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3029423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广东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广东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广东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广东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1.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A. 价值观念日益趋同B. 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C. 统一成为时代潮流D. 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可知,这体现了先秦诸子对传统文明的传承,说明先秦时期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先秦百家诸子价值观念并不相同;B选项错误,材料

2、主要体现的是先秦诸子对“六经”的传承与守护,并未说明儒学影响力的不断增强;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统一的时代潮流。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春秋战国时,社会上出现特殊群体游侠、游士,他们是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的士阶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形成尚武重义轻死的侠义之风。促成这群体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 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度被破坏B. 争霸战争导致尚武精神的兴盛C. 儒家的重义传统观念得到弘扬D. 兼爱思想促进侠义品格的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士阶层本为统治阶级,春秋战国时期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说明周王室衰微,依靠血缘关系维护社会地位的宗法制度被破坏。故答案为A项。这一群体的形成不是受争霸战争的影响,排

3、除B项;形成儒家和墨家的“诸子百家”现象是这一群体代表的社会状况变化的结果,不是促成这一群体出现的原因,排除C、D项。3.易中天中华史在对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历史观评述中说:家向往太古,家向往禹世,家向往西周,家肯定今世和将来。这里、分别应该是指A. 儒、道、法、墨B. 道、儒、墨、法C. 道、儒、法、墨D. 道、墨、儒、法【答案】D【解析】【详解】老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是道家;墨家推崇夏朝的政治,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具有“赴火蹈刃”、“以自苦为极”的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是墨家;儒家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

4、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理想的蓝图是回到西周“小康社会”,是儒家;法家中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韩非子认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都持历史进化观,是法家;故D正确。4.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A. 是因为儒家思想不利于巩固统治B. 是出于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C. 是出于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D. 是出于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儒学主张可知儒家思想也能起到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A项排除;结合战国时期封

5、建经济兴起,诸侯争霸的政治军事形势可知法家加强君主权力、变法革新、实现争霸的需要等主张更适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是导致题干中的表述变化的原因,B项正确;主张国家统一是法家的思想,但从材料 “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可知诸侯国采取法家思想是为了变法图强,没有体现要求国家统一的内容,C项排除;建立和谐社会是儒家的主张,不是导致官方采取法家思想的原因,D项排除。【点睛】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生需要对诸子百家的思想了解并能区分诸子百家思想的不同点,才能正确解题。5.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

6、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A. 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B. 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C. 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D. 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出儒家把修身与治国联系起来,故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材料所说的修身指的是道德修养,并非完全指的知识,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修身是治家、治国的基础,D错误。【名师点睛】尊重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材料反映的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把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治国联系起来,排除与材料无关选项A、C、D即可。6.荀子儒效中勾画了一条可以让匹夫功成

7、名就的道路,即:“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日:其唯学乎!”这条道路A. 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实现B. 为君主专制奠定理论基础C. 认为治国应实行礼法并施D. 是对孔子正名思想的继承【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荀子儒效中勾画了一条可以让匹夫功成名就的道路曰:其唯学乎”来看,荀子主张小生产者凭借才华跻身统治阶层,这有利于为官僚政治奠定人才基础。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可知为君主专制奠定理论基础的是董法家思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治国应实行礼法并施,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7.“这一派别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这些谋略家只专注于对无序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推荐

8、积累权力的技巧。”以下观点中与该派别的思想主张一致的是A. 奖励耕战与民休息B. 厉行赏罚崇尚法治C. 仁者爱人尊君爱民D. 崇尚贤能厉行节俭【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派主张国家大一统,解决无序的状态,“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 主张集权政治,并且“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结合诸子百家特征分析可知,该派别为法家,法家厉行赏罚崇尚法治,故B正确;“与民休息”为道家思想,道家重视对宇宙论、认识论的探讨,不符题意,排除A;C项为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重视个人伦理道德, 不符题意,排除;D选项为墨家思想,不符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这一派别对宇宙论、认

9、识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这些谋略家只专注于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联系所学法家思想的内容分析解答。8. 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 君主无为而治B. 强化血缘等级C. 推行礼乐仁政D. 实行严刑峻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材料属于韩非的话,其意为君主对于民众,危难时就要他们拼死作战,安定时就要他们尽力耕作,由此可知A强调无为不符合题意,B、与题干无关,C、为儒家思想,所以A、B、C都不正确,材料符合法家的主张,所以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法家思想9.公元前4-

10、2世纪左右,中西文化史上,有两件事令学者们扼腕叹息:一为中国秦王朝的焚书坑儒事件,大批文化典籍与儒生学者被坑杀埋葬;二为古希腊先贤苏格拉底被古希腊雅典判处死刑,其思想体系与睿智学说在如日中天时而殇。这说明A. 专制主义的缺陷B. 当权者的需要C. 其思想违背了社会潮流D. 其思想都体现民众的利益【答案】B【解析】【详解】秦朝焚书坑儒和雅典判处苏格拉底死刑,都是统治者加强统治的需要,故B正确;雅典实行民主政治,A错误;统治者的措施目的是维护统治,无法其思想体现违背了社会潮流,排除C;材料得不出其思想是民众利益体现的结论,排除D。10.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其后汉宣帝称,“汉家自有制度,

11、本以王霸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种状况表明A. 汉武帝的政策不再适应现实的需要B. 汉宣帝继承了汉武帝的治国方略C. 以德治国对汉代政治没有任何影响D. 周代政治制度对汉武帝的影响大【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汉家自有制度,本以王霸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可知汉宣帝是对汉武帝治国思想的继承,故B正确;汉武帝的思想被后世所采用,故A错误;材料没有强调以德治国的作用,故C错误;汉武帝的治国思想是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实际上是外儒内法,受到的是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不是周朝的政治制度,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汉代的政策。材料“汉家自有制度,本以王霸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12、”说明汉宣帝继承了汉武帝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治国思想。11.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 礼制观念淡化B. 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 崇尚法家思想D. 儒学独尊地位动摇【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礼属于积极的规范,刑则属于消极的规范,两者相辅相成,共成一体的礼”:正面、积极规范人们的言行。 “刑”:多指刑法和刑罚,对一切违法背礼行为进行处罚“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也。”这种礼刑互为表里,礼在则法在,礼失则刑补的状况,正是古人眼里的法律,所谓礼法是也。维护礼制属于儒家思想,强调刑法属于法家思想,材料强调礼法的关系互为表里,没

13、有可以突出哪一家,所以A、C、D,说法不正确,所以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汉代儒学特点(外儒内法)12.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天生就善的“圣人之性”、有善质而未能善的“中民之性”、生来就恶并只能采用刑罚手段处置的“斗筲之性”。其区分人性的目的是为了论证A. 刑罚在对万民管理中的决定性作用B. 加强君权施行王道教化的合理性C. 君主权威至上的重要作用D. 后天教育可以促进人性向善【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董仲舒的言论,材料强调的是教化作用,刑罚不起决定性作用,故A错误。材料强调加强思想统治,而不是强调君权至上,故C错误。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所谓“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

14、之性”。所谓“圣人之性”,是天生的“过善”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斗筲之性”,是无“善质”的,生来就“恶”的,教化无用,只能采用刑罚的手段来处置他们。而“中民之性”,也就是万民之性,是“有善质而未能善”,必须通过王者的教化才能成善,故B正确。材料没有论述后天教育的作用,故D错误。13.下表为汉代统治者采取的统治措施。据此可知汉代统治者皇帝举措汉高祖在关中择举“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为乡三老汉文帝下诏嘉奖孝悌、力田、三老、廉吏,派遣谒者赐帛慰问汉武帝下诏“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A. 始终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B. 通过教化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C. 建立了严格

15、的封建等级秩序D. 以实际行动否定了法家思想【答案】B【解析】汉高祖推举“有修行”的人为乡三老,汉文帝对各方面表现优异的人进行“嘉奖”,汉武帝通过“劝学”以“举遗兴礼”,这实质上都是通过倡导、劝勉的手段,统一人们的思想,促成忠于封建王朝、恪守封建纲纪伦常的社会风气。故B项正确。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A项“始终”说法错误,排除。封建等级秩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排除。材料主旨是实行社会教化,而不是否定了法家思想,故D项错误。14.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民贵君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显然是注重君主,违背了原始儒家的民本思想,故本题选择B项;A错在“全部”;C、D中信息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