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三中等五校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3029658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西安三中等五校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陕西省、西安三中等五校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陕西省、西安三中等五校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陕西省、西安三中等五校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陕西省、西安三中等五校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西安三中等五校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西安三中等五校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西省宝鸡中学、西安三中等五校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第I卷1.殷商时期,人们占候云气、祭祀神灵以求福佑。西周时期,统治者认为“天命靡常”,专门修筑灵台、设置职官观天望气,以指导政务修行。材料体现了西周A. 因朝代更替而否定天命神意B. 君主集权强化祖先崇拜C. 重制度人事以顺应社会变迁D. 祭祀活动巩固宗法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西周的天命观。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的统治者以史为鉴,认识到天命并非恒常不变,不是获得了就可以一劳永逸,而是因人而变。天不再只是毫无条件地庇佑本族,而是眷顾有德行的人,因而“专门修筑灵台、设置职官观天望气,以指导政务修行

2、”,这体现了西周重制度人事以顺应社会变迁,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西周天命观念的变化,并未否定天命神意;B选项错误,西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实行的是贵族政治,没有建立君主集权;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西周天命观念的变化,强调“以德配天”,与宗法制度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宋宣公临终前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后来的宋穆公)。他曾说:“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也。”后来宋穆公投桃报李,传位给宋宣公之子与夷,甚至说出传子是“弃德不让岂曰能贤”的话。这反映出A. 儒家思想已经成为治国理念B. 宗法血缘观念扩展至宋国C. 传统王位继承规

3、则受到冲击D. 礼乐制的约束功能被削弱【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宜公、宋穆公没有按照宗法制的原则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是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弟弟或侄子,反映出到春秋时期传统王位继承制受到了冲击,C选项正确。春秋时期,儒家思想不是诸侯的治国理念,传位给弟弟、侄子,仍然是家天下,并不是此时宗法血缘观念才扩展到宋国,宋国诸侯的继承观念变化不能说明礼乐制度的约束功能受到削弱,ABD三项错误。3.学者王刚指出,伴随秦汉间政治的展开,汉初宰相开始从“主事”走向“主臣”,在抛弃事务主义及文牍主义的过程中,通过“主臣”建设健全官僚团队,达到“百姓亲附”的目的,从而日渐疏离秦政精神。据此可知,汉初

4、宰相的这一转变有利于A. 巩固君主至高无上地位B. 提高官僚队伍的文化水平C. 健全关注民生的官僚集团D. 践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答案】C【解析】【详解】由汉初宰相疏离秦政精神,“抛弃事务主义及文牍主义”,通过“建设健全官僚团队”,追求“百姓亲附”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努力有利于官僚集团的发展和落实民本思想,C项正确;材料中官僚集团建设的目的是使“百姓亲附”,A项不符合题意;抛弃“文牍主义”和“主臣”建设,侧重的是官员的办事能力,不是文化水平,B项错误;汉初宰相要达到“百姓亲附”,不是与民休息,D项不符合题意。4.两汉时期,选官实行乡举里选的察举制。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负责评

5、定人才等级的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据此可知,九品中正制( )A. 导致世家大族垄断了政权B. 有利于强化中央政府权力C. 否定了地方官员的特权D. 注重思想品德和知识水平【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中的“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可知,九品中正制将评议权收归中央,与察举制相比,这显然有利于强化中央政府权力,故选B。材料没有提及中正官选拔人才的依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九品中正制收回的地方选拔人才的职能,却并未否定地方官员所有的特权,排除C;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注重门第高低,排除D。5.据唐六典记载,唐代的正式公文有15种。其中皇帝的

6、专用文种有由皇帝亲自处理的,如册封之制书;有奏请皇帝批准后由宰相处理的,如敕旨;也有由宰相独立处理的,如堂帖;还有由翰林院处理的,如批答。这体现了唐代A. 中枢决策机构行政效率较高B. 国家政务分工明确C.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有所缓和D. 文官集团权力上升【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唐六典记载,唐朝对各种正式公文有了明确分类和处理规范,可知唐代中央决策机构处理公文的标准化和程序化,能大大提高行政效率,A选项正确。材料无关国家“政务”分工,也没有相关“皇权”和“相权”争夺矛盾的信息,更不是“文官权利地位”的上升,BCD三个选项错误。6.宋明时代,伦理范畴内的“贱商”观念虽仍然存在,但经济领域的“

7、重商”也不得不行,故这一时的商人即使身穿布衣,在大多数时间内仍能经营,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抑兼并”的国策、“利农重商”的思想、城市制度被打破。材料反映了A.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被彻底打破B. 古代商业“末业”地位发生根本变化C. 商贸政策多元化促使抑商政策的松动D. 经济重心南移导致重商”思想盛行【答案】C【解析】【详解】宋代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政府税收大部分收入来自商业,这些措施促使抑商政策的松动,C正确;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被彻底打破说法绝对,不符合事实,A错误;古代封建社会整体上一直是重农抑商的思想,古代商业“末业”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B错误;材料中的“利农重商”的思想的

8、盛行,并不是因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错误。7.明朝货币白银化“把国家财政活动推到快速运转的经济旋流中,从而造成了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凝重稳定的社会结构偏离传统运行模式。”材料表明货币白银化A. 是海外贸易发展的结果B. 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 破坏了稳定的社会秩序D. 加速了社会转型的进程【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造成了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凝重稳定的社会结构偏离传统运行模式”中可以看出,货币白银化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分析白银货币化的原因,也无法判断海外贸易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对社会秩序的影响,故C项排除。根据所学,明朝没有发生明显的社会转型,排除D项。8.清

9、朝前期,乾嘉学者继承顾炎武考据学的方法,博古不通今,论史不议政,涌现出吴派、皖派、扬州学派和浙江学派等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他们都以考订实证为基本特征,标榜“汉学”,以别于官学、“宋学”。这反映了当时A. 经世致用深入人心B. 程朱理学遭受动摇C. 社会剧变思想活跃D.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清朝前期,乾嘉学者继承顾炎武考据学的方法,博古不通今,论史不议政”结合所学可知,乾嘉学者继承考究实践的方法,其背景就是因为清朝前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D项正确。“深入人心”无法体现,排除A。程朱理学依然是统治思想,排除B。当时的进步思想只是局限于少数人,并未发动广大群众,也谈不上

10、社会剧变,C项错误。9.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一开始就建立在通海的手织业基础上,全厂70%的产品供应通海手织户,他还建立通海垦区,所产棉花,供应大生原料。后又陆续办起炼铁、机器、油脂等多种工业,以至轮船、商务、银行,汇兑,构建了“南通实业”体系,据此可知,张謇A. 实业救国的成效最大B. 强调工农业协调发展C. 积极探索近代工业化之路D. 强调传统工业与现代工业并行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建立垦区生产棉花供应原料,还兴办炼铁、机器、轮船、商务、银行、兑汇等多项业务,构建实业体系,可知张謇正在积极地探索近代工业化道路,C选项正确。只有张謇兴办实业体系的努力,材料无法证

11、明其在实业救国活动中的成效最大,没有提供工农业比例,无法得出工农业协调发展的结论,大生纱厂建立在通海的手织业基础上,只是部分信息,不是在强调传统工业和现代工业的合作,所以ABD三个选项错误。10.1867年英国汇丰银行上海分行开始发行纸币,至1874年纸币发行量增至220万元,并流通于东南沿海一带。19世纪80年代末,上海本地人宁愿要汇丰银行钞票,也不愿要本国钱庄的票子。据此可知,外国银行在中国发行纸币A. 逐渐控制了经济命脉B. 促进了近代金融业转型C. 压制民族工业的成长D. 冲击了传统的金融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近代外国在中国设立银行并发行钞票,且流通地区由上海扩展至东南沿海,导

12、致上海人弃用本国钱庄票证,会严重扰乱金融秩序,故D符合题意;洋人发行钞票未体现控制中国金融和财政收入,所以不能看出控制经济命脉,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外国发行的钞票造成的结果是“上海本地人宁愿要汇丰银行的钞票,也不愿要他们自己钱庄的票子”,所以得不出“促进近代金融业转型”这一结论,故B不符合题意;压制了中国金融资本的成长,而非工业资本的成长,故C不符合题意。11.“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

13、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上述材料反映了A. 国民党民族思想发生巨大变化B. 中国共产党救国主张C. 抗战时期民族之矛盾D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对外主张【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结合所学新旧三民主义可知,国民党的民族思想发生巨大变化,认识到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性,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思想,而不是中国共产党的救国思想,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思想,新三民主义思想提出于1924年,抗战开始于1931年,解放战争开始于1946年,故CD错误。12.中共二大根据列宁的建党学说,制

14、定了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少数绝对服从多数”,“下级机关须完全执行上级机关之命令”,“全国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之决议,本党党员皆须绝对服从之”。这说明中共A. 实现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B. 高度重视党内组织建设C. 避免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D. 开始受到国际因素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少数绝对服从多数”“下级机关须完全执行上级机关之命令”等可知,中共二大明确规定了党的组织原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内组织建设,故选择B选项;结合所学,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是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故排除A选项;这些组织原则并不能避免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出现,故排除C选项;中共自成立就受到共产国际的

15、影响,故排除D选项。13.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接收敌伪产业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中国纺织机械公司”、“中国蚕丝公司”、“中国石油公司”、“中央造船公司”等一系列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各种垄断性组织。这反映出A. 政府践行了“节制资本”思想B. 经济中“国进民退”现象突出C.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D. 政府大力扶持民族工业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节制资本”是为了防止垄断组织发展影响民生和政治,而材料中则是阐述了建立垄断性组织,这与“节制资本”的思想不符合,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国性或地区性的各种垄断性组织”为官僚资本,依据所学它们利用政治优势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选项符合题意正确;材料中的主要信息是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的成立,而无法直接体现出其对于民族资本主义影响的程度,依据所学官僚资本的膨胀是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的原因之一,官僚资本膨胀加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例及滥发纸币等共同导致民族资本陷入绝境,故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出官僚资本的发展而非民族工业的发展,故D选项错误。14.1948年8月7日召开的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民主革命历史上划时代的一次大会,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党员376人,166人。“它是一个临时性的,而且也是华北一个地区的。但是,它将成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前奏和雏形。”这次大会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