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附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3029424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1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附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有且只有一个选项,每小题2分,共24小题,合计48分)1“如果不是在西周转入东周的时期出现了文化上的重大变异,也许封建的体制还会周而复始地循环一段时间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非宗法、非宗教、绝对实利主义的文化成长起来,谁对传统抛弃得越彻底,对实利主义奉行得越透彻,谁就能在竞争中占得先机。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实际上就是实利主义的角逐。”最能反映这种“文化上的重大变异”的是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道家思想

2、2.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3.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 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 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 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 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4.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

3、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5徽州以牌坊闻名。明清时期徽州妇女贞洁牌坊数量惊人,据记载,仅仅一个歙县,历代受旌表的贞女烈妇,唐代2人,宋代5人,元代21人,明代710人,清代7098人。这反映出A明清时期徽州妇女地位逐步得到提高 B妇女受到的道德束缚越来越严重 C徽州商品经济发达,大兴土木工程 D中国古代对妇女极其尊重6.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

4、,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该书最有可能是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天演论 D.资政新篇7孙中山说:“所以我们在中国革命决定采用民权制度,一则为顺应世界的潮流,二则为缩短国内战争。因为中国自古以来,有大志向的人,多是想做皇帝我们宣传革命主义,不但是要推翻满清,并且要建设共和我们要把这种做皇帝的思想完全铲除,一概肃清。”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A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与建设政权的问题B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 C表达了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D表达了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8.1916年1月

5、,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D传播马克思主义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 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 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 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10.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

6、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认识相同 B. 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 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 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11.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处,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A. 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B. 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 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D. 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121957年,我国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

7、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的平均消费水平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取得这些成就的指导思想 A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B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13.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8、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14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B奠定了中国世界文明古国的地位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15明清时期,以“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为特征的文人画兴盛。右图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这类作品所表现的是A个人的情感 B真实的景象 C多彩的生活 D繁盛的社会16.下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数他劳动强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

9、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17.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 A神 B自然 C人 D政治18.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 (注: 15世纪出现印书坊的城市) A文化趋于活跃 B政治变革加速 C市民阶级出现 D新教传播广泛19下图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一幅画,中间是天平,天平的右端向下倾斜,里面装着圣经,旁边站着教士,而天平的左端站着的是教皇、红衣主教等,他们被翘起。这幅漫画的含义主要是 A天主教会宣扬因行称义

10、 B揭示了16世纪新教势力超过天主教 C每个人都有阅读、解释圣经的权利 D天主教会对圣经的盲目迷信20卢梭在民约论中说:“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大脑使各个部分运动起来。大脑可能陷于麻痹,而人依然活着。一个人可以麻木不仁地活动;但是一旦心脏停止了它的机能,则任何动物马上就会死掉。”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的是A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 B议会至上,以法治国 C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 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21法国史学家索布尔认为,从某种角度而言,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法国大革命: A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 B以暴力为革命

11、主要方式 C根除了专制复辟危险 D以社会平等为首要目标22.恩格斯在评价某一文学艺术流派时说:“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属于这一流派的作品是 A哈姆雷特 B等待戈多 C人间喜剧 D西风颂23欧洲人在评价一项发明时说:“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有助于报偿后代的劳动。”这项发明是 A蒸汽机 B发电机 C电动机 D计算机2420世纪20年代,郑贞文的独幕话剧爱之光曾经在中国风行一时。剧中有4位人物:理学博士、泰谟(Time,男)、石佩姒(Space,女)和光神。全剧描写理学博士借“光神”(实为光速)之助,撩开了泰谟和石佩姒面纱,发现他们二人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话剧创作的重要历史背景是A普朗克提出了光量子假说 B爱因斯坦解释了光电效应问题 C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 D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第卷二、材料解析(共三道题,合计52分)25(25分)某中学为活跃校园文化,举办了中外文化展览。现摘录其中的部分展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展览一 中外思想集锦孔子苏格拉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