93.8%,交通满意度为83.7%,交通守法率综合排名全市第一。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机动车保有量的大幅增

3、加,有限的道路资源、停车设施等基础设施供给与不断攀升的人流物流车流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城区交通压力仍然很大,“早晚高峰堵、南北通达阻、市场通行挤、商圈停车难”的“顽疾”根治很难,阶段性、时段性、区域性拥堵依然存在,与人民群众对交通出行的期盼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城市治堵规划前瞻不足。市场、商圈、医院、学校道路通行条件和停车配套规划存在明显不足,特别是市场物流集散等配套先天不足,致使城区交通秩序、整体环境不尽人意。城区主干道沿线开口太多,影响了通行效率;货运停车场和地下停车场、立体停车库数量较少,加剧了车辆乱停乱放现象。测评结果表明,我区道路建设及停车设施群众满意度仅为8

4、1.2%,在全市各县(市、区)排名靠后。(二)公共交通体系协调不顺。目前,城区公交出行分担率仅为18.7%。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公交出行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公交车便捷性、舒适性稍显不足,通行速度相对较慢;不少公交线路不够合理,公交换乘率较高,增加了群众出行时间。二是由于公交信息服务不够完善。“xx智慧交通公众号”知晓率不高,无法查询跨区线路信息;“易行xx”等软件无法实时定位并查询所在位置附近的公交站点、线路、班次或提供换乘信息等功能,利用公交大数据实现精准管理、科学调度和人车互动,仍有待探索和完善。(三)交通综合管理水平不高。路面临时停车位设置不够合理,有的占用了非机动车道,不仅降低

5、了车辆通行效率,还带来了交通安全隐患。城区不少道路交通标线不清楚、不醒目,空中指示标志与地面标志不符,部分标志被遮挡,部分斑马线、车道设置、红绿灯配时不合理。背街小路交通管理缺失,协警现场交通组织指挥能力有待提升。另外,对机动车实行严管严查严罚,但对电动车、“四小车”、手拉车和行人交通违法行为的处罚,仍缺乏刚性。二、对策建议(一)科学规划,提升交通通行能力。一是实施重大项目交通评审。重大建设项目规划时同步实施交通影响评估,是交通拥堵的治本之策。今后凡建设项目立项评审,特别是商品房开发项目应按照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开展评估,真正做到未雨绸缪,提前谋划,提前应对。二是着力增强路段通行能力。

6、加快改造城区部分道路,将东西向主干线群贤路的机非隔离绿化带改为隔离栏,由双向四车道改成双向六车道,并将新增车道规划为公交优先道。重新规划南北向主干线金xx大道的路口缺口位置,减少左转。同时,在商圈、学校等人流密集区域规划建设过街设施,如笛扬商圈、轻纺城小学门口可建设人行天桥,不断保障笛扬路、兴越路高峰时段的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三是积极创新交通管理理念。不断创新治堵工作思路,探索实施新技术、新标准,积极采用潮汐车道、右边车道左转、单行、禁左、禁直、远引掉头等措施。如当公交候车站离路口较近,且公交车需左转时,可在有条件的路口采取右边车道左转方式,避免公交车强行转到普通左转车道而带来的交通拥堵或交通

7、事故。(二)加强管理,推进道路综合整治。一是加强治堵工程项目综合化管理。部分治堵工程项目,涉及征地拆迁和沿线村道的改路、改渠、接路、接坡等“小三改”问题。如果群众认知度不够,会影响工程进展,这需要所在地镇街和村委的大力支持。因此,对治堵工程项目,要采取综合化管理模式,由属地政府、建设单位、管线部门、交警等组成项目团队,全程参与,实现无缝对接。二是加强城市空间科学利用。城区商圈和高层住宅小区人流车流较为密集,商户和居民停车难问题日益突出。要借鉴市中心医院建设智能化公共立体停车楼的经验,加快建设占地面积小、使用效率高的智能停车场、停车楼,切实缓解停车难。三是加强末梢路网综合管理。切实加强对道路乱停

8、车的管理,通过在支路上施划路面标志标线或是机非隔离栏的方式,明确路权,并加大电子警察拍违执法力度,打通城区交通路网的“末梢神经”。四是加强小微车辆乱象整治。针对市场周边的“四小车”、非机动车、手拉车在傍晚及前半夜占道经营的行为,采取堵疏结合的方式,引导建设中小型仓库,优化交易模式,并指定临时周转下货点,加大对违规占道、停车的执法力度,实现“即停即走”。针对电动车超标上路等违法行为,可从改装源头治理入手,严格审核电动车商家,不定期上门抽检,严厉处罚私自改装大功率电动车等行为,并加大对上路行驶的私自改装、无牌无证、套牌电动自行车的查处力度。(三)统筹资源,加强交通运行调度。一是组建交通运行综合指挥

9、中心。在交通部门组建区交通运行综合指挥中心,整合交通、公安、交警、数字城管等智慧系统,将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公共自行车等公共交通以及私家车、货车的道路交通运行、公交运行、设施运行、交通规划、交通建设,通过交通大数据平台、行业监测平台、交通决策支持平台以及公众服务信息平台,发布年度运行、月度运行、周运行、日运行报告,提出综合治堵方案,优化交通组织,实现动态监管。二是设立治堵分析研判机构。在区治堵办设立专门机构,选调相关专业特长人员,对城区现有堵点段及可能发生的新堵点段进行预估、研究、分析,精准区分区级堵点(主次干道)和街道堵点(支路及背街道路)。同时,坚持微治理,通过勤务安排、警力疏导调配、

10、优化信号配时、增设信控设施及完善标志标线、路口渠化、隔离、虚改实线等微治堵措施,优化堵点段通行状况。三是拓宽交通治堵信息收集渠道。由治堵办牵头,建立治堵工作微信群和治堵民声民意微信群。治堵工作微信群,可邀请交警、市政、园林、交通、城投、交投、执法以及区级媒体等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具体负责人加入,及时交流信息,及时处理问题。发布治堵民声民意微信群号、二维码,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代表入群,收集有关交通治堵方面的情况信息,转交治堵工作微信群处理,并及时反馈。(四)多措并举,倡导绿色文明出行。一是落实公交优先发展。规划建设金xx大道、群贤路等公交专用道(优先道),构建城区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公交快

11、速通道;在笛扬路的群贤路口至钱陶公路一段,辟出2米左右宽的人行道,将它改成非机动车道,并将原非机动车道改成公交优先机动车道;修整、拆除金xx大道轻纺大桥和湖东路湖广桥限高设施,消除公交运行“梗阻”现象。同时,有序推进公交电子站牌扩面工作,为候车乘客提供实时准确的车辆到站预报、多媒体视频播放、交通出行信息等服务,提升公众服务水平,增强公交吸引力。二是推进换乘枢纽建设。提前规划地铁站点公共交通转驳方式,通过建设路面换乘公交枢纽,增大公交停靠站的供给容量,为区域公交网线优化调整提供设施保障,减少公交车辆进出站与社会交通之间的干扰,改善候车环境,有效提高通行效率,改善交通秩序,优化乘客候车环境。三是积极打造慢行系统。尽量减少路面临时停车位,还路于非机动车;加快推进公共自行车投放扩面,完善公交出行的“最后一公里”;片区定位为慢行优先的街区,将道路资源优先分配给慢行者使用,如道路资源非常有限的背街小路可采用这种方式。四是宣传倡导绿色出行。大力倡导低碳、绿色、文明出行理念,积极引导交通消费方式转变,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率先践行。充分发挥各类创建平台的引领作用,通过平安xx、文明城市等创建载体,有效开展交通治堵活动。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坚持正面宣传和反面曝光相结合,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治堵,建立健全“政府主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治堵工作新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