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长乐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选考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3031384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8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选考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选考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选考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选考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选考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选考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长乐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选考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乐高级中学20192020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试卷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包括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1.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稷下学宫A. 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B. 繁荣了春秋时期的文化教育C. 成为当时战乱动荡的一个缩影D. 成为荀子法家思想的发源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可知稷下学宫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故选A项;从稷下学宫吸纳的学者来看,均为战国时期人物,因此稷下学

2、宫繁荣了战国时期的文化教育,排除B项;根据材料“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成为当时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荀子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而且无法从材料中看出稷下学宫是荀子思想的发源地,排除D项。2.“天人合一”观念最早是庄子阐述,关注的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注重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就是“天人合一”的一种,它把自然之天拟人化,认为天有意志,能监视人间,并根据君主德行的好坏赐福或降灾。这说明()A. 黄老之学被汉代统治者采纳B. 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C. 儒、道的发展趋势逐渐合流D. 儒家始终关注天与人的关系【答案】

3、B【解析】【详解】“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就是天人合一的一种,它把自然之天拟人化,认为天有意志,能监视人间,并根据君主德行的好坏赐福或降灾”表明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故B正确;黄老之学是汉初的思想,董仲舒是汉武帝时期儒学家,排除A;儒、道的发展趋势逐渐合流是在宋代,排除C;D太过绝对,错误,排除。3.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总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是A. 儒、道、墨、法B. 墨、儒、法、道C. 法、儒、道、墨D. 道、法、墨、儒【答

4、案】D【解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时期各派思想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道家主张无为而知,顺其自然,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这与题干中的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符合。法家主张加强君主权威,利用权术来驾驭大臣。这与题干中的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符合。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这与题干中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符合。儒家主张仁者爱也等等这与题干中的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符合,所以选D。4.董仲舒认为天有独立的意志,它不仅能以“美详”来为帝王歌功颂德,还能以”妖孽”“灾害”“怪异”等来“谴告”“惊俱”人事。此思想A. 强化了尊卑等级关系B. 强调“天”为君主服务C. 有利于遏制君主暴政D. 旨在神化封

5、建皇权专制【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董仲舒认为天有独立的意志”、它不仅能以“美详”来为帝王歌功颂德,还能以”妖孽”“灾害”“怪异”等来“谴告”“惊俱”人事等信息可知,这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他要求统治者顺应天意,否则天就会降灾难于人间,有利于遏制君主暴政,C正确;A、B与材料无关;神化封建皇权专制是“君权神授”,与材料无关,D错误。5.汉武帝亲政之后,其根据儒家学士的建议设立了“五经博士”,根据五经的内容来教授、选拔官吏,而后论语和孝经得到官方重视,进一步扩大经书的内容。汉武帝的这些做法表明A. 法家、墨家思想已经消失B. 儒学思想地位日益巩固C. 官方教育体系已经成熟D. 汉朝

6、教学质量得到保证【答案】B【解析】【详解】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根据五经的内容来教授、选拔官吏,巩固了儒学思想的地位,故B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并且也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汉武帝重视儒家思想,无法体现官方教育体系已经成熟,也不能体现汉朝教学质量是否得到保障,排除CD。6.明清之际,明朝官员、百姓盲目尽忠现象很普遍,官员如史可法、黄道周,百姓如扬州、嘉定、江阴军民,尽忠的形式越来越惨烈,但并未能挽救明朝的灭亡。这从侧面反映出A. 科举制走向没落B. 理学影响社会观念C. 封建制度的腐朽D. 小农经济的狭隘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所述明朝官民盲目尽忠的很多,却并未能挽救明朝的

7、灭亡,结合所学可知,这证明了理学重道德、讲忠孝产生了广泛影响,B项符合题意;材料讲官、民殉国,不是科举无法选出实用人才,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讲的是明清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无法证明社会制度和经济模式的弊端,CD两项错误。7.明中期,昆剧在苏州一带大盛,并向南传播到嘉兴、杭州等地,向北传播到无锡、镇江等地;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昆剧的传播反映了A. 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渐趋重合B. 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于北方C. 交通状况影响文化的交流传播D. 戏曲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融【答案】C【解析】【详解】明中期,昆剧向南北等地都有传播,还有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然后传到北京等

8、地,根据所学可知道这个时期,他们的交通很发达,所以可知交通状况会影响文化的交流传播,故C选项正确。根据题意可知,明中期,昆剧向南北等地都有传播,这些地方有很多都不是政治中心,故不能表明文化与政治中心逐渐重合,故A选项错误。虽说明中期与万历年间昆剧向北方传播的多,这不能够说明江南的文化与经济不如北方,故B选项错误。交流是双方的,这个昆剧只是从一方传到了另一方,所以说材料并没有表明戏剧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融,故D错误。8.在唐代,纸质图书交易已很发达,有经书、医术、佛经,还有诗人的个人专辑;到宋代,官方出版与民间出版竞相发展,大相国寺就有很大的图书市场,并且兼营字画、古玩交易。这可以反映A. 商品

9、经济已发展到新阶段B. 科技进步推动了文化的发展C. 古代民众的文化素质较高D. 统治者对文化教育事业重视【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因为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图书的价格,故才会出现图书交易民间出版业比较发达的情形,故选B项。市的发展到了宋代才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商品经济才渐渐地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显然这无法概括唐代图书交易发达的情形,排除A项;图书交易繁荣不一定就表明民众文化素质高,如古代下层目不识丁的民众很多,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府对文化教育事业重视,排除D项。【点睛】本题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个作出排除,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10、9.下图是南宋宫廷画家李嵩的画作市担婴戏图,该画描绘了一位走村串户货卖千家的老货郎挑担,吸引妇女儿童围观购货的嬉笑欢闹场面。画面以货郎担为中心,妇女儿童聚散有致,货担上的杂物历历可数、无不尽力摹写。下列对于该画作的评论正确的是A. 宫廷画师思想僵化,创作题材狭窄B. 突出体现商业活跃,追求得意忘形C. 绘画风格严谨写实,市井风俗毕现D. 强调追求借物抒情,讲究神韵意趣【答案】C【解析】【详解】由题目中信息“市担婴戏图”、“尽力摹写”可知该画绘画风格严谨写实,市井风俗毕现,故选C。A项中“思想僵化”、“题材狭窄”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嬉笑欢闹”、“聚散有致”不符,故排除;B项中“得意忘形”、D项

11、中“借物抒情”的表述均与题目中的信息“尽力摹写”不符,故排除。【点睛】风俗画是人物画的一种。是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文人画,也称士大夫写意画、士夫画,古代艺术教育内容。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10.清代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融诗词、戏剧、绘画,园林、建筑、医药、饮食、茶道,服饰、年节、礼俗、佛道、巫术等为一炉,被誉为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其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为流传。这反映了A. 古典文学呈现世俗化发展趋势B. 皇帝好恶决定文学作品的命运C. 读者猎奇心成为文学创作动力D. 文学家担负起承古萌新的使命【答案】A【解析】【详

12、解】红楼梦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这说明红楼梦在民间极受欢迎,即红楼梦是世俗化的文学,故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绝对,皇帝好恶不可能决定文学作品的命运,排除;红楼梦的创作不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猎奇心,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文学家的使命,故D项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在于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红楼梦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即可。11.徐光启农政全书系统地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棉花栽培经验,内容涉及棉花的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和丰产措施,其中最精彩的就是他总结的“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徐光启A

13、. 弘扬了著书立说的光荣传统B. 吸收了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C. 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种植结构D. 秉承了精耕细作的生产理念【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学成就。需要掌握徐光启农政全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总结的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的分析理解。依据材料“总结的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可以看出体现了农业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选项A未能准确反映材料主旨,而且徐光启编撰农书是为了总结先代生产经验,排除;材料中未体现出近代西方科技,选项B排除;农书是著作,不能改变种植结构,选项C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对徐光启农政全书的特

14、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12.赫胥黎原著天演论的本意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达尔文主义”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只适用于“生物界”,而不适用于“人类社会”。“生物界”没有道德标准,而人类有着相亲相爱、互助互敬的本性,其发展模式必然不同于“生物界”。但严复却在译著里公然宣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二铁律。严复的做法实质上反映出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低B. 严复企图以进化论观点来宣传维新思想C. 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 科学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答案】B【解析】严复将赫胥黎的天演论中的观点结合自己的

15、国情进行了改造,严复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对社会发展也适用,这是为了维新变法做铺垫,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反映出来;C选项说法错误,此时还没有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选项材料中涉及的不是科学发展。13.在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之前,1902年梁启超就撰文指出“社会主义其必将磅礴于二十世纪”,将马克思介绍给国人;1907年资产阶级自由派张继等人对马克思的学说进一行过正面的介绍:192年孙中山曾在演讲中賞传马克思主义,这些现象说明A. 近代知识界已经普遍接受了马克思的学说B. 三民主义借鉴马克思学说并指导辛亥革命C. 资产阶级借助马克思学说扩大自身影响力D. 近代中国又一次出现思想的大融合大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张继是资产阶级自由派,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介绍马克思目的在于宣传自己的主张,扩大自身影响力,C选项符合题意;马克思的学说是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梁启超、张继、孙中山是资产阶级,普遍接受马克思的学说太绝对,A选项排除;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材料没有体现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借鉴,不符合材料主旨,B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