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3029436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2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人认为:上天无上尊严,但管不到人间每一人的私事,只有天子有资格与上天沟通。但天子的请求,不是天子一人的要求,而是代表公共利益。这一观念A. 蕴涵着一定的民本色彩B. 削弱了“家国一体”的基础C. 扩大了“天人感应”的影响D. 旨在限制周王专制权力【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周王代替天子管理民间事务,天子是公共利益的代表,故说明周王有“敬天保民”的天人观,蕴含了民本思想,选A;周人的天人观强化了周王地位的合法性与权威性,排除B;“天人感应

2、”思想形成于汉代,排除C;周王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2.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却“西不入秦”。齐国樱下学宫祭酒荀子曾去齐至秦,并称秦国“治之至也”。据此可知,与春秋相比,战国时A. 士人认同秦国治国思想B. 秦国人才吸引力增强C. 儒者调整了治世理想D. 文化重心已向西转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荀子对秦国的称赞主要和秦国招揽人才的政策有关,B项符合题意;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处于百家争鸣的特征,士人认同秦国治国思想的说法错误,A项排除;儒者的治世理想为大同社会,未曾调整,排除C项;秦国地处边陲,文化并不发达,因此文化重心己向西转移的说法错误,D项排除。3.

3、汉文帝时,政治家贾谊在陈政事疏中指出:“巨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据此可知,贾谊意在A. 强调无为到有为的必要性B. 揭示秦朝重法轻礼的弊端C 说明独尊儒术收效甚微D. 分析士人政治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巨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贾谊认为当时无为而治思想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统治危机,因此主旨是在强调有为的重要性,A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对秦朝重法轻礼的弊端的说法,B项排除;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C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士人政治的说法,D项排除。4.自昭

4、帝、宣帝到西汉末年,丛相共22任,其中齐鲁人占8人次,人数所占比例相当可观。这表明A. 汉代开国元勋多为齐鲁人士B. 其他地域士人缺失从政途径C. 儒学具有特殊地位D. 门阀制度基本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自昭帝、宣帝到西汉末年的宰相任职人员主要出自齐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鲁是孔子的故乡,宰相任职人员大部分出自齐鲁主要和儒学独尊有关,C项符合题意;昭帝、宣帝统治时期已经是西汉中期了,A项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是可以通过察举制出任政府官员的,排除;门阀制度的形成是在魏晋时期,D项排除。5.汉律允许某些亲属之间互相首谋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唐律规定:诸同居,若大

5、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部曲、奴蟀为主隐,皆勿论。这反映出汉唐法律A. 忽视了社会秩序稳定B. 体现了伸礼屈法思想C. 消除了家庭内部矛盾D. 凸显了仁政治国理念【答案】B【解析】【详解】汉代到唐代法律,允许藏匿罪犯由亲属扩大到部曲等人,表明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加深,这也是关注家庭秩序稳定的体现,B项符合题意,A项排除;C项属于过度解读该政策,排除;仁政是强调统治者采取与民休养的政策,排除D项。6.儒学发展史上出现了由“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变。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因素是A. 宗法制逐步瓦解B.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C. 吸收糯合诸子学说D. 程朱

6、理学兴起【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经过朱熹改造后,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其中儒学经典以朱熹编写的四书章句集注为主,体现的是儒学发展向“四书时代”的转变,D项符合题意;宗法制体现的是对血缘关系的重视,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A项排除;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B项排除;理学是三教合一的产物,糅合诸子学说的说法错误,且与题意主旨不符,C项排除。7.朱熹围绕日常生活而作家礼,包括通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五部分,礼仪规范详尽细致。该礼仪很快被士庶接纳并广泛施行,成为宋元以后家庭礼仪的典范。这说明当时A. 理学重规范轻自律B 理学重礼轻法C. 礼制繁琐严苛D. 礼制

7、趋向世俗化【答案】D【解析】【详解】由“士庶接纳”可以推断出礼下庶人,士庶皆用一套礼制程序,体现的是礼制的世俗化趋向,故选D;理学注重格物致知,强调的是自律,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礼但并非轻法,排除B;材料未言及礼制具体的程序,排除C项。8.南宋儒生宋伯仁爱梅、种梅,长期观察、记录梅花各种形态,绘成了梅谱。他曾在观察到梅花有的花形像一把扇子时,联想到这个是儒家教化天下,并赋诗说明。这反映了宋伯仁A. 践行格物致知主张B. 坚持独特的求理方式C. 对儒学认识的僵化D. 认为“宇宙便是吾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他曾在观察到梅花有的花形像一把扇子时,联想到这个是儒家教化天下,并赋诗说

8、明”可判断宋伯仁的求理方式是:通过探究梅花获得理的认知,体现的是格物致知的思想,故选A项;宋伯仁的求理方武与朱熹主张一致,都是格物致知,排除B项;儒学僵化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项;D项为陆九渊的主张,排除。9.阳明心学反思程朱理学,旨在通过对心性的强调,使外在的天理内化为人的自然情感。这一变化A. 解决了人欲泛滥的问题B. 颠覆了人们对理的认识C. 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D. 否定了知行合一的求理方法【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旨在通过对心性的强调,使外在的天理内化为人的自然情感”强调的是个人的主观意志力量,认为人通过内心的反省来明理,故选C项;A、B项属于绝对表述,排除;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

9、排除D项。10.古代中国少有全面记载手工业技术的著作。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不仅首述农事,随后又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写作重点内容的这一变化,暗合了明末A. 近代科学方法的产生B. 工商皆本思想的影响C. 西方科技成果的传入D.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一向有重农抑商的传统,故历史农书颇多,但同时轻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材料体现的是天工开物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这与明末出现的“工商皆本”思想相符,B项符合题意;近代科学方法是以实验和推理为特征,材料未体现,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西方科技成果的传入,C项排除;资本主义萌芽的显著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D

10、项排除。1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学家研究科技的动机大致有三:其一,出于国计民生的需要;其二,出于“仁”“孝”之德;其三,出于经学的目的。据此可知,中国古代科技A. 技艺先进B. 重理论C. 儒学化D. 体系完整【答案】C【解析】【详解】由民本、仁、孝、经学等得知科技受儒家思想影响,C项符合题意;技艺先进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项排除;中国古代科技轻视理论,B项排除;中国古代科技未形成完成的体系,D项排除。12.秦朝时囚徒程遂整理和再造的隶书,得到政府的肯定。这是出于当时A. 王朝初建文化宽松B. 文字统一的需要C. 国家事务日益繁杂D. 书写材料的革命【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1、,秦统一文字是小篆,但是小篆书写较为复杂,不利于文字传播效率的提高,因此民间通行更便捷的隶书,C项符合题意,B项排除;秦朝实行文化专制,排除A项;书写材料的革命是西汉早期发现的造纸术,排除D项。13.如图为元朝王冕的墨梅图(局部)。画面上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作者以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该画作者旨在A. 表达个人情感B. 描写真实景象C. 反映多彩生活D. 颂扬繁荣盛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作者以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人画追求抒情写意,A项符合题意;文人画强调的是写意,不写实,B项排除;材料未

12、涉及多彩生活和歌颂繁荣的盛世,CD项排除。14.元朝仕途中,由宫廷亲军入仕者约10%,吏员入仕者约85%,以儒晋身者约5%。这客观上有助于A. 扩大统治基础B 发展戏曲副业C. 提升官员素质D. 消除冗官冗兵【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元朝仕途中,由宫廷亲军入仕者约10%,吏员入仕者约85%,以儒晋身者约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不重视科举制,甚至一度废除科举,文人仕途被堵塞,被迫投身戏曲事业,B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元朝选官的封闭性,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A项排除;元朝对知识分子的不重视做法不利于官员素质的提高,C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选官方式,与冗官冗兵无关,D项排除。15.明末

13、冯梦龙自己科举未中,但出版了很多与科举有关的畅销书,而且还出版了不少通俗文学,包括戏曲、歌谣、小说、笑话集等。这反映了当时A. 科举考试关注通俗文化B. 文人价值出现根本转折C. 社会文化需求多元化D. 文人入仕途径改变【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看出社会关注科举文化或通俗文学,分析得出当时社会不再是以科举文化为重,说明文化需求多元,故选C;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并非关注通俗化,排除A;B错在“根本转折”;明清时期的选官方式仍然是科举制,排除D。16.1865年,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断然拒绝27位洋商代表修筑铁路的请求。1880年李鸿章却上奏清王朝,系统阐述了修铁路的益处。这反映出

14、李鸿章A. 圆滑善变的处事风格B. 从顽固派转变到洋务派C. 解决经费不足的需要D. 谋求洋务富强的选择【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李鸿章对铁路的态度是由反对修铁路到主张修铁路,这主要和洋务运动中为解决军事工业需要的资金、原料和运输方面的困难有关,体现的是求富,D项符合题意;圆滑善变的处事风格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项排除;李鸿章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B项排除;解决经费不足只是修建铁路的一方面,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排除。17.19世纪中后期,本应学外文及西学的广州同文馆学生,却因学中学而导致西学荒疏;受过西学专门训练的严复、马建忠等,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这反映了A. 危机加深激起国人抵制西

15、学B. 传统观念与西学传播的冲突C. 西学人才缺乏社会需求D. 制度变革成为时人选择【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学西学的学生专注于学习中学并参加科举考试,说明作为新生事物的西学遭到国人抵制,反映出中西观念冲突剧烈,故排除C选B;此时民族危机加深,为实现富国强兵学习西方成为必然选择,排除A;严复、马建忠等人都致力于科举,与制度变革矛盾,排除D18.康有为将孔子从万世师表的“圣人”转化为开宗立派的“教主”,将儒学改造为孔教,但并没有得到时人认同,应者寥寥。这主要是因为A. 清政府加强了社会舆论控制B 社会守旧势力仍旧强大C. 康有为未关照传统心理D. 孔子的传统形象被颠覆【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社会变革的呼声日渐强烈。康有为改变孔子形象,试图为变法制造舆论与历史基础,但他的这一做法动摇了传统统治的理论基础,故支持者甚少,故选D;康有为的托古改制完全是为变法服务,对孔子形象的改变颠覆了读书人的世界观,因此不被多数人认可,与清政府加强舆论控制和守旧势力强大无必然关系,AB项排除;康有为将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的先师体现的是对传统心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