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3029462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河北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河北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河北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河北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的主张出自()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佛教【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仁义礼智信是儒家的五常,恕忠孝悌是孔孟强调的个人修养内容,A项正确;道家主张灭绝仁义道德,抛弃理智,清静无为,B项不符合题意。法家核心思想是主张依法治国,并不强调个人道德与社会教化,C项错误;佛教主张出世,消除七情六欲,不主张孝悌,D项不符合要求。2.资治通鉴指出:“汉历中衰,当更

2、受命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这体现了A. 无为而治的思想B. 外儒内法的观念C. 尚贤非命的主张D. 天人感应的学说【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本题主要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据材料中“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得知其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本题答案为D;A、B、C三项表述在材料中均不能体现,故不选。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思想董仲舒思想3.唐朝延续秦汉明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的思想。认为自然灾害的发生

3、与人的作恶有关,因此在灾害发生后,皇帝必须修行政德,回应天谴。这反映了A. “黄老之学”根深叶茂B. “天人感应”思想制约皇权C. “敬天保民”思想出现D. 秦、汉、唐治国理念一脉相承【答案】B【解析】“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反映的是“天人感应”思想,材料中的“灾害发生后,皇帝必须修行政德,回应天谴”,说明“天人感应”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形成制约。故答案为B项。“天人感应”属于董仲舒的新儒学,与“黄老之学”无关,排除A项;“敬天保民”思想在西周已经出现,排除C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与秦朝信奉法家思想不同,排除D项。点睛: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

4、说是属于唯心主义的无稽之谈,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违背了先秦儒学宣扬的民本思想。但董仲舒也以较为曲折的方式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如宣扬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4.王阳明在其著作中写道:“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范B. 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C. 忽视了人的主观感受D. 具有思想启蒙的时代价值【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我的灵

5、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等信息可以看出,王阳明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在天地万物中的重要地位,故答案为B项;这种观点在哲学派别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范畴,排除A项;这种观点重视人的主观感受,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排除C项;这种观点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并不具有思想启蒙的时代价值,排除D项。【点睛】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他认为人人都有良知,只要识得此理,则“满街都是圣人”。王阳明的思想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5.

6、清朝初期的思想家唐甄认为,宋明以来的学术文化风气是“守诗书之恒训,为无实之美言”。宋明理学家们所谓的“通经”,绝不是“于易观阴阳,于书观治法,于诗观美恶,于春秋观邪正,于礼观言行”。由此可知,唐甄思想的特征是A. “厚古薄今”B. “崇本抑末”C. “经世致用D. “以民为本”【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守诗书之恒训,为无实之美言”等信息可以看出,唐甄思想的特征是“经世致用”,注重理论的实用性,故答案为C项;唐甄思想没有表现出“厚古薄今”,排除A项;唐甄不是对农业和工商业关系的认识,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出唐甄主张“以民为本”,排除D项。6.在近代欧洲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印刷术所起

7、的促进作用是A. 促进了地理大发现B. 推动了文艺复兴C. 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D. 打败了骑士阶层【答案】B【解析】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印刷术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殖民扩张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火药传入欧洲推动资产阶级打败了骑士阶层,故B正确,ACD错误。7.在周朝的力量衰朽已久,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威胁着周的国祚之时,孔子成了周朝政治秩序最伟大的捍卫者。孔子的下列主张,能够说明他是周朝“捍卫者”的是A. “为政以德”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D. “上好礼则民莫不敢不敬”【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A“为政以德”即要求统治者以德治民

8、;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C“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要求统治者关注民众的愿望和要求;D“上好礼则民莫不敢不敬”意思是说为官者讲究礼节百姓中就没有不敢不尊敬的,说明孔子要求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符合题意。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名师点睛】孔子地位随着儒家思想不断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孔子主张仁和礼,强调要关心和爱护他人,主张社会和谐。此外,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西汉时期确立统治地位,唐宋三教合一后发展成宋明理学,明清成为了官方哲学并出现了批判思想。但是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成为了批判的对象。此外,儒家思想在每一个阶段的影响也需

9、要掌握。8.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这一新发展主要表现在A. 提出君权神授,强调尊君B. 将儒家伦理提升到“天理”的高度C. 继承德治主张,强调民本思想D. 形成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答案】D【解析】【详解】D项,宋明理学系统地阐述了天地万物和人的关系,其思想的严密性和内容的广泛性都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故D项正确。A项,西汉董仲舒提出了“君权神授”,该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B项,宋明理学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将儒家伦理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强化了儒家伦理的作用,使其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和重视,但是儒家伦理自西汉董仲舒提出以来便一直存在,并不能体现儒学

10、的新发展。故B项错误。C项,该项表述在孔孟的思想中都有体现,不是儒学的新发展。故C项错误。9.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这位思想家曾有言A. 工商皆本B. 发明本心C. 格物致知D. 循天下之公【答案】C【解析】【详解】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朱熹提出“格物致知”,故答案为C项;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陆九渊提出“发明本心”,王夫之提出“循天下之公”,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点睛】朱熹认为理在心外,因此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

11、种知识的基础上去认识和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10.顾炎武认为“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材料反映顾的主要观点是()A. 政治腐败加速明朝瓦解B. 程朱理学导致危机加深C. 空谈误国导致明朝覆亡D. 八股取士严重束缚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说明空谈误国导致明朝覆亡,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明朝瓦解,排除A;材料没有提及危机加深信息,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

12、八股取士,排除D。11.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根本在于A. 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B. 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C. 它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D. 汉武帝对原先的儒家思想不满【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念,从而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故B项正确;A项包含在B项之中;C项错误,错在“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D项错误,汉武帝对黄老之学不满。所以答案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3、的原因【名师点睛】董仲舒的新儒学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根本不同,而且与以荀子等为代表的儒学也不同,主要是迎合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强调加强中央集权的“君学”,非常适合当时的汉武帝统治思想。12.古代戏剧中塑造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士”的形象为人们树立了样,在潜移默化中指导人们的行为向善发展,忠君是每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统治者提倡“忠”,还把是否忠君作为评价人忠奸的标准。材料主要说明戏剧A. 具有一定社会教化功能B. 满足了民众的精神需求C. 是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D. 成为了维护统治的工具【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戏剧塑造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士”为人们树立榜样和标准结合所学可知, “忠、

14、孝、节、义”等儒家伦理纲常在当时社会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故A项符合题意。B项,题干中体现了戏剧的教化功能,与民众精神需求无关,排除。C项,题干中未涉及古代教育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题干体现的是戏剧中的儒家伦理道德成分对社会的教化作用,不能说明戏剧成为统治工具,故排除。13.王夫之指出,为民为公,乃千古法的精义所在,君主虽位尊权重,其意志仅一人之义,属“私”孟德斯鸠认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因为人们害怕这个国王暴虐地执行法律由此可知,两人主张的相似之处是A. 质疑和防止君权过于集中B. 勾画未来社会发展蓝图C. 体现鲜明的民主共和精神D. 都有新阶级力

15、量的推动【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君主虽位尊权重,其意志仅一人之义”和“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等信息可以看出,两人主张的相似之处是质疑和防止君权过于集中,反对君主专制和个人独裁,故答案为A项;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发展蓝图,他们的主张也不能反映出民主共和精神,排除B、C项;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状态,没有资产阶级的产生,排除D项。14.有学者指出,法家所主张的富国强兵的“霸道”,绝非漠视“顺乎民情”的“先王之道”,而是通过“政、令、刑、赏”有效地将民意、民情、民心凝聚为统一的“政治意志”。这反映出法家A. “霸道”政策有利于统一的实现B. “顺乎民情”推动社会发展进步C. 政治措施旨在保障民众的生活D. 否定“先王之道”实现富国强兵【答案】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法家主张富国强兵的“霸道”显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故A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国家统一,不是说“顺乎民情”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故B错误;政治主要是维护国家统治,故C错误;法家并没有否定“先王之道”,而是将之进行整合,故D错误。15.古代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但也反映出书写工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