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201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七章 第二讲 世界地理概况课下作业.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2972935 上传时间:2020-05-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维设计】201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七章 第二讲 世界地理概况课下作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三维设计】201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七章 第二讲 世界地理概况课下作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三维设计】201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七章 第二讲 世界地理概况课下作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三维设计】201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七章 第二讲 世界地理概况课下作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三维设计】201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七章 第二讲 世界地理概况课下作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维设计】201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七章 第二讲 世界地理概况课下作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维设计】201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七章 第二讲 世界地理概况课下作业.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年三维设计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七章 第二讲 世界地理概况课下作业(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人的异地避寒犹如候鸟南来北往,故称候鸟式旅游。其特点为:地带性突出。避寒仅属于高纬度地带的居民行为。局限于某些群体。候鸟式异地避寒远行者,多为中高龄人士中的悠闲族或有休假权的亚健康状态者。下图为世界1月适宜避寒区范围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1世界避寒带的分布特点及原因不正确的是()A呈带状分布,主要是纬度因素影响造成的B沿海面积大于内陆,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C我国避寒带纬度较低,主要是季风造成的D非洲避寒带面积最广,主要是受洋流影响2图中没有发展成为国

2、际著名的避寒胜地的可能是()A甲 B乙C丙 D丁解析:非洲避寒带主要分布于北部撒哈拉沙漠,该地1月份气温较高,但是由于降水少、气候干旱、没有发展成为避寒胜地。答案:1.D2.D(2012邢台模拟)下图中的甲群岛呈半圆形带状分布,断断续续,自东向西延伸,长达2 700多千米。该群岛中的M岛为乌姆纳克岛。读乌姆纳克岛周围的海底地形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题。3图中甲群岛多火山、地震,有关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位于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处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A BC D解析:依据板块构造分布来判断,甲群岛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主要位于环太

3、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处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答案:B4有关该群岛所在地区地理特点的正确叙述是()冬季该群岛地区降水的水汽全部来自太平洋该群岛南部海区的平均水深大于北部海区该群岛气温的年较差要大于同纬度的大陆地区该群岛南、北海区海水温度差异很大A BC D解析:从图中可以判断,该群岛降水除来自太平洋外,还有一部分来自北冰洋,等深线可以看出群岛南部海区的平均水深大于北部海区,该群岛气温的年较差受海洋影响,较同纬度大陆地区小,该群岛南、北海区海水温度受洋流的影响,差异很大,由此选择D项。答案:D(2010新课标全国卷)下图所示区域内自南向北年降水量由约200毫米增至500毫米左右,沙漠地区年降

4、水量仅50毫米左右。据此完成57题。5图中甲地区夏季降水量最接近()A50毫米 B150毫米C200毫米 D250毫米6解决该区域农业用水紧缺的可行措施有()引湖水灌溉海水淡化改进灌溉技术建水库调节径流A BC D7甲地区农业发达,其成功之处在于()A提高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B调节了降水的季节分配C调节了降水的年际变化D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解析:目前,缺水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西亚大部分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合理利用水资源更为重要。第5题,甲地区处于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过渡区域,又因是夏季,该地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炎热干燥,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重很小。第6题,该区域湖泊水为咸水,不能用作

5、灌溉水源;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流量小,也不适宜建水库调节径流。第7题,甲地区夏季降水少,农业发达的成功之处在于改进灌溉技术,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答案:5.A6.B7.D下图为四个国家的轮廓简图,每个图中标示了一些典型经纬线。据此回答810题。8关于四国的地理状况表述正确的是()A有三个国家的人口主要是白种人B最多有两个国家与中国进行大宗铁矿石贸易C有两个国家以热带气候为主D有两个国家大量生产棉花9关于四国地理位置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在乙的西南B乙丁两国地处板块张裂区C丙与丁国间的海运最短距离须经过印度洋D四个国家都是临海国家10乙国已成为向丙国移民人数增长最快的国家,促使大量乙国人口移民丙

6、国的原因不包括()A乙国人口多,人口压力大B丙国地广人稀,就业机会多C乙国社会福利保障差D丙国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发达解析:由图中国家轮廓和经纬度可知,甲、乙、丙、丁四国分别为巴西、印度、澳大利亚、埃及。第8题,图中四个国家的人口都主要是白种人,甲、乙、丙三国都是中国铁矿石的主要供应国,四个国家均处中低纬地区,气候以热带为主。第9题 ,乙国和丁国处于板块消亡边界。第10题,丙国为发达国家,工业发展水平高。答案:8.D9.B10.D读世界某岛屿7月份等降水量(单位:mm)线分布图,完成1112题。11该岛屿东西两侧7月份降水量不同,主要影响因素为 ()大气环流地形洋流太阳辐射A BC

7、D解析:根据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判断此岛屿为马达加斯加岛。岛屿东侧降水多、西侧降水少,主要是因为东侧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而西侧处于背风坡。答案:A12该岛屿的地形特征为()中部地势高,东西两侧地势较低中部地势高,四周地势低以高原、平原为主以山地、丘陵为主A BC D解析:根据海拔可判断中部地区海拔在1 000m以上,而且海拔变化较小,故为高原地形;东西两侧海拔低,为沿海平原地形。答案:B二、综合题(共40分)13(2012上海十三校联考)南美洲有着世界最大的平原和高原,读下图回答问题。(20分)(1)阅读中图,判断A河的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_(干流/支流);从地形图上可以判断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_

8、地形的接触带上。(4分)(2)与“黄金水道”长江比较,从地形、气候等方面分析A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及水文特征,并结合社会经济条件分析A河的航运利用状况。(8分)(3)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压状况、盛行风、洋流等方面分析中图A河流域气候类型形成的原因。(8分)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A河为亚马孙河,其支流位于高原与平原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第(2)题,A河流经平原地区,气候为热带雨林气候,水流平稳,流量大,季节变化小,无结冰期,但经济落后,航运价值较小。第(3)题,A河流域的气候与赤道低压带,北、西、南地势高,开口朝东,利于水汽深入,沿岸有暖流等因素有关。答案:(1)支流支流从山地、高原

9、流入平原(2)与长江相比,A河干流流经地区主要为平原地形,径流落差小,支流众多,通航里程更长。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雨量丰富且较均匀,径流量季节变化小,水流平稳,径流量大,河道水深,航道开阔。与长江一样无结冰期,全年可以通航,航运条件优良。与长江流域相比,A河所在地区人口稀疏,经济发展慢,物流运输量小,A河的航运价值没有充分发挥,没有成为“黄金水道”。(3)该流域大部分在赤道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多对流雨,流域南北两侧是高原,西侧是高大山脉,东侧向大西洋敞开,形成一个向东敞开的大盆地形状,东侧大西洋沿岸有暖流经过,带来增温增湿效应,东南信风带和东北信风带都能把大西洋湿热气流送入

10、该流域汇聚,受南北两侧山地高原抬升产生丰富的地形雨,形成了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2011年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粮食价格,走出危机、实现稳定”。10月16日晚上,农业部、教育部、国家粮食局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在浙江宁波主办了“2011年世界粮食日烛光守夜暨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材料2:世界许多国家长期存在粮食危机,被视为“饥饿热点”。材料3:灾害引发的粮食危机紧急情况次数。材料4:中国粮食生产消费变化图。(1)目前,面临粮食危机的国家主要分布在_洲和_洲。(4分)(2)甲地发展种植业的主要限制因素是_。(2分)A地形崎岖B低温冷害C灌溉水源 D光

11、照不足(3)1993年以前,世界粮食不安全的主要原因是_。1993年,_引发粮食危机紧急情况的次数大于_;其后两者交替上升。(6分)(4)关于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消费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2分)()A产量逐年上升 B消费量趋于上升C生产不能满足消费 D缺口不断增大(5)根据材料2、3分析图中“饥饿热点”地区粮食危机产生的原因有哪些?(6分)解析:第(1)题,直接读材料2可看出,亚洲和非洲面临粮食危机的国家较多。第(2)题,甲地位于西亚地区,降水不足,因此灌溉水源成为发展种植业的最主要限制因素。第(3)题,分析材料3可得出答案。第(4)题,比较材料4中我国粮食生产量和粮食消费量可知B项说法正确。第(5)题,从人口、生态、灾害等角度分析。答案:(1)亚非(2)C(3)自然灾害人为灾害自然灾害(4)B(5)大部分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粮食需求量大;生态环境恶化日益严重;自然灾害频发,有些地区政治局势动荡,人为灾害较多;经济落后,农业科技水平低。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