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皮肤病学概论ppt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33006649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PPT 页数:128 大小:5.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皮肤病学概论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中医皮肤病学概论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中医皮肤病学概论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中医皮肤病学概论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中医皮肤病学概论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皮肤病学概论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皮肤病学概论ppt课件(1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皮肤病学概论 2019 1 皮肤的结构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其重量约点体重的5 若包括皮下组织 其重量约占体重的15 16 成人皮肤面积约为1 2 2平方米 新生儿约为0 21平方米 皮肤的厚度 因人因部位而异 不包括皮下脂肪层 约为0 5 4毫米 一般四肢内侧面和胸 腹部较薄 四肢外侧面 背和手掌 足底等较厚 2019 2 皮肤的结构 皮肤分表皮 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 表皮和真皮呈波浪状交错镶嵌 表皮向真皮突出的部分称表皮突 又称钉突 真皮向上伸入表皮的部位称真皮乳头 又称乳头体 在皮肤组织内含有丰富的血管 淋巴 神经和肌肉 还有皮肤的附属器 如毛发 指 趾 甲 汗腺 皮脂腺等 201

2、9 3 皮肤的结构 2019 4 皮肤的结构 2019 5 皮肤的结构 2019 6 皮肤的结构 2019 7 皮肤的结构 2019 8 皮肤的结构 表皮表皮位于皮肤的最外层 由角质形成细胞和树枝状细胞组成 一般由内向外可分为基底层 棘层 颗粒层和角质层 在角质层较厚的掌跖部位有透明层 2019 9 皮肤的结构 基底层是一层呈栅状排列的圆柱状基底细胞 细胞底平面顶尖圆 有嗜碱性胞浆和卵圆形核 核内染色质丰富 细胞间有细胞间桥或桥小体相连 但不如棘层细胞明显 有再生能力 向上转化成棘细胞 能修复表皮的缺损而不留痕迹 在基底细胞间有树枝状细胞 能产生黑色素 故称色素细胞 约占基底层细胞的4 10

3、皮色的深浅大部分决定于黑色素的多少 它对自然光的照射有保护作用 2019 10 皮肤的结构 棘层位于基底层之上 由5 10层不规则多角形细胞组成 与基底层相接的一层细胞因刚从基底层转变而来 虽是多角形 但略呈圆柱状 向上转移时它们变扁平 其长轴倾向于皮面平行 每个细胞均有很多原浆突 如棘状 称为棘突 因此这些细胞称为棘细胞 细胞间有桥粒相连 内有组织液和丰富的神经纤维通过 由此摄取养料 排泄新陈代谢产物 并与胞浆内的生活物质网发生关系 2019 11 皮肤的结构 颗粒层由2 4层梭形细胞组成 胞浆内含有许多深嗜碱性透明角质颗粒及少量的被膜颗粒 在颗粒层最上方 被膜颗粒以胞吐方式向细胞间隙释放出

4、磷脂类物质 构成膜样结构 加强相邻细胞膜间的联结 并对水的透过起屏障作用 2019 12 皮肤的结构 透明层在角质层和颗粒层之间有一薄层均质的嗜酸带 以掌跖部位最为明显 由2 3层无核细胞组成 常规染色 呈透明状 故称透明层 2019 13 皮肤的结构 角质层位于表皮最外层 是由无核角化细胞所组成 无生物活性 呈嗜酸性染色 是角朊细胞分化最后的一层物质 能耐受一定的磨擦和抵抗化学物质的渗透 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2019 14 皮肤的结构 2019 15 皮肤的结构 真皮真皮分二层 浅层呈乳头状 与表皮相连 称乳头层 其余部位称网状层 二者间无明显界线 它们由胶原纤维 弹力纤维 网状纤维 基质和

5、细胞组成 真皮内有丰富的血管 淋巴管 神经 肌肉及皮肤的附属器等 2019 16 皮肤的结构 胶原纤维在真皮上部较细 无一定走向 在下部最粗 结成束状 互相交织 形成网状 其走向多数与皮面平行 胶原纤维使皮肤具有柔韧性 是真皮的重要组成部分 弹力纤维在真皮下部较多 环绕于汗腺 皮脂腺 毛囊和神经末梢周围 到真皮上部呈垂直方向 终止于表皮真皮交界处 弹力纤维使皮肤具有弹性并是附属器的支架 2019 17 皮肤的结构 网状纤维是细小的未成熟的胶原纤维 在正常的皮肤中很少 常环绕于毛囊 皮脂腺 汗腺及神经周围 在血管 皮下脂肪组织中也有少量存在 基质是一种无定形 均匀的胶样物质 充满在纤维和细胞间隙

6、 是各种代谢物质的交换场所 2019 18 皮肤的结构 真皮内的细胞主要有成纤维细胞 多位于胶原纤维素附近 参与胶原纤维和基质的形成或更新 组织细胞又称巨噬细胞 通常在毛细血管周围及胶原纤维束间 具有较强的吞噬能力和清除破坏组织碎屑的能力 肥大细胞多在毛细血管附近 受到刺激时释放组织胺 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局部皮肤红肿 此外还有少数浆细胞 淋巴细胞等 2019 19 皮肤的结构 皮下组织皮下组织又称脂膜 位于真皮网状层下方 由大量的脂肪细胞 疏松的结缔组织和血管组成 它既是热的绝缘体 又是热能量的 仓库 也是外来震动的有效吸收器 因此它具有防止热的散发 缓解外来机械冲击和储藏热能量的作用 2

7、019 20 皮肤的结构 皮肤附属器皮肤附属器包括汗腺 皮脂腺 毛发和指 趾 甲 2019 21 皮肤的生理功能 屏障功能 保护体内组织器官免受外界理化 微生物等有害因素的损伤 防治体内水分 电解质 营养物质的丢失 吸收功能 通过毛囊 皮脂腺 汗管 胶质细胞间隙 角质层细胞本身吸收 感觉功能 多种感觉神经末梢传递单一感觉或复合感觉 2019 22 皮肤的生理功能 分泌和排泄功能 分泌汗液 皮脂 替代部分肾功能 调节体温 调节皮肤血管收缩和舒张 代谢功能 维持皮肤能量供给 细胞更新和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功能 最大的免疫器官 递呈抗原 许多免疫反应先发于皮肤 2019 23 中医皮肤病的病因 导致皮

8、肤病发生的原因很多 主要有六淫 七情 虫毒 饮食以及血瘀等所致 也可继发于血虚风燥 肝肾不足等因素 现分述如下 2019 24 中医皮肤病的病因 风 素问 风论 曰 风者 百病之长也 许多皮肤病的产生与风邪有着密切的联系 风为阳邪 其性开泄 具有向上向外的倾向 故风邪引起的皮肤病常常偏于上部 如油风 斑秃 白屑风 头皮糠疹 面游风 面部脂溢性皮炎 等 素问 太阴阳明论 曰 伤于风者 上先受之 风邪善行速变 发病迅速 游走不定 时隐时现 变化无常 如风团就有皮肤瘙痒 发远下处 此伏彼起等特点 若风邪久留体内 可导致血燥 进而转致血虚 肤失濡养而致皮肤干燥 脱屑等现象 2019 25 中医皮肤病的

9、病因 湿湿邪为病 早在 内经 中已有记载 汗出见湿 乃生痤疮 湿性重浊粘滞 易遏气机 留滞难去 性喜下趋 故起病慢 病程较长 容易复发 部位以下半身为多 如肛门周围 会阴部 下肢等 湿邪能散易凝 可散发或浸淫全身 皮损多为水疱 糜烂 渗液 水肿或呈多形性 如湿疹 天疱疮等 2019 26 中医皮肤病的病因 火 热 火与热属同类性质 但程度上又有差别 故有 热为火之渐 火为热之盛 之说 火 热为阳邪 其性上炎 病变部位多见于上部 露出部位或泛发全身 火热之邪易耗津动血 若灼伤经脉 迫血妄行 引起皮衄 出现紫癜 若热邪聚于局部 热微则痒 热胜则痛 热甚则腐 皮损呈红色 灼热 疼痛 多为红斑 脓疱

10、紫癜等 如丹毒 紫癜 红皮病等 2019 27 中医皮肤病的病因 七情致病因素喜 怒 忧 思 悲 恐 惊等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 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 如果突然受到的精神创伤 或长期的情志刺激 就会影响相应的脏腑功能而造成疾病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曰 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悲伤肺 恐伤肾 临床实践证明精神刺激 情志所伤 能影响人体正常生理调节功能而致病 如斑秃 多汗症 皮肤瘙痒病 牛皮癣 神经性皮炎 等 2019 28 中医皮肤病的病因 饮食致病因素饮食是营养的源泉 是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称之为 后天之本 如果饮食不节 饥饱失常 伤及脾胃 影响气血生化功能 或过食辛辣厚

11、味 内热 内湿滋生 素问 生气通天论 曰 膏梁之变 足生大疔 或纳食禀体不耐之物而致病 如瘾疹 荨麻疹 湿疹等 2019 29 中医皮肤病的病因 虫 致病因素据中医文献记载 对 虫 的含义包括范围较广 1 有虫直接引起的 如疥虫引起的疥疮等 2 有虫毒或过敏引起的 如刺毛虫引起的射工毒 肠寄生虫引起的瘾疹 荨麻疹 等 3 有指浅部真菌感染的癣虫引起的 如圆癣 体癣 等 2019 30 中医皮肤病的病因 4 有些仅是有虫爬感或奇痒难受而意 实非真有其虫 古人用杀虫为主的药物治疗而奏效 故也认为由虫所致 因此 我们必须从病证出发 从实际出发来认识虫的致病因素 其特征为奇痒难受或痒如虫行 有的表现为

12、丘疹 糜烂 抓痕 血痂 有的真有其虫 相互传染 有的可伴虫斑 腹痛 大便中可查到虫卵 2019 31 中医皮肤病的病因 毒 致病因素 毒 邪引起皮肤病 一般是说发展较快 病情较重 1 有药物毒 含有中毒和过敏之意 外科正宗 曰 砒毒者 阳精火毒之物 服之令脏腑干涸 皮肤紫黑 气血乘逆败绝而死 2 有食物毒 诸病源候论 食鲈鱼肝中毒候 曰 此鱼肝有毒 人食之中其毒者 即面皮剥落 虽尔不致于死 2019 32 中医皮肤病的病因 3 有虫毒 诸病源候论 蜂螯候 曰 此中大土蜂 最有毒 一熬中人 便即倒闷 举体洪肿 4 有植物毒 诸病源候论 漆疮候 曰 漆有毒 人有禀性畏漆 但见漆便中其毒 又曰 若火

13、烧漆 其毒气则厉 若人急重 亦有性自耐者 终日烧煮 竟不为害也 2019 33 中医皮肤病的病因 5 有传染的 如浸淫所染之梅毒等 6 有指病情严重 发展迅速的 如丹毒 无名肿毒等 毒邪可产生多种形态的皮损 如红斑 肿胀 丘疹 风团 糜烂 甚至溃疡 或痒或疼 或局部或泛发全身 来势较急 有的可反复发作 多考虑为毒邪所致 2019 34 中医皮肤病的病因 血瘀致病因素血瘀是指血脉运行不畅 气血瘀滞 或血溢脉外 积瘀皮肤肌肉或脏腑的一种因素 导致血瘀的原因很多 如寒热 情志 饮食 起居 外伤出血等均可导致血瘀 血瘀又能导致多种疾病 如结节性红斑 硬红斑 紫癜 血管瘤 各种类型的血管炎等 其主要皮损

14、表现为紫斑 瘀点 红节 肿块 毛细血管扩张 肥厚 硬化 舌质紫黯或有瘀点 脉涩等症 2019 35 中医皮肤病的病因 医林改错 中曰 血受寒则凝结有块 血受热则煎熬成块 灵枢 贼风篇 曰 若有所堕坠 则四气凝结 神农本草经疏 杂症门 曰 蓄血俗名内伤 或积劳 或多怨 或饱后行房 或负重努力 或登高坠下 或奔逐过敏 皆致蓄血 证治准绳 杂病 曰 夫人饮食起居 一失其高 皆能使血瘀滞不行 故百病由污血者多 2019 36 中医皮肤病的病因 血虚风燥血虚风燥亦为皮肤病的重要病机 多种慢性皮肤病因长期皮肤瘙痒 寝食不安 脾虚食减 脾胃失其健运 阴血失其化源 以致血虚生风化燥 或风湿郁久 郁而化热化火

15、伤其阴血 阴血亏虚 导致血虚风燥 或本虚病久导致血虚风燥 2019 37 中医皮肤病的病因 由于血虚则不能濡养肌肤 肤失濡润 血虚生风化燥 风邪逗留肌肤 可引起皮肤干燥 脱屑 痛痒 粗糙等情况 血虚风燥临床症状表现为病期较长 皮损干燥 肥厚 粗糙 脱屑 痛痒 伴有头晕目眩 面色苍白 苔薄 脉濡等 血虚风燥常见于牛皮癣 白疕 慢性湿疮 风瘙痒 鱼鳞病等慢性病久之皮肤病 2019 38 中医皮肤病的病因 肝肾不足肝肾不足脏腑失调是皮肤病重要的病因病机 其中以肝肾不足为多见 肝藏血 开窍于目 在体为筋 其华在爪 其色属青 肾藏精 为先天之本 为生殖发育之源 开窍于耳 其荣在发 其色黑 肝血虚 爪甲失

16、养 则指甲肥厚干燥变脆 肝虚血燥 筋气失荣 则生疣目 肝经火郁血滞 可致血痣 肾精不充 发失其养 则毛发干枯易脱 肾虚 本色上泛 则面生黧黑斑 2019 39 中医皮肤病的病因 因肝肾不足所致生的皮肤病 其特点是 大多呈慢性过程 其皮损有干燥 肥厚粗糙 脱屑或伴毛发枯槁 脱发 色素沉着 指甲受损 或伴生疣目 血痣等 且其皮肤病的发生 发展常同患者的生长 发育 妊娠 月经等有关 并伴有全身症状 如兼见头晕目眩 耳鸣 面部烘热 腰膝酸软 失眠多梦 遗精 舌红少津 苔少或光剥 脉弦细等 为肝肾阴虚 如兼见面色淡白 畏寒怕冷 四肢不温 腰膝酸软 头昏耳鸣 阳痿 舌苔白 舌体胖 边有齿痕 脉沉细等 为肾阳不足 2019 40 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 皮肤是整个机体的一部分 与脏腑 血脉 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 病形之外 实发于内 皮肤虽大多发在体表 它的病根可产生于内脏 或体内 因此 必须从患者的整体出发 通过四诊对病情进行详细的调查 皮损形态 发病部位和它的性质是辨证的重要依据之一 根据它们的内在联系加以综合 分析 归纳得出正确的诊断及分型 2019 41 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 皮肤病的常见症状辨证可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