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中段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3028941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1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中段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中段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中段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中段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中段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中段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中段考试题(含解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中段考试题(含解析)1.宗法制造成西周“家天下”的局面和魏晋时代“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门阀政治,至明清之际,它为徽商提供血缘网络、商帮、会馆、人力、财力,是徽商成功的重要因素。这表明宗法制A. 其血缘关系逐渐被取代B. 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C. 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D. 具备丰富的社会功能【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它为徽商提供血缘网络、商帮、会馆、人力、财力,是徽商成功的重要因素”体现的是宗法血缘关系对于徽商发展重要作用,强调的是宗法制丰富的社会功能,D选项符合题意;血缘关系在当今社会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A选项说法错误;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

2、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社会控制的问题,C选项排除。2.短缺的自然资源和庞大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就了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尽管人口众多,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该生产模式体现了A.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 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C. 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D. 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可知,反映了中国小农经济模式下农民以精耕细作提高产量,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指的是重视农业的发展,抑制商业的发展,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重

3、农抑商政策,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提高粮食产量,没有体现农业的耕作方式,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小农经济模式下农民以精耕细作提高产量,没有体现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故D选项错误。3.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这反映了明朝A. 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B. 削弱六部加强君权C. 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D. 分割事权相互牵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诸司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与内阁商议,说明内阁有一定的议政权,故C

4、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诸司”“六部”与内阁的关系,体现内阁的权力,故排除A。六部与内阁配合并不是削弱六部的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分割事权,故D项错误。4.自北宋出现纸币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被日益普遍使用,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最终获得政府认可。这反映出A. “重农抑商”政策的失败B. 私营手工业超越官营手工业C. 中国的银矿开采突飞猛进D. 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答案】D【解析】【分析】试题分析:题干材料“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

5、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反映了民间贸易的发展迫使政府改变了货币政策,体现了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详解】 5.1879年,李鸿章筹建的开平矿务局开始使用外国机器开采煤,产量逐年增长。1882年输入天津的洋煤为5400吨,到1886年便减至301吨。这表明开平矿务局的开办A. 促使中国经济结构更加合理B. 有力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C.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 解决了军用企业的财政困难【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数据表明,开平矿务局的开办增加了中国本土煤炭的供给,这有力地抵制了洋煤的进口,故选B项;开平矿务局虽然是中国自主采煤的

6、一个例子,但无法改变中国煤业被外国资本控制的事实,故排除A项;C项从材料中体现不出;D项中的“初步实现了”的说法与史实不符。6.如图为中国近代漫画家沈伯尘于民国二年画的一张女子风情画,图中下边文字为“豆蔻青枝二月生,自由车子试郊晴。虽然谢尽闲蜂蝶,尚有飞尘逐我行。”对该画理解正确的是A. 旗袍成为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B. 此时女子已获得受教育的权利C. 继承了中国文人画的写意风格D. 这一时期自行车已在中国出现【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行车于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因此民国二年的时候自行车已在中国出现,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

7、良后的旗袍成为新潮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并且材料内容也没有体现旗袍相关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国二年是1913年,这时期女子没有获得受教育的权利,故B选项不符合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文人画的写意风格有以形写神,以神写意,用色彩表情达意等,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国文人画的写意风格。故C选项错误。7.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解释: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要实行A. 计划经济体制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政治协商制度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

8、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可知,周恩来强调的是政策制定要适合中国国情,说明我国的民族制度应该有中国特色,即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计划经济体制是三大改造完成后开始,并且材料内容体现的不是计划经济体制,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不是政治协商制度,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放弃联邦制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可知,材料内容强调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不是指人民代

9、表大会制度,故D选项错误。8.下表是19781988年中国客运量结构分布表,(单位:万人)年份铁路公路水运航空19788149114922923042230.911988122645650473350321442表格中中国客运量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A. 改革开放促进了人口流动B. 科技发展使交通方式更加多样化C. 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市化D. 对外开放政策加速了航空业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1978年以来各种交通出行客运量都得到增加,说明改革开放促进了人口流动,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发展与交通方式的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解决体制改革与城市化的关系,故C不

10、符合题意;D只是涉及问题的一个方面,故D不符合题意。9.“他们证实了美洲与亚洲之间存在着一片辽阔的水域。这个水域要比大西洋宽阔得多。哥伦布首次横渡大西洋只用了两个月零几天的时间,而他们在天气晴和、一路顺风的情况下,横渡太平洋却用了一百多天。”材料中“他们”的活动A. 揭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B. 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C. 打通了欧洲与美洲的商路D. 使得世界市场基本上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哥伦布首次横渡大西洋只用了两个月零几天的时间,而他们在天气晴和、一路顺风的情况下,横渡太平洋却用了一百多天”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麦哲伦船队全球航行,这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故选B项;在

11、麦哲伦船队全球航行前,新航路开辟已经开展,故A项错误;哥伦布航行开启了欧美商路,故C项错误;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故D项错误。10.有学者认为,瓦特并非“蒸汽机的发明者”,只是一位优秀的“蒸汽机改良者”。如果没有英国采矿业的急迫需求、前人的技术积累、专利保护观念的深入人心、合作者博尔顿的商业头脑等诸多先决条件,瓦特基本没有可能取得被后世所给予的荣耀。据此可知,瓦特的发明A. 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B. 促进专利制度的产生C. 成为工业革命的开端D. 推动采矿业技术革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如果没有英国采矿业急迫需求、前人的技术积累、专利保护观念的深入人心、合作者博尔

12、顿的商业头脑等诸多先决条件,瓦特基本没有可能取得被后世所给予的荣耀”可知,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瓦特改良蒸汽机的社会条件,说明瓦特能够改良蒸汽机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故A选项正确;材料中“专利保护观念的深入人心”可知,专利制度的保护观念是当时瓦特改良蒸汽机的社会基础,并且材料体现当时已经出现了专利制度,而不是促进专利制度的产生,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的开端是珍妮机的发明,而改良蒸汽机是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不是开端,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瓦特改良蒸汽机的社会条件和基础,没有强调推动采矿业技术的革新问题,故D选项错误。11.1928年,苏联爆发粮食收购危机。面对这一危机,斯

13、大林认为,只有用阶级斗争的办法,才可能真正解决这一危机,解决农村资本主义向苏维埃政权进攻的不利局面。材料表明A. 危机根源在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左”倾思想占据上风C. 农业集体化不适应工业化的需要D. 新经济政策取得巨大成就【答案】B【解析】“斯大林认为,只有用阶级斗争的办法,才可能解决农村资本主义向苏维埃政权进攻的不利局面”,这说明斯大林认为粮食收购危机是阶级矛盾,是敌我矛盾,这是“左”倾思想的反映,故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在1921年就结束了,故A项错误;苏联农业集体化开始于1929年,故C项错误;这不是新经济政策的成就,故D项错误。12.如图所示是1944年10月斯大林与丘吉尔会面

14、时达成的瓜分东欧的内部协议,由丘吉尔标注的百分比方案得到了斯大林的勾画确认。罗斯福没有参加这次会议。该协议A. 奠定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B. 剥夺了美国在东欧的利益C. 直接导致了战后欧洲分裂D. 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二战后期大国利益的划分。根据材料“1944年10月斯大林与丘吉尔会面时达成的瓜分东欧的内部协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二战后期西方大国对势力范围的确定和划分,希腊属于西方国家的势力范围,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是苏联的势力范围,这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苏联和英国瓜分东欧的内部协议,没有体现两极格

15、局的框架,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通过苏联和英国瓜分东欧的内部协议,体现了大国强权色彩,没有体现剥夺美国在东欧的利益,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二战后期苏联和英国瓜分东欧的内部协议,无法成为战后欧洲分裂的主要原因,故C选项错误。二、综合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这样的体制运行了三十多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东西方经济体制都陷入困境,不得不寻找出路。七十年代的滞胀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破产。以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为标志,欧美思想界开始转向,形成新自由主义理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个人责任、私人产权、市场制度等价值,表现在经营政策上就是撒切尔主义、里根革命等政策调整,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也放松市场管制。摘编自秋风新自由主义与中国的百年纠葛材料二 邓小平早在1979年就指出:要使中国实现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一个是人口多,耕地少。1980年4月,他又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只要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