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砀山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3020058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8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砀山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安徽省砀山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安徽省砀山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安徽省砀山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安徽省砀山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砀山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砀山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砀山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共70分)1.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以下能反映出这一特点的是A. 家国一体B. 地方分权C. 中央集权D. 贵族政治【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分封制之下,诸侯有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力,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体现的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说明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B选项符合题意。家国一体指的是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A选

2、项排除。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朝时期确立的,C选项排除。贵族政治的典型特征是世卿世禄制,官员任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D选项排除。2.据记载,泰始皇在“议帝号”之前,便有“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的言论;丞相王绾、卿李斯等劝始皇琅琊刻石时也说道:“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这说明当时A. 廷议制有利于望权加强B. 君主权威源于祖先崇拜C. 宗法文化受到朝廷重视D. 宗庙祭祀强化等级秩序【答案】C【解析】材料“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具体体现祖先崇拜,说明宗法文化受到统治者的重视,C符合题意;材料

3、没有体现廷议制度的作用,A不正确;材料体现了统治者对祖先崇拜的重视,但不能说君主权威源于祖先崇拜,B不正确;材料中宗庙祭祀旨在突出皇权的合理性,与尊卑等级秩序无关,D说法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宗法制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宗庙”的认识和理解,宗庙是古代人们祭祀祖先的地方,体现了祖先崇拜是宗法制影响的具体体现。3.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 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 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 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钱币,其目的是打击地方郡国的

4、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此时,汉武帝早已实现了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钱币铸造与赋税征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是加强君主的权力,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点睛:鉴于币制混乱和铸币失控后引起的吴楚叛乱等严重后果,汉武帝在统治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才使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货币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最终确定了五铢钱的地位。五铢钱是秦汉货币史上的一大转折,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从经济上加强了中央集权。4.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

5、(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A. 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B. 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C. 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D. 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时,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可知,汉元帝、哀帝、平帝时期,宦官、外戚把持国政,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下降,D项正确。中外朝制度是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与材料不符,排除A。封建制度的腐朽是封建王朝灭亡的根源,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宦官、外戚把持国政,无法体现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

6、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时,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结合汉代君主专制的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5.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到:“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从材料中不能看出的是A. 制度推行由于地方动荡、交通不便B. 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C. 官员选拔据民间舆论评价列出候选人D. 官吏的选拔由地方官员负责【答案】B【解析】【详解】“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

7、中正者,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说明官员的选举权并不在中央,而是由地方负责,这一举措显然与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的材料主旨不符,所以选B;“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可知A正确;“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说明C正确;“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说明D正确。6.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它通过“求同”来保持和壮大自己,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贯通、会合外来的异己东西,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關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以下符合这一说法的是A.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B.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

8、C. 二程倡导“格物致知D. 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把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成分柔和到了儒家思想之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学体系。结合材料“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關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可知强调的是思想的融合与同化,B选项符合题意。孟子的民贵君轻是继承的孔子的仁政思想,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A选项排除。格物致知强调的是通过探究世间万物达到对理的认识,属于二程自创的主张,C选项排除。经世致用是顾炎武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提出的救世良方,D选项排除。【点睛】董仲舒的新儒学是董仲舒是为适应汉代一统国家的政治需要,从揉合“六

9、艺之科”和“孔子之术”入手,而精心炮制的一种专门为政治统一作理论解释的学说。它适应加强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需要,编造了“天人感应”的政治理论;适应加强君权的需要,敷衍了“君权神授”的神学目的论;适应维护大一统纲常的需要,将先秦多家的相关思想改造成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的“忠孝”理论;适应维护和延续一统国家的需要,提出抑制土地兼并,主张限田、薄敛、省役主张等等。7.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在儒学发展史上,论语孟子等四书的地位不断提高,经历了由“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变,促成这一变化的应该是A. 宗法制度逐步瓦解B. 吸收糅合诸子学说C. 科举制度开始创立D. 程朱理学日渐兴起【答案】D【

10、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汉唐是“五经”时代,宋以后随着程朱理学日渐兴起,出现了“四书”时代,故D项正确;题干中主要阐释的是古代中国的儒家经典的演变过程,与宗法制与科举制度均无必然联系,故AC项排除;儒学的发展过程就是在不断的糅合诸子学说,不能说明儒家经典的演变,故B项排除。8.北宋诗人梅尧臣有诗云:“寒溪浸楮舂夜月,敲冰举帘匀割脂。焙乾坚滑若铺玉,一幅百钱曾不疑。”该诗中描绘了A. 造纸技术的主要工序B. 活字印刷的印刷过程C. 瓷器烧制的基本流程D. 丝绸织造的繁复工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浸楮”“举帘”“一幅”等词语判断这是利用树木搅碎举帘而后干燥成纸张的技术,故推断A选

11、项正确;活字印刷术主要是制作胶泥,而材料并无胶泥的信息,故B选项错误;烧制瓷器的原材料是瓷土而不是树木,且计量单位也非“一幅”故C选项错误;丝绸制品的原材料是蚕丝,材料并无蚕丝,故D选项错误。9.“白蛇传”故事最早出于唐传奇白蛇记,类似“许仙”的主人公李黄是盐铁使之子,南宋活本西湖三塔记中的同样角色奚宣赞为统制之子。到明代后期,冯梦龙所编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主人公却变成杭州的“药铺主管”了。这反映,明后期A.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B. 民间思想借助小说广泛传播C. 商品经济冲击等级观念D. 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逐渐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许仙”的主人公身份由官吏之子变成“药铺主

12、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等级观念遭到冲击,故“许仙”的主人公身份变化,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松动,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小说广泛传播民间思想,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逐渐瓦解,而是反映封建等级观念遭到冲击,故D错误。10.明后期书画家董其昌每每绘完山水,题以诗文,行楷簇簇如行蚕,闪闪如迅霆飞电,全图诗、书、画相映成趣,和谐一致,更富有抒情意境。此类绘画作品A. 彰显文人画的独特技法B. 注重抨击封建专制统治C. 以世俗生活为主要题材D. 表明写意画发展至顶峰【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核心信息:该画作注重写意和诗书画印一体。根据高中历史

13、知识可知,其画类型为文人画。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体现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信息,B项排除;反映世俗生活的是写实画,与材料核心信息不符,C项排除;材料提供的个案,没有其他信息,无法对比,难以得出顶峰结论,D项排除;【点睛】本题是概念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理解每一个核心历史概念的时空范围、典型特征和主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例如,文人画的典型特征是注重写意和诗书画印一体。11.国语曾记载:“故有虞氏谛(音帝,祭祀)黄帝而祖颛顼;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穆天子传卷二也记载:周穆王“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丰隆之葬,以诏后世”。这反映了中国早期A. 贵族政治逐步形成B. 宗法制度逐渐确立C. 政治制度

14、具有连续性D. 已有民族认同意识【答案】D【解析】根据“有虞氏谛(音帝,祭祀)黄帝而祖颛顼;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周穆王)以观黄帝之宫,而丰隆之葬,以诏后世”可知,有虞氏、夏后氏、周穆王都认同黄帝为祖先,说明中国早期已有民族认同意识,D正确;材料信息与贵族政治无关,排除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对祖先的认同,没有涉及政治制度,排除C。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有虞氏谛(音帝,祭祀)黄帝而祖颛顼;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周穆王)以观黄帝之宫,而丰隆之葬,以诏后世”分析解答,排除与材料信息无关选项即可12.有学者认为,秦汉以来的“国”与“家”是相通的,“孝”和“忠”是一致的,作为生产

15、和生活单位以及社会细胞的“家”同作为上层建筑的统治机构的“国”,在长期的历史条件和时期内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治理模式。据此可知,该治理模式A. 是以宗法制的存在为前提条件B. 促进了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C. 有利于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延续D. 确保了皇权在基层社会的独尊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题目中秦汉以来“家国一体”观念形成的治理模式,是宗法制的影响,有利于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延续,故C选项正确。“家国相通和家国一体化观念”是宗法制的影响而不是前提条件,故A不正确;家国天下是从国家角度叙述的,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无关,故B选顼错误;宗法制无法确保皇权在基层社会的独尊地位,排除D。【点睛】宗法制的作用:对当时: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对后世:封建政治: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对祖宗的崇拜;“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社会习俗: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的修建;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