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0届高三模拟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33021492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潍坊市2020届高三模拟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0届高三模拟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0届高三模拟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0届高三模拟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0届高三模拟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潍坊市2020届高三模拟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潍坊市2020届高三模拟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语文模拟试题教师寄语:把平时当高考,把高考当平时。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材料一:2018年国庆,深圳世界之窗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盛世纪震撼上演。全剧由日月春秋、大汉王朝、盛世长安、雪域草原、碧海扬帆五大篇章组成。如何在更大范围内传递中国精神中国梦,要做到这一点,雅俗共赏显得尤为重要。以编舞为例,选择诗经蒹葭,并配以古曲,视之高雅,然诗经蒹葭的内容本质是通俗的。从内容来看,第三幕盛世长安以“饮中八仙”和“大唐商市”来呈现。以杜甫饮中八仙歌为切入点,通过再现诗仙李白、书圣张旭等人在酒会上的群像醉趣,生动地再现盛唐时代文人士大夫

2、乐观、放达的精神风貌,不可谓不雅。而“盛世长安”则展现了当时闻名天下的东市西市繁华热闹的景象:西市胡姬酒肆、商铺林立、商贾云集,很接地气的市井闹市;东市作为皇家购物场所,其高雅与西市的繁华相得益彰。我们每个人经常会说“买东西”,但很少有人追究“买东西”一词的出处,当大家看完东西两市的表演,就很清楚“买东西”一词就出自唐朝到东西两市的购物之意,令观众感到意外之喜。深圳世界之窗原创推出的史诗、名著、都市三大系列作品中,每一个作品的主题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表面上看对一个景区而言都显得过于严肃厚重,其实每部作品主题的确立,都是艺术与市场的双赢,雅俗可共赏。越是商业性的演出,越要从文化上入手;越是娱乐性

3、的表演,越要在艺术性上加强;越是流行性的作品,越要有精品上的追求。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铺天盖地的信息足以让人们对各种新生事物产生足够的免疫力,而打动观众的最佳方式则是引发一场情感的共鸣。因此,盛世纪提供给观众的不仅是一部作品,更是一台有故事、有人物、有吸引力的演出,一段能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美好体验。(搜狐网深入浅出讲述中国故事,雅俗共赏传递中国精神)材料二: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最早于1948年上半年由观察杂志社出版,书中收录关于文艺的论文十四篇,有三分之一是谈诗歌的,主要是谈朗诵诗。先生对新诗创作有个基本观点,即诗歌语言固然应当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更主要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盖中国传统诗

4、歌与音乐有密切关系,而“节奏”是从音乐来的;尽管新诗与音乐已没有直接关系,却也不能没有节奏。既称为诗,总要读来朗朗上口,因此节奏是不能缺少的。这本书中谈诗歌的文章大抵从不同角度来阐释并论证这个观点。书中力作当推论雅俗共赏和论逼真与如画。这里我想着重谈谈论雅俗共赏。先生撰写论文,经常结合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来谈问题,此文自不例外。这篇论文的观点是有倾向性的,即以古今的名著名篇为例,要求今后的作者能照顾到广大读者层面。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不能只供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而应该争取多数人(即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能欣赏,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永久。这就是我对先生论“雅俗共赏”的粗浅理解。其实我以为,雅与俗并非

5、彼此不能相容的矛盾对立面,其间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先秦文学中,诗三百篇应该是最古老也最典雅的作品了,但其中“国风”和“小雅”两大类,有不少作品最初也应该是比较通俗的,且曾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经过上层文化人进行加工,才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楚辞中的九歌也是这样。其后的汉魏乐府、五七言诗以及词、曲,散体文中的话本等,其发展过程亦大抵如是,不妨说都是由俗变雅,或先俗后雅的。清末谴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在当时不过是流行一时供人消遣的“闲书”,现在则成为近代文学史中必须予以评价的古典名著。可见“雅”与“俗”只是相对而言,不宜划分得太刻板、太绝对。如果从读者这方面说,则从俗到雅,

6、实即“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主要还是希望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鉴赏能力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当前有一种风气,强调属于古典范畴的文艺作品非经过人为的改动不可,即使是已被公认为经典之作,如小说中的西游记红楼梦或戏剧中的牡丹亭桃花扇也要对它们妄施斧斤。理由是不“改刀”的话就不算“与时俱进”,并认为群众也看不懂。我则认为,这是不科学的,也是行不通的。真正的经典作品,不下苦功夫是读不懂的。试问,谁敢擅改屈原的离骚天问以及鲁迅的野草呢?成功的作家和艺术家是有责任提高读者和观众的鉴赏能力和艺术水平的,而不是随意迁就读者和观众的低水平,从而降低作品的质量或擅改传世已久的经典之作。如果拿“雅俗共赏”做挡箭牌,而一

7、味迎合时尚的低级趣味,最终是会葬送我们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前途的。一部成功的文学艺术作品能产生“雅俗共赏”的效果,乃是品位很高的美学境界,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不能由于作者水平低或演员的艺术表现力不足,写不出或演不出达到一定水平的作品和剧目,便以“雅俗共赏”为借口而替自己文过饰非。在当前这种社会浮躁风气下,在文化滑坡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请读者耐心读一读朱自清先生这本论雅俗共赏旧著,窃以为是大有好处的。(选自吴小如前言,有删减)材料三: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老百姓加入士流的渐渐多起来,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

8、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这样,“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以西厢记和水浒传为例,这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压迫反抗”,也是人之常情。这可以说是俗人和雅人的交点。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新的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

9、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朱自清论雅俗共赏,有删节)1. 下列对材料二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文本第一段最后一句的“这个观点”指的是“新诗语言必须要有节奏”的基本观点。B. 朱自清在论雅俗共赏一文中指出,文学作品应重点照顾一般文化水平的读者。C. 诗经楚辞等经典作品都经历了由俗到雅的演变历程,这与上层文人的加工有关。D. “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即提高广大读者的文化素

10、质和鉴赏力,而非一味地迁就读者水平。2. 下列对材料二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首先介绍文集基本内容,然后主要就其中一篇文章谈自己的理解和深入思考。B. 作者在阐述“雅俗并非矛盾对立”这一看法时,主要运用事例和比喻等论证方法。C. 文章主要从文学史发展和读者鉴赏两方面,阐释了作者对“俗”与“雅”的认识。D. 这篇前言体现作者鲜明的观点和写作动机,文末点明旧著再版的价值和现实意义。3. 根据材料三的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安史之乱”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向“雅俗共赏”转变的起点,因为战乱打破了“士”与“民”的界限,越来越多的“民”进入到上层社会。B. 雅文学和俗文学

11、交融的一个前提就是社会阶层的融合,剧烈的社会动荡,如战乱就成为新文学产生的必要条件。C. 作者引用孟子的话,是想证明,有一些美是被人们共同承认并欣赏的,而这些美主要集中在共通的人之常情上。D. 苏轼的词流传千古,不仅仅有其语言接近白话,明白通畅的原因,还有其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人们心中郁结却不能言的感受。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5. 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应该如何正确处理雅与俗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 D 2. B 3. B 4. 采用先立后破的论证方式。文章首先介绍文集基本内容,然后就其中一篇文章论雅俗共赏引出自己对雅俗共赏的理解。接着指出“强调属于古典范畴

12、的文艺作品非经过人为的改动不可”这种当前风气,是不科学的,也是行不通的。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对比法,引用法等。例证法:当前有一种风气,强调属于古典范畴的文艺作品非经过人为的改动不可,即使是已被公认为经典之作,如小说中的西游记红楼梦或戏剧中的牡丹亭桃花扇也要对它们妄施斧斤。论据典型,新颖,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如:先后运用了诗三百篇其中“国风”和“小雅”两大类,楚辞中的九歌,其后的汉魏乐府、五七言诗以及词、曲,散体文中的话本等,清末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事例论据,典型且新颖。 5. 作家应该认识到,雅与俗并非彼此不能相容矛盾对立面,其间更没有不

13、可逾越的鸿沟。雅与俗只是相对而言,不宜划分得太刻板、太绝对。每部作品主题的确立,都应做到雅俗可共赏,都应注重艺术与市场的双赢,越是通俗的表演,越要在艺术性上加强;越是流行性的作品,越要有精品上的追求。“雅俗共赏”的作品,能抓住俗人和雅人的交点人之常情,能引发其情感共鸣。文学作品不能只供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而应该争取多数人(即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能欣赏,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永久。成功的作家和艺术家是有责任提高读者和观众的鉴赏能力和艺术水平的,而不是随意迁就读者和观众的低水平,从而降低作品的质量或擅改传世已久的经典之作。如果拿“雅俗共赏”做挡箭牌,而一味迎合时尚的低级趣味,最终会葬送一切文学艺术创

14、作的前途的。【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A项,“这个观点指的是新诗语言必须要有节奏的基本观点”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先生对新诗创作有个基本观点,即诗歌语言固然应当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更主要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可知“这个观点”指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而非“新诗语言必须要有节奏”。B项,“文学作品应重点照顾一般文化水平的读者”错误,结合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即以古今的名著名篇为例,要求今后的作者能照顾到广大读者层面”“文学作品不能只供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而应该争取

15、多数人(即般文化水平的人)都能欣赏”分析,“重点照顾”错误。C项,“诗经楚辞等经典作品都经历了由俗到雅的演变历程”错误,扩大了范围,原文根据材料二第二段“楚辞中的九歌”经历了由俗到雅的演变历程。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主要运用事例和比喻等论证方法”错误,没有比喻论证方法。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B项,“如战乱就成为新文学产生的必要条件”错误,第一段“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只表明战乱是分界线,但并没有说是必要条件。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论证方法的能力。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对比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