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3029346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0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贵州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贵州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贵州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贵州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文(含解析)第一部分:选择题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 专制王权比较强大B. 礼乐制度强调男尊女卑C. 宗法观念影响深远D. 中国仍是一个典型的男权社会【答案】C【解析】【详解】中国人的姓氏和血脉、家族相联在一起,因此中国人将姓置于个人名字之前,反映出家族宗法观念浓厚,故C正确;材料只是说的中国人的姓和名的组合与西方不同,并未涉及专制王权和礼乐制度,排除A、B;材料主题是中国人对姓氏的强调,而非男女社会地位

2、,排除D。2.对于“封建”一词的理解,新中国的学者认为是一种社会政治与经济、文化形态的综合,政治上表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经济上表现为小农经济,文化上表现为保守、封闭等,这与中国古代与近代学者的封邦建国的理解存在着明显差异,这主要是因为A. 古代与近代学者知识层次较低,无法整体看世界B. 新中国的学者受到马列主义思想的影响C. 中国古代属于专制社会,近代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 中国近代与现代社会的土地性质与归属明显不同【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学者对中国古代的封建一词的理解是与资本主义和奴隶社会制度比较得来的,这种思路显然受到马列主义对社会形态划分的影响,选项B正确;选

3、项A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不同时期学者对“封建”的理解不同,与学者所处社会形态无关,排除C;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3.我国古代在对官员的选任和管理上实行人事回避制度,主要是亲属回避、地城回避和职务回避。人事回避制度正式确立于两汉,发展成熟于唐宋,完备于明清。回避制度A. 导致了人才匮乏的局面B. 消除了血缘、地城观念C. 杜绝了吏治腐败的现象D. 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正公平【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回避制度包括“亲属回避、地城回避和职务回避”,其目的是加强吏治,维护社会公正公平,故D正确;回避制度与人才选拔无关,不会导致人才匮乏,故A错误;B项的“消除”和C项的“杜绝”说法绝对,

4、故BC错误。4.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奉行“休养生息”政策,与民休息,对外政策以防御为主;而到了汉武帝刘彻时期,则推行积极有为的扩张政策.这主要是因为A.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积累了物质财富B. 汉武帝雄才大略,志存高远C. 汉高祖体恤民心,以民为本D. 汉初与汉武帝的社会背景不同,物质基础不同【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治国政策,其根源在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物质条件发生了变化,选项D正确;选项A只提到了汉武帝扩张政策的物质基础,并未提及当时面对的社会危机,原因涵盖不全,排除;选项B、C是主观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5.记述出处“贾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属,皆无得籍

5、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僮”史记平准书“身与同居大功以上亲执工商,家传其业不得仕”唐律疏议诈伪“鬻卤盐三斤者仍坐死”,“私有茶一两笞四十,四十两徒二年”南宋庆元条法事类据此能够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是A. 严禁私人占有土地是抑商政策的发端B. 允许商人入仕是商业繁荣的主要表现C. 农民在农耕时代文化价值观念中最为尊贵D. 古代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答案】D【解析】【详解】重农抑商始于商鞅变法,且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制,排除A;由材料“家传其业不得仕”可知,唐代禁止商人入仕,排除B;材料“贾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属,皆无得籍名田,以便农”、 “家传其业不得仕” 、“鬻卤盐三斤者仍坐死”和“私有茶一

6、两笞四十”,均体现了对商人的限制,故选D;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6.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小于礼与仁;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说明A. 孔子更重视顺其自然,顺天而为B. 孔子与老子都赞成“君权神授”C. 孔子与老子的时代背景差异D. 孔子与老子在对待人与自然、社会关系上有差异【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孔子更注重人事,老子更注重自然,说明两人在对待人与自然、社会关系上有差异,选项D正确;通过题干可知,孔子更注重人事,选项A排除;选项B在题干中没有反映,而且也不符合两人的主张,排除;孔子和老子都生活于春秋时期,排除C。【点睛】

7、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全面获取材料信息,抓住孔子和老子主张的不同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7.史记儒林传记述了当时的学术源流:“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淄川田生。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A.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结果B. 西汉政府政策调整的结果C. 齐鲁之地经济最为发达D. 百家争鸣历史格局的遗留【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对五经理解,不同地区的学者各成一派,这反映了当时受到百家争鸣格局的影响,故D项正确;西汉政策调整是独尊儒术,而材料反映的是各成一家之言, B项错误;秦朝是

8、打压儒学思想,A错误;C材料并未提及齐鲁地区的学说最受欢迎,况且经济繁荣与文化繁荣不存在必然联系。8.礼记曲礼中记载:“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此言论旨在强调A. 仁德观念具有深入人心的道德渗透力B. 教育训导和百官立威是形成礼的条件C. 人人都应遵守符合身份和地位的规范D. 政治强制是实现礼乐规范的有力保障【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礼在社会教化、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等方面的作用,旨在强调“礼”是人人都要遵守的,故选B;A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并未说明礼是如何

9、形成的,排除C;“政治强制”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9.中国通史纲要写道:“武帝即位之后,董仲舒提出了一个在理论上维护大一统的任务,就是要求树立为封建专制政权服务的思想体系。汉武帝接受了他的建议,推崇儒术,罢黜百家以外的学派”。这体现了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了论证汉武帝统治合法性的一个举措B. 汉武帝是为了富国强兵才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的C.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是因为其建议的科学性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强化思想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要求树立为封建专制政权服务的思想体系”可知,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思想是强化思想专制的一种手段,选项D正确;汉武帝统治的合法性是

10、通过权力继承体现的,而非经过董仲舒论证,而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涉及的是思想领域的统一,与政治合法性无关,排除A;董仲舒的建议是思想方面的,与富国强兵无关,排除B;董仲舒思想具有神秘色彩,选项C排除。10.在中国古代有两种文化传统:一种是由私塾、学校和书院教育正统的儒家人伦道德传统;一种是通过乡村演戏、说书、佛道仪式等传播“诸善奉行、因果报应、有求必应”等民间观念传统.这两种文化传统A. 都受商品经济发展的支配与影响B. 说明中国古人的思想观念比较多元化,无明确的主导思想C. 说明儒释道三家都具有思想文化教化的功能D. 说明中国古人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

11、两种文化传统体现了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说明三家都有思想文化教化的功能,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儒佛道思想的流行并不受商品经济发展情况支配,排除;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主导思想是儒家思想,排除B;选项D与题无关,材料并不是论述古人对事物的看法,排除。11.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宝玉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 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B. 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C. 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D. 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

12、明清时期理学居于统治地位,从题干中“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信息可以看出,“四书”更受重视,故选A项。明清时期,儒学仍是官方的正统思想,孔子的权威地位不可能动摇,故B项错误;C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红楼梦是清代小说,不是反映宋代生活,故D项错误。12.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明清时期A. 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压制,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B. 文化反思带有批判理性特点C. 传统儒家思想在

13、批判中继承D. 儒家思想内部出现流派之争【答案】A【解析】【详解】:明清之际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李贽的“离经叛道”遭到顾炎武和黄宗羲的指责;王夫之主张“循礼”“秉礼”,遵循等级秩序,这说明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还处于萌芽阶段。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明清时期启蒙思想不成熟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稀疏微弱,受到一定的压制,封建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故选A;BCD三项说法正确,是材料中现象的体现,不是原因,不符合题意。13.明朝宣德、正统年间,科举取录分为南、北、中三卷,三卷录取情况如下表:卷种涉及地区录取比例南卷应天(今南京)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等55

14、%北卷顺天(今北京地区)诸府、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35%中卷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10%根据上表可知,明朝分卷制的实行反映了当时A. 南方地区更重视文化教育B. 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C. 全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D. 政治与文化中心同步转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中后期的科举选拔中,南方录取率较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选项C正确;分卷制度是对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差异的适时调整,并不能通过分卷制度得出南方更加重视文化教育的结论,排除A;经济重心南移在宋代已经完成,排除B;选项D不符合史实,明代政治中心在北京,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认识到分卷制度是对地

15、区经济文化发展差异做出的适时调整,因此其可以反映出地区经济文化的不平衡。14.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加封、尊崇的规格不断提高。从西汉昭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到东晋时皇帝亲自祭奠孔子,再到宋代下诏必须避讳孔子的名字,直到清康熙皇帝对孔子行三跪九拜之礼。这一现象表明A. 皇权独尊观念受到儒学思想的冲击B. 孔子的思想对古代政治影响巨大C.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D. 皇帝借尊崇孔子来提高个人声望【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不断得到加强,体现的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不断地强化,C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社会皇权至上,A选项错误;B项错误,并未尊的孔子本人,而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D项明显错误,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没有必要借孔子来提高个人声望。15.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 a处处于低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