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昌乐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直升班含解析).doc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3027376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昌乐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直升班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东省昌乐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直升班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山东省昌乐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直升班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山东省昌乐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直升班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山东省昌乐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直升班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昌乐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直升班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昌乐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直升班含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昌乐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直升班,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统计,雅典自由民中占有财产较多的第一、二等级公民仅4000人,广大自由民多属第三、四等级。希波战争中主要由第三等级公民构成重装兵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城邦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这一变化A. 有利于协调公民内部矛盾B. 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发展C. 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D. 体现了直接民主的局限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希波战争中主要由第三等级公民构成重装兵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城邦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可知,

2、第三等级公民在雅典城邦的地位日益重要,第三等级公民多属于自由民,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到发展,故B正确;第三等级公民在雅典城邦的地位日益重要,与“协调公民内部矛盾”无关,排除A;第三等级公民在雅典城邦的地位日益重要,与“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直接民主,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希波战争中主要由第三等级公民构成重装兵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城邦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联系所学梭伦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分析解答。2.公元前406年,雅典的10位将军在指押对浙巴达的海战中取得胜利,却被指控犯有不打捞海战时浮于海面的士兵尸体之罪。他们虽然努力证明自己无罪,但是公民大会还

3、是判处其中8位将军死罪。这说明古代雅典民主A. 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情怀B. 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化倾向C. 缺乏权力之间的制约平衡D. 程序的公开保证了结果公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判处其中8位将军死罪”并不能体现人文主义情怀,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打捞海战时浮于海面的士兵尸体之罪”“判处其中8位将军死罪”,并不是一种理性的体现,说明存在主观情绪化,权力滥用,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流露出希望权力制约平衡和程序的公开保证了结果公正,况且程序公开结果未必公正,故C、D项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名师点睛】雅典民主政治特点狭隘性民主政治范围有限

4、,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和利益,是少数人的民主民主性质非常原始,是小国寡民的产物就方式而言,抽签选举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3.商鞅变法时,大幅度提高酒、肉的税率,实行盐铁专卖,管制粮食贸易。这种做法的目的是A.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C. 推动农业生产发展D. 重视官商抑制私商【答案】B【解析】【详解】商鞅变法大幅度提高酒、肉的税率,实行盐铁专卖,管制粮食贸易,打击了富商大贾,增加了秦国的财政收入,故B正确;材料是抑商政策的表现,不是目的,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抑商政策,没有涉及农业问题,无法体现目的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排除C;重视官商抑制私商的根本目的是增加了秦国的财政

5、收入,排除D。4.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冗兵冗官的不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对唐代治世的向往对北宋孱弱的无奈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指农民上交赋税给封建国家,北宋朝廷又给辽、夏“岁币”,这是“冗费”的反映,无法体现冗兵冗官,排除;从本题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是唐代贞观之治(封建盛世)物资丰富、物价低、和平安宁;相比之下,北宋中期明显“积贫积弱”,故选;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5.“荆

6、公(王安石)欲举财权悉集于国家,然后由国家的酌盈剂虚,以均诸全国之民,使各有所藉以从事于生产。荆公之政策,其于财政上所收之效虽颇丰,而于国民经济上所收之效滋啬,良以此也。”(梁启超王安石传)由此可知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A.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国力有所增强B. 增加了国民财富,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C. 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D. 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荆公之政策,其于财政上所收之效虽颇丰,而于国民经济上所收之效滋啬”可知,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国力有所增强,故A正确;材料反映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国力有所增强,无法体现增加

7、了国民财富,故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王安石变法用人不当的信息,排除C;材料反映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无法体现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排除D。6. “二一九法令”指出:“有些人只想到自己而忘却了义务使用土地而不给地主尽相应的义务,是绝对不公道的。”这说明废除农奴制后A. 农民和地主取得了对等的地位B. 农民以继续履行义务为条件获得自由C. 地主的经济利益遭到很大损失D. 农民在取得土地前须继续履行义务【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改革法令规定农民获得份地的大小由地主决定,地主得到了农民缴纳的远远高于当时地价的赎金,据此可排除A、C两项;1861年的改革法令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是宣布农民在法

8、律上获得自由,二是在获得自由的同时得到一块份地,题目中的材料是针对后者而言的,排除B,故答案选D。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内容7. 1868年日本改元“明治”推行新政,新政的首要举措是()A. 展开“修约运动”B. 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C. 实行“殖产兴业”政策D. 推行教育改革【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由所学知识可知,“展开修约运动”、“强化中央集权”、“实行殖产兴业”以及“推行教育改革”等都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但是首要举措是废藩置县、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排除A、C、D三项。【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日本明治维新明治维新8.189

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其中“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A. 侧重提倡务实之风B. 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C. 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D. 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说明戊戌变法为了变革坚持“圣贤义理之学”为其根本,这就减少了变革的阻力,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戊戌变法是改良,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宗旨有根本不同,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民主革命戊戌变法定国是诏【名师点睛】本题以明定国

10、是诏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说明类”的选择题的解答技巧是把握“现象本质”的逻辑关系,关键是弄清逻辑关系。本题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圣贤义理之学”是根本,“博采西学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实质上说明维新派为了推行变法采用了妥协的手段。“说明”类的选择题在新课标高考中比例比较高,老师一定指导学生多做训练。9. 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表中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

11、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B. 义和团运动C. 戊戌变法D. 辛亥革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史学研究。依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都是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而戊戌变法是通过改良的方式进行的维新运动,显然与当时强调阶级斗争的史学氛围不相符合。所以应选C。【考点定位】史料史观史法史学观点革命史观10. 1905年,大公报的一则报道称“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此事成为新闻的历史背景是( )A. 戊戌变法的失败B. 辛丑条约的签订C. 清末新政的实施D.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

12、知识的能力。戊戌变法失败是1898年,A项时间不符;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与题干材料无关,B项错误;1901年起,清朝推行新政,内容有废除科举、编练新军,很多读书人觉得通过读书考试进而做官已经不可能,于是出现材料中的现象,C项正确;中国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以海外华侨和留学生为主,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清末新政11.1898年德国某报纸曾如此报道:“开足马力前进,从陆上到印度的道路理应掌握在希望战斗、喜欢劳动的德意志手中。”上述计划A. 道出了德国对外扩张主要方向B. 反映世界已经连成一个整体C. 说明列强已经把世界

13、瓜分完毕D. 必将导致英德矛盾尖锐激化【答案】D【解析】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德国的扩张计划必然会激化英国和德国之间的矛盾,故选D。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完毕,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大部分土地和人民,世界经济连成整体,排除BC。材料没有说明德国对外扩张主要方向,排除A。12.剑桥战争史中写道,“1916年末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他的经济,导致了1918年德国的崩溃。似乎为了对拿破仑进行阐释,上帝还是站在了较大工业的这边。”该材料反映了德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A. 经济实力的劣势B. 社会矛盾的尖锐C. 军事生产的膨胀D. 军事战略的失误【答案

14、】A【解析】该材料反映了德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工业实力的不足即经济实力的劣势,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社会矛盾,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军事生产的膨胀不是最主要的原因,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军事战略的失误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3.1917年初,中国政府内部激烈讨论对德参战议题。严复对友人说“兵亊一解之后,国土世局,必将大异于前,而远东诸国,亦必大受影响。此时中国,如有能者把舵,乘机利用,虽不称霸,可以长存;假其时机坐失,则受人处分之后,能否成国,正未可知。”据此可知,严复A. 希望政府能够在对德外交上取得主动权B. 主张政府要静待时机奉行对德中

15、立政策C. 预见到中国在战后只能受列强摆布的命运D. 认为中国应先整顿内政才有条件一致对外【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严复主张中国应参与对德国宣战,通过对德宣战争取政治上的平等权利,缓解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借机谋求外交上的主动权,A项正确。根据题干可知严复主张对德参战,排除B。C项預见到中国在战后只能受列强摆布的命运,与题干中“此时中国,如有能者把舵,乘机利用,虽不称霸,可以长存”不符,排除。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到中国应先整顿内政,然后才对德宣战;而是对德宣战胜利后,整顿内政,正确国家独立,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14.毛元佑著世纪初的列强混战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敌军在火炮的数量上占强大优势,发射了数百万发炮弹,敌机机群完全控制了天空,当代不可战胜的战斗武器坦克的出现!这一切,使作为德军核心力量的步兵受到极大的震动,军队对长官的信任和对胜利的信心发生了动摇。”这描述的战役最有可能是A. 一战中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役B. 标志着施里芬计划的破产C. 一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D. 一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答案】C【解析】索姆河会战是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