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古诗文阅读教与练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301079 上传时间:2017-10-23 格式:DOC 页数:165 大小:292.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古诗文阅读教与练_第1页
第1页 / 共165页
初三古诗文阅读教与练_第2页
第2页 / 共165页
初三古诗文阅读教与练_第3页
第3页 / 共165页
初三古诗文阅读教与练_第4页
第4页 / 共165页
初三古诗文阅读教与练_第5页
第5页 / 共1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三古诗文阅读教与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古诗文阅读教与练(1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三古诗文阅读教与练(一) 作者:吴梢瑛 时间:2009-07-19 10:11:22 来源:诸暨教育网 阅读次数:125 次 教学内容: 1 、学习古文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 2 、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学习,初步理解课文; 3 、背诵课文; 4 、独立完成课后同步练习。 文言文阅读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

2、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孟子 ,相传是孟子 ( 约前 372 一前 289) 及其弟子所作,现存七篇。孟子,名轲,字子舆,邹 ( 现在山东邹县 ) 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孔孟”并称。 选自孟子 公孙丑下 ,题目是编者加的。三里之城周围三里 ( 那样小 ) 的城。环围。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 ( 古代作战时士兵用以保护身体的军服 ) 。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

3、限。域,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至极点。 11 畔通“叛“。 12 顺归顺,服从。 13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己,战就一定胜利。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作者简介】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 ;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

4、” ,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 ,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 “王道” ,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这些都反映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一定的作用。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 公孙丑 滕文公 离娄 万章告子 尽心 7 篇,计 261 章,约 3 5 万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

5、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 ,也

6、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 (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整体把握】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人和” ,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 ,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

7、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 ”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 ”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 (即“仁政” )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 “战必胜矣”

8、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同步练习】 1 、本文选自 , 孟子 - 是所作。 - 经典之一。孟子,名 - ,字 - , - 人, - 家、 - 家。他是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孔子“

9、仁”的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说,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2 、下列句中“之”的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永州之野产异蛇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环而攻之而不胜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 、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 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2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4 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 “三里” “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 文章接着用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这里采用

10、“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 ,但因“人和” ,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文章在论证“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5 、用文中语句填空。 本文的论点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6 、 “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7 、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8 、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9 、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 10 、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主

11、张,他四处游说,宣扬“仁政” “王道” ,本文中就很好地体现了他这一思想。今天,我们再来体会他的“人和” “王道” ,你有什么感想?请联系社会现实发表自己的看法。 初三语文文言文复习班级 姓名 一、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

12、,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翁亭记1解释句中加点词。(1) 日出而林霏开( )(2) 觥筹交错( )(3)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 负者歌于途( )2下面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B已而夕阳在山 游人去而禽鸟乐C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D颓然乎其间者 在乎山水之间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野芳发而幽香。译文:_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译文:_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文:_ _4选文由写景转而写人事,具体描写了_、太守宴、_和_ _四个场景。(用原文回答) 5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3、二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春和景明 ( ) 把酒临风( )晦明变化者( ) 野芳发而幽香( )7 岳阳楼记意在表达范仲淹 的政治抱负。8写出第二个选文中的一个成语是 ,与此语意相反的成语是 。 9翻译下列句子:(1)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2) 佳木秀而繁阴10第二段中描绘了四季的景物特色,可谓精妙传神,古人还留下了大量的佳句,请另外写出一个表现季节的名句,并选择从语言或形式加以赏析。名句: 赏析: 三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