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3028972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09.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出生于安徽蒙城庄子,“尝为蒙紫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庄子“终身不仕”的决定与他哪一思想理念有重要关联A. 主政者,当以民为念,以德为本B. 崇尚自然,清静无为C. 提倡改革,追求法治和君主专权D. 相互关爱,反对不义之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无为”的思想

2、,故选B。A项是儒家的思想,C项是法家的思想,D项是墨家的思想,均排除。2. 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子“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而归本于黄老”。这说明A. 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B. 道、法两家主张一致C. 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D. 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黄老”“刑名”可知分别是道家与法家的思想内容,两者在申子、韩非身上的体现说明不同学说之间的结合,故A项正确;道家与法家思想不可能一致,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故C项排除;春秋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没有出现思想大一统,故D项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

3、局面的形成道家、法家思想【名师点晴】“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在这以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全归周王室所有,这时出现了土地私有。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原来的周天子统一号令天下,但这时原来受周天子所封的诸侯现在成了许多各自为政的国家,互相兼并、争霸,大国凭借实力争得盟主地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国内部也出现兼并、夺权的现象。文化上,经济政治的变动造成文化下移。学校原来设在官府,文献典籍和学习工具也为官府所垄断,这就是所谓的“学在官府”。春秋战国以后,随着王室衰微,政局变化,官学败坏,原来掌管文化的官员许多都流散到民间。其中,一些人开始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

4、授给别人,出现了私学。由于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3.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建议兴太学,正式弟子五十名,又增设无定额的旁听生,由郡国选择“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的少年充当。正式弟子和旁听生均每年考试一次,合格的按等第任用。这表明当时A. 儒家思想发展成为官方哲学B. 官员选拔标准更侧重考试成绩C. 学校教育与用人选官相结合D. 打破了贵族子弟世代为官的局面【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强调的是太学专门招收一些德才兼备的学生,加以培养之后通过考试的办法按考试的成绩授予官职,说明当时汉代把太学的教育和用人相结合,所

5、以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教育太学4.柳宗元说:“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反映出A. 佛教已取得政治统治地位B. 佛教和儒家思想皆正统思想C. 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D. 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柳宗元认为佛教的思想常常与易、论语的思想相契合,乐于奉佛,精神上则可以自由无束,佛教与孔子学说的宗旨并不是互相矛盾的,这反映唐朝时佛教逐渐与儒家思想融合,故D项正确。A项错误,儒家思想仍是占政治统治地位的思想;佛教没有成为正统思想,B项错误;C两项在材料

6、中不能体现。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名师点睛】宋代儒学新发展的表现:(1)首先是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家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例如“太极”、“天理”、“心”等,从而使传统儒学的道德信条式的语录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2)其次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特别强调义理,其实就是强调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哲学层面上的各种各样的本体论,还是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都

7、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3)再次是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特点,例如吸收禁欲主义思想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5. 朱熹看到山石中有贝壳,认为“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这体现了A. 三纲五常B. 格物致知C. 发明本心D. 经世致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朱熹是理学家,看到山中的贝壳,就想到“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这是在探求贝壳的理,故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格物致知6.程颐在给程颢撰写的墓表中说:“周公没,圣

8、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王阳明认为宋儒的格物致知误导世人很久,“致良知”才真的阐明了“千古圣圣相传的骨血”。这说明程颐和王阳明都A. 主张改造理学B. 重书本轻实践C. 强调学术创新D. 注重道统权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和“致良知”才真的阐明了“千古圣圣相传的骨血”,可见,都是强调圣人之道的重要性,都注重道统权威,故选D。材料中没有涉及改造理学的信息,故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重书本轻实践”的信息,故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 “注重道统权威”,没有涉及“学术创新”,故排除C。7.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9、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两者观点的本质区别是A. “理”与“气”的地位B. 是否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C. 唯物与唯心D. 是否能辩证地看问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朱熹认为,“气”只是构成宇宙的材料,是第二性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的观点的本质区别是唯物与唯心的区别,王夫之思想属于唯物主义,朱熹思想属于唯心主义,故C正确。“理”与“气”的地位,本质上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问题,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故B排除。材料也未涉及辩证地看问题,故D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

10、理学朱熹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王夫之思想8.顾炎武指出:“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A. 儒学“天下为公”的正统思想B. 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C.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发生动摇D. 君主专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对传统儒学持批判继承的态度,故不选A项。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以来,儒学一直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不选C项。D项的表述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史

11、实不符,不选D项。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故题目中的信息“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下新兴市民阶层对私有制的肯定和君主专制的批判。本题应选B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9.顾炎武认为“理学之日: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据此可知他主张A. 知行合一B. 经世致用C. 回归孔孟D. 民贵君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即今人不去学先贤的语录,而去学注释它们的后儒,是舍本逐末,可知顾炎武强调儒

12、学的根本孔孟之道,批判宋明理学舍本逐末,故C选项正确;知行合一是王阳明主张,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思想,故A选项错误;经世致用是指主张所研究的学问要有实际作用,材料没有体现经世致用的主张,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了儒学的根本即孔孟之道,批判宋明理学舍本逐末,没有体现民贵君轻的思想,故D选项错误。10.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十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可以说明A. 唐代战争时使用突火枪B. 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C. 火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D. 唐代火药已经传入欧洲【答案】B【解析】宋代才出现突火枪,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唐末已

13、经出现“发机飞火”,反映了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故B项正确;材料与地理大发现和欧洲无关,故C、D项错误。故选B。11.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过去,中国是和外界有接触的,但是,这种接触从来没有多到足以影响它所特有的文化以及科学的格调。”李约瑟强调的是:A. 中国科技文化得益于外来文化B. 中国科技文化具有独立的特质C. 中国的文化与科学发展不平衡D. 中国统治者对外来文化的排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没有多到足以影响它所特有的文化以及科学的格调”。即意味着中国保持了其特有的文化和科学格调;故选B。依据“中国是和外界有接触的”,可以得出A、D两项说法与材料观点不符

14、;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科技的特点中西科技文化的交流12. 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B. 为统治者“润色鸿业”C. 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D. 为阅读者“铺陈气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汉赋是西汉时期文学作品特点,气势恢宏,符合西汉大一统辉煌气势,为统治阶级造声势,故A、B和D均反映汉赋特点,不符合题意;汉武帝时期把治国思想从西汉

15、初的“黄老无为”(道家)改为经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故C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科技与文学艺术文学艺术成就汉赋。13.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 “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明代出现( )A. 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B. 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C. 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D. 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孙悟空是反封建的典型人物,紧箍咒象征着封建礼教,由“自由自在、打个粉碎”分析可知,反映明代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A项正确。B项是程朱理学的内容,与材料不符,排除;C、D项是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故应排除。14.有学者在其论文中整理素材(部分)如下表,其可能得出的结论是徽、汉调京之皮黄(京剧)发音两派唱白纯用方言乡语平仄阴阳、尖团清浊分别甚清,颇有昆曲家法唱腔汉调净角用窄音假嗓皮黄净角用阔口堂音,系本诸昆腔行为京剧,举止、气象雍容大雅,较诸徽、汉两派,判若天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