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3019953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4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亳州二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未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学者李零在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现点A. 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 意在说明分封制促成中华民族形成C. 没有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D. 强调分封制之下存在着大一统因素【答案】D【解析】【详解】由“西周的四合院”为命题,认为“以西周为中心”,“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等可知,D项正确;贵族通婚和文化中心地位建立不等

2、同于中央集权,A项错误;分封制是国家对地方的管理,B项与题意不符;本题研究的是以西周为中心的文化联系,C项错误。2.为调和“礼”和“刑”这两套社会规范在德政下的冲突,西周统治者明确提出了“明德慎罚”、“德主刑辅”的基本观念,使“刑”这一消极社会规范成为西周辅助德政的重要手段。由此可以说明西周时期A. 统治者注重自身修养B. 外儒内法得到运用C. 已经萌发了重民思想D. 仁政思想受到推崇【答案】C【解析】【详解】由“西周”统治者明确提出了“明德慎罚”、“德主刑辅”等观念,结合所学可知,这种的施政观念关注到了人民的生产生活,C项正确;统治者处理“礼”和“刑”,是国家事务,A项错误;儒家和法家是在春

3、秋战国时期形成的,B项错误;仁政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D项错误。3.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A.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B.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D. 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答案】B【解析】【详解】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过四次“分封”,诸如复辟六国贵族、分封同姓王、封建司马氏宗室分封诸子的活动,结合所学可知,B项正确;“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崩溃,A项不符合史实;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C项错误;

4、中国古代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是分化、削弱相权,D项不符合史实。4.春秋战国时期,“新乐”兴起。孔子的弟子子夏认为:新乐进退无序,“奸声以滥,溺而不止”,舞者的动作犹如猴戏,观赏之后既不能述说礼乐的美妙,又不能体会古人的道理。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A. 社会转型下新旧文化的冲突B. 儒家学者并不关注社会现实C. 战乱环境中艺术发展受制约D. 文化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新乐进退无序”“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又不能体会古人的道”反映了子夏对“新乐”批判;子夏的主张体现了孔子主张,即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材料中“新乐”的内容与周礼显然是

5、不相符的。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新旧文化的冲突,故A项正确;儒家学者是关注社会现实的,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时代,学术自由,思想争鸣,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时期,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故C项表述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子夏对“新乐”的批判,故排除D。【点睛】注意把握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大变革的转型时代,政治经济领域的变化对思想文化的影响,从而造成了新旧思想文化的碰撞。5.战国时期流通的货币种类有刀币、布币和蚁鼻钱。刀币是齐国货币,考古发现在古代赵、燕及辽东和朝鲜北部亦有大量刀币流通。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A. 齐国铸币业发达B. 齐国征服了燕赵等地C. 这些地区经济

6、交往频繁D. 刀币较其他钱币易于携带【答案】C【解析】【详解】由考古发现战国时期齐国货币在古代赵、燕及辽东和朝鲜北部亦有“大量”流通,说明各国经济联系频繁,所以C项正确;货币流通“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不是铸币业的发达,A项错误;征服燕赵的是秦国,B项与史实不符;比起其他货币,刀币流通广,主要原因不是便于携带,D项错误。6.吕氏春秋中提到“洞庭之鲑”“云梦之芹”“大夏之盐”“阳朴之姜”“江浦之桔”等;李斯谏逐客书中也提到“江南金锡”“西蜀丹青”等。对这些现象合理的解读是,先秦时期A. 有些地方产品开始有知名度B.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 商业经济发展开始超过农业D. 政治中心开始东移【答案】

7、A【解析】【详解】从先秦时期的吕氏春秋和李斯谏逐客书提到“洞庭之鲑”等多种与地名联系在一起的特产,可知A项正确;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唐后期,B项错误;中国古代农业一直占主导,C项错误;材料中提到的各地特产,与“政治中心东移”无关,D项错误。7.战国时庶民要求参政的呼声很高,一个很平凡的士,通过游说,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擢拔为执政大臣。商鞅本是魏相国公叔痤的家臣,入秦后说动了秦孝公,当上了秦的大良造(相国)。这反映了当时A. 社会转型加速B. 贵族政治没落C. 改革变法兴起D. 诸侯争霸激烈【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阶层的崛起直接打击的就是贵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所以反映出贵族

8、政治的没落,因此B项正确。A项是春秋战国士阶层崛起的背景,不是结果,所以错误;改革变法兴起和诸侯争霸激烈都是士阶层崛起的原因,所以C、D项错误。8.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这反映了当时豪强地主经济A. 已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B. 破坏了自然经济自给性C. 具有综合性经营的特点D. 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开展【答案】C【解析】【详解】从东汉时“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可知豪强地主经济实力强;“船车贾贩,周于四方”等可知其亦从事工商业经营,所以C项正确;中国封建社会小农

9、经济占主导,A项与史实不符;东汉豪强地主的“琦赂宝货”等可知其工商业仍是自给为主,B项错误;材料说东汉豪强地主经济实力强大,但没有外贸的信息,D项与题意不符。9.据下表可以得出文献西汉商业史记货殖列传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择之禁,是以商富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汉书食货志(下)商贾及其子孙不得为官吏;商贾不得衣丝、乘车、骑马、携带武器;商贾不得名田;加倍征收商贾的算赋。A. 史书记述的矛盾性削弱了其可信度B. 史记对西汉商业的描述有失偏颇C. 汉书对西汉商业的描述最接近事实D. 史书可作为探究西汉商业政策的依据【答案】D【解析】【详解】史记记录西汉曾经放宽过抑制工商业的政

10、策,汉书中介绍了西汉时期抑商政策的具体规定,两书从不同角度记录的西汉的抑商政策,所以D项正确;两本书的记述并不矛盾,A项错误;史记描述的是抑商政策放宽的因果,并不偏颇;表中汉书记录不是商业具体表现,BC两项错误。10.汉纪指出:“今汉人田或百一而税,可谓鲜矣。然豪强富人,占田逾多,其赋太半,官收百一之赋,而人输豪强太半之税是以惠不下通,而威福分于豪人也。”据此可知A. 社会贫富分化加剧B. 将实行盐铁官营C. 低税率于民不利D. 中央集权已削弱【答案】A【解析】【详解】汉纪中指出汉代田租太轻,豪强地主凭借土地剥削,实力更强,土地兼并更快,贫富分化更加明显,所以A项正确;材料中无关手工业“官营”

11、的建议,B项错误;低税政策没有给百姓带来好处,不是对所有人不利,C项错误;国家土地税轻,不能证明中央管理的“削弱”,D项错误。11.西汉中期的史记记载人物籍贯以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绝少以郡命名;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人物籍贯时,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由此可推知A. 宗法关系逐渐淡出两汉政治构架B. 以县为主导的区域观念逐渐形成C. 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D. 封国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占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西汉中期为界,史书中对人物籍贯的记载以封国国名为主改变为郡县名称为主,结合所学可知C项正确;人物籍贯与宗法血缘无关,A项错误;从

12、国名为主到“郡”名为主,B项与题意不符;D项与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不符。12.据史料记截:“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A. 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B. 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 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D. 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的生活规律【答案】D【解析】【详解】由“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可知D项正确;男子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A项与史实不符;B项“都”与题目中“大多”说法不符;材料中没有古代中国妇女经济地位变化的信息,C项错误。13.“经济”一词在

13、中国古代的原意是“经邦(或国)济世”或“经世济民”。如晋书纪瞻传有“瞻中亮雅正,识局经济”,诗人杜甫的上水遣怀有“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等。我国古代对“经济”一词的理解A. 反映了宽松的参政氛围B. 衬托了士人的入世情怀C. 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理念D. 印证了小农经济的落后【答案】B【解析】【详解】从“经济”原意管理国家造福人民,纪瞻有“识局经济”的才干和杜甫感叹可知,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家国情怀与参政氛围无关,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出对工商和农业的态度,C项错误;家国天下的情怀与小农经济“落后”无关,D项错误。14.唐代招生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宋代招生可招庶民的俊异者。这一变化有助于A.

14、 皇权向社会基层扩展B. 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C. 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D. 强化基层百姓德行修养【答案】B【解析】材料“唐代招生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宋代招生可招庶民的俊异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政府扩大招生范围,有利于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故B项正确。古代皇权至上,不可能向社会基层扩展,故A项错误。扩大招生范围与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在于强化基层百姓的德行修养,故D项错误。15.唐中期平定西突厥后,处在丝绸之路上的九个沙漠绿洲国家,即“昭武九姓”国,便宣誓臣服于大唐王朝。他们世代善于经商,将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传人中原,把中国的丝绸、造纸技术传到西

15、方。这主要反映了A. 商品经济的发展利于社会进步B. 大唐王朝政治清明而国力强盛C. 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D. 唐在西部地区建立了有效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丝绸之路上的国家将中亚的乐舞历法传入中原,把中国的丝绸、技术传到西方反映的是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C项正确;这些国家的商业活动是朝贡贸易,服务于政治,A项与题意不符;材料没有对唐朝的政治清明的描述,B项错误;沙漠九国宣誓臣服后的“商业交流”与唐朝在西部地区的“有效统治”不符,D项错误。16.北宋时,凡是奉朝旨治狱的案件都要受到中书刑房的点检,审理完后即向中书禀命。大理寺每月要将监禁犯人的情况和已决断案件的情况向中书汇报,岁末时还要把所有刑禁处理完毕向中书汇报。这说明北宋A. 社会秩序不稳定B. 官吏腐败很严重C. 行政效率的低下D. 司法与行政不分【答案】D【解析】【详解】由宋代中书省参与案件的审理,听取对犯人的监禁和刑禁处理的汇报,可知中书兼顾大理寺事务,行政机构兼顾司法事务,说明D项正确;材料说中书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