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2012-2013学年高一地理3月月考试题中图版.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2972961 上传时间:2020-05-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东莞市2012-2013学年高一地理3月月考试题中图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广东省东莞市2012-2013学年高一地理3月月考试题中图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广东省东莞市2012-2013学年高一地理3月月考试题中图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广东省东莞市2012-2013学年高一地理3月月考试题中图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广东省东莞市2012-2013学年高一地理3月月考试题中图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东莞市2012-2013学年高一地理3月月考试题中图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东莞市2012-2013学年高一地理3月月考试题中图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3月月考地理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

2、择题:(本大题30小题,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1.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我国地势的 A第一级阶梯 B第二级阶梯 C第三级阶梯 D第一、二两级阶梯分 区地形类型交通线密度(以全省平均值为1)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盆地(平原)136丘陵478.3山地3.7城市化程度较低和一般农牧地区盆地(平原)1.92.6丘陵1.51.7丘陵与山地1.01.5山地与高原0.20.5全省平均1.02从右表中可以看出对四川省交通线路分布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是:四川省不同地形类型区和交通线密度比较表A. 河流B.水文C地形D.气候3. 下列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A. 自然条件决定着城

3、市的形成和发展 B. 大多数城市要求有适度的降水和适中的气温,所以城市多数集中在临海的平原地带 C. 热带地区因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好,所以没有城市 D. 运河是古代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至今对城市城址的选择影响重大铁路公路河流聚落山脉沙漠湖泊 读“塔里木盆地”图,在盆地的四周是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扇,绿洲就在冲积扇的中下部。这些地区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交通便捷。据此回答第4题。 4影响塔里木盆地城镇和交通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 5. 据历史资料记载,黄河流域有象、水牛和竹等。据此推断,当时的气候状况可能是A 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多 B气温比现在

4、高,降水比现在少 C 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少 D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多6.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措施,不正确的是A全球大量削减工业生产 B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效率C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D调整能源消费结构7. 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对世界沿海地带造成的影响不正确的是A海岸侵蚀加强 B土地盐碱化加剧 C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 D高纬度降水减少8. 寒潮对农作物影响最大的季节是 A冬季和秋季 B秋季和春季 C秋季和冬季 D冬季和春季9对浙江发展沿海养殖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 A海啸 B寒潮 C台风 D洪涝10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水资源丰欠的主要指标是 A多年平均降水量B多年平均蒸发量 C比较容易

5、利用的淡水总量D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1. 下列对我国部分资源分布的分析正确的是我国北方多煤和石油,南方多铁矿和煤 北方平原多、热量少、水分少;南方平原少、热量多、水分多 西北干旱、多风沙、光照少;西南湿润、纬度低、光照强 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草场资源和太阳能丰富 A B C D 读甲乙两地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每10000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率统计),完成1214题。年龄014岁1559岁60岁以上总计甲人口数20006500150010000死亡率()060625乙人口数3500600050010000死亡率()08072208112.甲组人口死亡率总计是 A0.775 B3.7 C0.88

6、5 D0.9513.下列说法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 A.甲组人口表示发展中国家,乙组人口表示发达国家 B.各年龄组死亡率甲小于乙,因此死亡总人口数也是甲小于乙 C.发展中国家有的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 D甲组人口死亡率偏高一些,主要原因是甲组老年人口比例高14.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其主要原因是 A.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高 B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和生活水平提高 C.平均寿命延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D环境质量改善和人口素质提高人口金字塔结构图是反映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的示意图。横坐标表示各年龄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中间的纵坐标表示人口年龄分组,左边表示男性,右边表示女性。下图

7、是X、Y两国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图,回答1517题。15.Y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C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16.造成X、Y两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根本差异是 A经济水平 B教育水平 C历史条件 D自然条件17.属于Y类型的国家有 A尼日利亚 B印度 C泰国 D日本18.上海市总人口不断增长,近期可能导致的主要问题是 A城市用地压力增大 B城市经济缺乏活力 C社会劳动力不足 D人口老龄化突出右下图为A,B两个地区的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设A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a, B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8、b,回答第19小题。19.符合B图的国家A匈牙利 B新加坡 C印度 D美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近年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读图2和图3并回答2021题。20.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B从城市流向农村 C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 D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21.近年来我国东部大城市出现的“民工潮”现象表明 A乡村城镇化速度加快 B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不足 C大城市人口老化问题严重 D影响我国近年来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的指引22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

9、要类型是A由农村到农村 B由农村到城市 C由城市到城市 D由城市到农村2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是 A.劳务输出 B.国际难民 C.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 D.宗教移民 我国人口迁移在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据此回答2425题。24“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迁移,对我国人口地理分布的影响是 人口分布中心从长江流域移到珠江流域 人口分布中心从黄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 南方地区人口第一次超过北方地区人口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人口数量达到平衡A B C D25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在建都前那里荒无人烟,建都后20年就发展成为拥有8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其人口数量变

10、化主要是人口迁移造成的,影响其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环境因素B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D交通和通讯的发展26下列关于合理人口容量和环境承载力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合理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承载力B.合理人口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C.环境承载力发生变化可能会引起合理人口容量发生变化D.合理人口容量和环境承载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当前自然、社会环境的综合反映27北京围绕故宫一带的市中心不是中心商务区,而是行政区,其原因是 A.主要受历史因素和城市性质的影响 B.该地段的交通通达度差 C.该地段地价高 D.该地段的地形不适合作商业区28从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角度考虑,若在下图中分别布局中心商务区、住宅区、

11、城郊农业区、港口码头四个功能区,则、对应的功能区是A住宅区、港口码头、城郊农业区、中心商务区区B港口码头、城郊农业区、中心商务区、住宅C港口码头、城郊农业区、住宅区、中心商务区 D中心商务区、住宅区、港口码头、城郊农业区29下图是某城市功能分区的四种方案,最合理的是30. 关于城市功能分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一个功能区内只有一种功能 B. 工业区一般集中分布于城市中心地带C.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越大,功能区分化越明显 D.一个城市只有工业区、商业区和住宅区二、 综合题(共55分 )31.读右图回答:(11分)(1)从地形因素考虑,_的城市区位具有一定优势,因为它们位于_地区。(2)从气候因素考虑,_的城市区位较为有利,理由_(3)从河流因素考虑,_城市沿河而建,但区位不同。(4)综上所述,_城市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32图中A、B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读图后回答:(18分) (1)A、B两国人口年龄构成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A国_;B国_。(4分)(2)上述人口问题对两国人口增长及社会产生的影响是:A国_; B国_。(6分)(3)针对以上人口问题,两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A国_;B国_。(4分)(4)目前A类国家主要位于下图中的阶段_,B类国家大部分位于下图的的阶段_(选填、)(4分)33读下表,完成下列问题。(12分)1985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