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整理)(湘教版必修2复习提纲).pptx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32956521 上传时间:2020-05-22 格式:PPTX 页数:11 大小:71.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整理)(湘教版必修2复习提纲).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0年整理)(湘教版必修2复习提纲).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0年整理)(湘教版必修2复习提纲).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0年整理)(湘教版必修2复习提纲).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0年整理)(湘教版必修2复习提纲).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年整理)(湘教版必修2复习提纲).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整理)(湘教版必修2复习提纲).pptx(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海无涯 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1 人口增长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b 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的净增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之比 多用百分比或千分比表示 一般情况下也可以用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 c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有很多 如经济发达程度 文化教育水平 医疗卫生条件 妇女受业状况 婚姻生育观 宗教信仰 风俗习惯 战争 自然灾害 人口政策等 但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在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因素中需要特别强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出生率的影响 可以为后面的人口增长模式做好铺垫 也为分析具体区域的人口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2 人口增长模式

2、 不同历史时期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地区分布 c 高 高 低 模式 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 可分为 1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表现为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 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2 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表现为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 较低的自然增长率 高 低 高 模式 表现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 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人口增长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起 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低 低 低 模式 表现为低出生率 低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 是一种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基本步入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 高 低 高

3、 型向 三低 型过渡 在本知识点上主要掌握两点 1 当前世界各地人口的增长特点与影响因素2 能对关于人口增长的相关图表作出正确分析 相对来说要求考察的是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 b 目前 世界人口数量在不断增长 人口倍增时间也在不断缩短 即世界人口每增加1倍的年限越来越短 当代只需要几十年 中国人口在很早以前就居世界各国之首 在1760年为2亿 1900年为4亿 1954年为6亿 1969年为8亿 1981年已达到10亿 人口增长呈快速增长态势 实行了计划生育国策后 人口增长放缓 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表明中国人口达到12 9亿 估计到21世纪中叶达15 16亿 中国

4、人口状况对世界人口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读图要求 P2图1 1 P10图1 5 读出历史时期地球人口的增长情况 可分为公元开始以前 中世纪 现代三个阶段 通过近现代人口增长可看出人口的倍增速度的大小 3 人口爆炸 人口爆炸 的含义 a 人口爆炸是社会学家用来描绘20世纪世界人口急剧增长情况的一个词汇 是对世界人口的 J 形曲线增长 即人口的指数增长 的一种形象化描述 这种增长在开始时数量比较小 但很快就会急剧膨胀 4 环境的限制性 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 b 学海无涯自然资源是人口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口的快速增长 资源的需求量和消耗量也快速增加 虽然人类社会在发展 科技水平在进步 自然资源的种类和

5、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但自然资源终究是有限的 非再生资源的数量不断减少甚至枯竭 可再生资源在一定时间 空间内数量也是有限的 因此环境条件的限制性决定了地球人口不能无限增长 5 人口的合理容量 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a 环境承载力 指一定时期内 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 环境 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这个人口规模指的是特定的地区的资源与环境 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 所以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 指在环境承载力 社会 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范围内 并且人口 资源 环境处于可持续发展下的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即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根本区别在

6、于 最适宜人口数量 和 最大人口数量 显然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要大于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容量的特点及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c 人口容量的特点 一为临界性 二为相对性 三为警戒性 对于特点应该首先是明确 其次应该根据特点能对具体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的特点能作出判断 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资源 科技发展水平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人口的文化和消费水平 影响因素侧重于对具体区域人口合理容量的分析 运用因素具体分析是关键 并且通过分析得出合理容量也不是一定是个固定的数值 进而对课本的活动作出正确分析 6 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a 人口迁移 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

7、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 人口迁移类型 按地理范围可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按迁移方向可分为农村到城市 城市到农村 城市到城市 农村到农村4种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拓展提示 要注意人口迁移所包含的三大要素 空间移位 定居地改变 一定的时间性 7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和原因 b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气候 土壤 水和矿产资源 自然灾害等 如爱尔兰历史上人口外迁 楼兰古城的消亡 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化水平 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 区域开发 交通条件等 如我国涌向东部沿海地区的民工

8、潮 政治因素 国家政策 如深圳的崛起 战争 难民潮 战俘遣返 等 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教育 家庭婚姻 宗教信仰 种族家庭 个人动机和需求等 原因 不同地区的生存环境存在差异 这种地区间生存环境的差异是由自然生态环境 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等综合作用形成的 在某一特定的情景下 起到主导作用的因素又可能是其中的几个因素 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及图示 c 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 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 从贫穷落后国家迁移到富裕国家 从人口稠密国家迁移到人口稀少国家 具体可有永久性移民 外籍工人流动 国际难民定居三种 由农村到城市是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学海无涯地区和工矿区 从经

9、济欠发达地区流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 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 安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生育 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职业选择 从 学而优则仕 到 全民皆商 人口流动 从安土重迁到 四海为家 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 浙江 上海 江苏等 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 从内地到沿海徽 湖南 江西 河南 湖北 向发达地区 原因 以自发性迁移为主 以务工和经商为主 读图要求 P16图1 9 P20图1 11 P20图1 12 1 读出世界人口迁移的移出地 移入地 人口迁移的方向 2 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人口流出省区名称和主要人口流入省区名称 流动人口的流入和流出地区城乡结构的差异

10、8 外国文化与人口 地域文化的概念 a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即在一定的地域内 人类在长时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外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b 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其中婚俗 如初婚年龄 婚姻的稳定程度 和宗教 为扩大势力 世界上主要宗教不反对人口增殖 如天主教影响下的拉丁美洲和宗教众多的南亚地区 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9 中国文化与人口 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a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1 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 a 按土地利用方式 城市用地可分为商业用地 工业用地 住宅用地 政府机关用地 交通用地 农业用地 休憩

11、和绿化用地等 2 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城市功能区的分类 a 城市的三种基本功能区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其他还可以有市政与公共服务区 交通与仓储区 风景游览区 城市绿化区 特殊功能区等 一般来说 大城市功能分区复杂 小城镇功能分区相对简单 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c 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 历史文化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交通运输状况 3 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含义及运用 c 含义 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运用 根据中心地理论 城镇是周围乡村的中心地 最便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点 应位于圆形商业区域的中心 在理想的平原上 中心地的服务范

12、围表现为以中心地核心的正六边形 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 彼此相距远 六边形数目少 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小 彼此相距近 六边形数目多 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 高级服务范围覆盖低级服务范围 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 4 城市化 城市化的含义 b 学海无涯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 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 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 人口向城镇集聚 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 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城市化的三大标志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 三产业转移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5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b 社会经济的发

13、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其中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 第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化 6 城市化的特点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点及原因 b 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 城市化水平高 20世纪70年代 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 英国已达到90 但现在城市化速度较慢 许多国家已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 逆城市化的原因 1 市中心环境污染严重 2 乡村地区基础设施改善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晚 发展快 城市化水平比较低 由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城市发展不合理 如拉美的 虚假城市化 亚洲的 滞后城市化 差异的原因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 发

14、达国家由于工业化起步早 因此城市化起步早 发展水平高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 发展中国家长期政治上不独立 经济发展不快 城市化水平不高 20世纪中期以来 发展中国家获得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胜利 经济迅速发展 逐渐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 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b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 显著拉动了城市化进程 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城市数量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城市化水平和密度东部沿海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 中等城市人口增加绝对量比大 小城市大 城市群 城市带逐步形成和扩大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7 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a 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海

15、无涯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8 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c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 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 1 中心区人口密集 2交通拥挤 3 环境污染严重 原有生态环境改变 环境质量下降 趋于恶化 4 地价房租昂贵 居住条件差 5 失业人口增多 6 社会秩序混乱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建立卫星城 开发新区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治理环境污染 扩大绿化面积 9 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 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 b 进入21世纪 我国城市化表现为加速趋势 这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密切关联的 现阶段中国

16、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要更加注重协调发展 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 1 城市经济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2 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 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 3 强调以人为本 注重构造和谐的人居环境 4 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治理各种 城市病 5 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 6 运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1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农业 矿业 工业 商业和服务业等产业活动的主要区位条件 b 农业 包括种植业 林业 牧业 渔林等 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 影响农业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 地形和土壤等 但同时受到市场 交通 政策 科技等社会经济因素影响 矿业 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也最为密切 矿产是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 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区位主要是受矿藏状况和运输条件的限制 同时也受科学技术的影响 工业 区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 受社会经济条件影响较大 影响工业的因素主要有原材料 零部件 能源 劳动力 科技水平 环境等 商业和服务业 区位与一进环境条件关系不大 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 区位条件变化对产业活动的影响 b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之中 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