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3029351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7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1.中国通史中载: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侮慢王朝,等于不贡。诸侯不贡天子,庶民也不贡诸侯,政治就乱了。其根本目的在于A. 维护周天子的独尊地位B. 重视诸侯的态度C. 要求诸侯定期朝觐述职D. 加强对诸侯的礼仪教化【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诸侯不贡天子,庶民也不贡诸侯,政治就乱了”可知材料是强调要维护统治秩序,树立周王的权威,维护周天子的独尊地位,以此达到稳定统治的目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重视天子而非诸侯的态度,选项B不符

2、合题意,排除;选项C是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也是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2.战国时期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后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这反映出当时A. 齐国学术氛围日渐宽松B. 孟子的思想在齐国受排斥C. 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D. 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凸显【答案】D【解析】由材料“向孟子问政”“向孟子征求意见”“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可知,齐国统治者对士阶层采取宽容政策,也说明士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士阶层社会地位较高,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齐宣

3、王之前的学术氛围,也就无法体现由“严”到“松”的过程,故A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齐宣王与孟子政见的不同,无法体现孟子思想在齐国是否受到排斥,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齐国统治阶级对士阶层的政策,不能推出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故C项错误。点睛:“向孟子问政”“向孟子征求意见”“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士”阶层的社会地位。3.西汉儒家董仲舒借自然现象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如,人君为政不宜于民,“天”就会降下“灾异”以“谴告”人君。这说明董仲舒A. 主张约束君权B. 支持君权神授C. 迷信崇拜君权D. 主张“大一统”【答案】A【解析】材料“人君为政不宜于民,天就会降下灾异

4、以谴告人君。”反映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天人感应”理论把天人格化,把自然界的灾异与君主统治联系在一起,一旦有灾异发生,皇帝就要审视自己的德行,看是否有不当之处。这有利于限制君主的暴政,故A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天”对君主行为的监督,“君权神授”强调的是君主权力的来源,故B不符合题意。“天人感应”说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君主权力,故C项排除。材料体现不出“大一统”,排除D。点睛:材料式选择题首先要判断选项是否与材料相关,如本题的BD两项。其次要注意是否体现材料的中心,如本题的C项。4. 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

5、“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 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 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 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材料中淮南子属于文学作品,是二手史料,不足以作为历史研究的主要凭证,所以使用的时候要相谨慎,故C项正确;A只是对文学作品使用史料的介绍;年代相近也可能导致历史记述不同,与“最能说明”不符,故B项错误;石刻与文献两者相互矛盾,未能“形成证据链印证”,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史学理论史学研究史料甄别5.史学家钱穆曾说:“从前封建时

6、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这一变化A. 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B. 利于“民本”思想的形成C.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D【解析】“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说明官僚政治建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D正确;A是分封制时期特点;B和C材料没有体现。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同C. 南方

7、经济文化影响力在提升D.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C【解析】【详解】从“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到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说明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在北方产生重大影响,故C项正确;A项中“开始”表述错误,排除;材料只是反映南方喝茶的习俗在北方产生重大影响,无法体现南北方饮食习惯趋同,排除B项;南宋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7.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

8、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这表明A. 行省具有二元化特点B. 行省是临时性机构C. 行省不是地方政府D. 行省与郡县无异【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目中的分析元代行省制“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根据分析得出元代行省制具备地方最高地方官府和朝廷派出机构的双重特性,这正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专制表现,故A项正确;行省制是元代地方行政制度,而且是中国省制的开端,非临时机构,故B项错误;行省制是地方一级行政制度,故C项错误;行省与郡县均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两者所处

9、时代不同,题目中并未提到郡县制,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8.明代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给事中4至10人不等。六科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当时规定,以皇帝名义发出的制敕,给事中要对之进行复核,看其中有无不妥之处。如有发现,可以封还并奏报。据此判断,明代六科给事中类似于A. 秦汉时期的九卿B. 隔唐的门下省C. 宋初的中书门下D. 清朝的军机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六科为中央监察部门,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六科对于皇帝诏令有不妥之处可提出异议,并将其封还天子,不予草诏

10、公布,是为帮助皇帝妥善处理政务服务的。故材料所涉明代六科给事中的职能与隋唐时期的门下省类似,故B项正确。秦汉时期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与材料信息不符,A项可排除;宋代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其长官的职务相当于宰相,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可排除;清代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为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可排除。9.明清时期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主动“捐帑”、“报效”。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

11、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这反映出A. 官商勾结是徽商崛起的重要原因B. 获取功名是富商大贾经商的最终目的C. 明清富商大贾难成社会革新的力量D. 清商帮势力强大【答案】C【解析】材料显示明清的商人以“捐帑”、“报效”的方式寻求保护,未积极探索自身发展的道路,仍是封建性质的商人,故C项正确。徽商崛起的原因是自身的努力与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官商勾结,故A项排除。材料的主旨是商人期望得到政客的保护,未体现其根本目的是什么,故B项排除。D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主旨。10.“道光末年,(湖南平江)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万金,泉流地上,凡山谷间,向

12、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这说明A. 中国茶叶种植技术获重大突破B.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 列强势力开始由沿海深入到内地D. 传统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已经解体【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所述,因为对外出口茶叶收益甚大,故以往种植红薯和麻的地方都开始种茶,并对外出口,以获取利润。这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的表现,也表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后,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更加频繁,故B项正确;材料只叙述了由于茶叶出口可以获得巨大利润,故茶叶种植兴盛,这不能反映茶叶种植技术的提高,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势力开始由沿海深入到内地,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

13、提到家庭手工业有何变化,故D项错误。11. 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A. 黄埔条约B. 天津条约C. 北京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此题难度不大,识记层次。关键信息: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题干核心内容对应辛丑条约中的“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驻兵北京到山海关沿线”内容。12.据革命老人吴玉章回忆,1903年他在日本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书

14、籍,“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不过那时候一面在学校紧张地学习,一面着重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对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这反映了A. 社会主义理论尚未成熟B. 社会主义制度己成为青年追求目标C. 中国革命理论已经形成D. 先进理论付诸实践要适应时代要求【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吴玉章在当时只是对马克思主义“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这说明马克思主义还未切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故吴玉章才会不愿意深入地去了解和学习,D项符合题意。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即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社会主义理论已经成熟,排除A;从材料可知,吴玉章在当时对马克思主义并未

15、深入接触和研究,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排除B;1903年中国革命理论并未形成,排除C。13.1914年6月,北洋政府发布指令,要求京城内外各中小学校修身及国文教科书采取经训,“务以孔子之言为指归。”这一现象A.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B. 反映了民国初期中央重视保存传统文化C. 说明了儒学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D. 引发了中国文化如何转型的激烈争论【答案】D【解析】【详解】“务以孔子之言为指归。”强化儒家思想的地位,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故A项错误。 1914年,袁世凯为配合复辟帝制,加紧进行尊孔活动,大造社会舆论。所以这一现象并不是民国初期中央重视保存传统文化的表现,故B项错误。袁世凯掀起的“尊孔复古”的逆流是为了复辟帝制,这不能表明儒学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故C项错误。袁世凯掀起的“尊孔复古”的逆流引发了新文化运动的爆发,导致了中国文化如何转型的激烈争论,故D项正确。14.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A. 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 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