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琼海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3029231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2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琼海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海南省琼海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海南省琼海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海南省琼海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海南省琼海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南省琼海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琼海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卷时,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答案涂黑。写在本卷上无效,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公元前七世纪末,王畿内原邑的人民,以“夫谁非王之姻亲”自夸。这一现象说明A. 分封制渐趋衰落B. 宗族姻亲维护王畿的稳定C. 宗族凝聚力增强D. 宗法制下庶子后裔平民化【答案】D

2、【解析】【详解】材料“夫谁非王之姻亲”反映了周王室血缘关系通过庶子的后代逐渐疏远扩散,体现了宗法制下庶子后裔平民化,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周王和诸侯的关系,不能说明分封制渐趋衰落,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周代宗族姻亲维护王畿的稳定的信息,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宗族凝聚力增强,而是说明周王室血缘关系逐渐疏远扩散,故C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夫谁非王之姻亲”,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宗法制血缘关系和嫡长子继承制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2.秦律工律规定:县及工室听官为正衡石羸、斗用(桶)、升,毋过岁壶(壹)。秦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 运用法律手段,抑制商业发展B. 加强

3、经济控制,巩固中央集权C. 重视制度建设,规范手工生产D. 统一生产标准,实现政府垄断【答案】B【解析】材料“听官为正衡石羸、斗用(桶)、升,毋过岁壶”反映了秦朝加强工商业规范,统一度量衡,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故B正确;加强工商业规范不等于抑制商业发展,故A错误;秦朝最主要的制度建设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故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实现政府垄断的信息,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听官为正衡石羸、斗用(桶)、升,毋过岁壶”,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统一度量衡,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3.陆游在摄四川自贡荣州州事时,曾用“卖

4、蔬市近还家早,煮井人忙下麦迟”来描述当地居民的生活。该诗句反映出当地A. 居民市场意识较强B. 经济封闭性被打破C. 农业主体地位动摇D. 区域性贸易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卖蔬市近还家早,煮井人忙下麦迟”可知,诗中的“煮井人”,要卖蔬菜,要“下麦”,亦农民,亦盐民,是小规模经营的私营兼业者,一面进行农事活动,一面进行井盐生产,居民市场意识较强。故答案为A项。题干反映出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密切,当时商品经济繁荣,但不能说明传统经济封闭性被打破,排除B项;农业主体地位动摇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由“卖蔬市近还家早”可知,D项错误,排除。4. 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

5、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A. 活跃了人们的思想B. 扰乱了社会的秩序C. 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D. 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宋代科举制的实行的确使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也就是宋代科举制的实行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科举制5.元朝通过南北大运河漕运江南米粮供应都城官民;明太祖时期则基本不再依靠大运河进行漕运;明成

6、祖以后又全面恢复大运河漕运。对此合理解释是A. 北方地区局势持续动荡B. 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C. 海路漕运其有明显优势D. 政治中心的变迁影响运河漕运【答案】D【解析】元朝和明成祖以后的首都在北方,而经济重心在南方,需要通过大运河的漕运保证对首都的物资供应;明太祖时首都在现在的南京,不需要漕运提供物资。因此是政治中心的变迁对运河漕运产生了影响。故答案为D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符合史实,但不能说明变化的原因,排除;材料没有比较运河漕运和海路漕运,排除C项。点睛:本题的回答要从元明时期的政治中心以及明朝政治中心的变化来看对运河漕运的影响。6.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蕴涵了很多处世哲学,如

7、“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树大招风”的。这说明古代中国人A. 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B. 重天命轻为人的处世理念C. 农本儒本的社会意识D. 重农业重儒学的处世道德【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农业的地位问题,所以A、C、D的说法均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不要太突出,不要太过于锋芒毕露,体现了一种避世的思想,压抑了人的积极性,所以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处世观念表现【详解】7.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历来是治国理政的大忌。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

8、兴邦。”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A. 汉代儒学的主张B.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主张C. 陆王心学的思想D. 程朱理学思想【答案】D【解析】材料讲求的是实干精神,实事求是精神,这与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最为接近,所以答案选D;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排除A;明清之际思想家主张经世致用,排除B;陆王心学主张知行合一,排除C。点睛:这道题告诉我们,平时要注意关注政治时事,学会以史为鉴,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8.清实录中关于“国体”有不同的记载。1840年以前,“国体”的涵义多为“国家体制”;而1840年以后,其涵义多为“国家体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国体”内涵的变化反映了时代

9、的变迁B. 历史学家对“国体”的解读前后矛盾C. “国体”的内涵因政权更替而发生变化D. 清实录中“国体”内涵与国际接轨【答案】A【解析】从国家体制到国家体面,说明“国体”内涵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有关,A正确;B中前后矛盾不符合材料主旨;鸦片战争前后政权没有更换,C错误;近代国体并没有和国际接轨,D错误。9.1895年和1898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分别刊出,康有为“既不尽依公羊典范,更不乘承今文家法。惟取能合用其说者,合己说者则取之,不合者则伪之。”材料说明康有为两部著作的特点是A. 借用传统文化,以达经世之目的B. 注重考据考证,以恢复儒学权威C. 借今古文之争,以重塑孔子形象

10、D. 注重材料取舍.以西学论证中学【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材料“既不尽依公羊典范,更不乘承今文家法。惟取能合用其说者,合己说者则取之,不合者则伪之。”说明了康有为借用传统文化,以达经世之目的,故A答案符合题意;B、C、D与题意无关,排除。故该题正确答案为A。10.下图为发表于1909年的时事漫画一手掩尽天下目。该漫画的寓意是A. 清政府肆意压制革命舆论B. 新闻媒体面临恶劣的环境C. 报刊有效发挥着政治监督作用D. 革命派开始利用报刊启发民智【答案】B【解析】从材料“1909年”“一手掩尽天下目”中可以看出,清朝政府对社会舆论实行严格监控,使当时的新闻媒体面

11、临着恶劣的环境,报刊等无法发挥有效的监督,故B项正确,C项错误;A项说法错误,错在“肆意压制”;材料中强调的是清政府对社会舆论的压制,故D项错误。11.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令: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材料可以说明A. 民国沿用清朝审判制度B. 临时政府政令不为民众知晓C. 司法部门不执行政府政令D. 新文化运动发生有其必要性【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描述的是辛亥革命之后虽进行移风易俗的改革,但实际上受封建残余势力

12、的影响而仍然存在,所以有必要在思想文化上对落后思想进行清除,这就是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必要性,正确的选项是D项,ABC项不符合题意。12.叶圣陶说: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坐航船的惯家总会这么说:反正是个到,何必急?坐了火车,一霎就赶到了又干什么呢?或说:一包花生米,三个铜子白酒,得这么一点儿醉意。横下呼呼一觉,待船家喊醒时,就跨上埠头。这岂不爽快而有味?下列关于材料中“真意味”的说法最准确的是A. 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B. 享受火车出行的便捷C. 赞成排除西方近代文明D. 怀念传统生活的闲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到作者对现

13、代交通工具(火车)不赞赏的态度,同时还怀念旧有的生活方式(坐航船)。所以答案选D。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影响13.下表反映了1912-1921年我国民族工业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是行业企业名称经营者面粉、棉纱茂新、福新、申新等公司荣宗敬、荣德生兄弟酿酒张裕酿酒公司张振勋火柴鸿生火柴无限公司刘鸿生卷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化工永利化学公司范旭东A. 轻工业发展较快B. 地区分布失衡C. 重工业发展较慢D. 工业结构比例失调【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我国19121921年我国的民族工业的主要行业是面粉、酿造、火柴等多

14、个轻工业领域,而重工业仅占化工一个领域。由此可以看出此时的民族工业的工业结构比例失调,故D项正确;AC项包含在D项之中,B项材料汇总没有体现。14. 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A. 甲午战争爆发B. 中华民国建立C. 抗日战争爆发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知识属较难题。从材料中可提取出“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民族的整

15、体性和不可分性”这些有效信息可以看出这是指的日本大规模侵华,即抗日战争。故选C。A项并非全民族的抗战;BD项体现不出亡国灭种的危机;因此排除ABD三项。考点:抗日战争点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雪洗了近百年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独立,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相关的知识点需要掌握。15. 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至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A. 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B. 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C. 废除君主立宪制D. 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信息“1787年3月”,当时1787年宪法尚未颁布,排除A项。联系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是一种松散的邦联体制,判断D项正确。B项不符合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