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学习应该掌握的93个基本点】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2948481 上传时间:2020-05-22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联学习应该掌握的93个基本点】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对联学习应该掌握的93个基本点】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对联学习应该掌握的93个基本点】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对联学习应该掌握的93个基本点】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对联学习应该掌握的93个基本点】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联学习应该掌握的93个基本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联学习应该掌握的93个基本点】(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联学习应该掌握的93个基本点】 1、【对句】 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一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如:张之洞,陶然亭。 2、【联语】 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一般由一人单独完成,多独立悬挂出来。如: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3、【对联】 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

2、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 4、【对联的历史】 目前认为,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从历史朝代来说,对联的萌芽阶段:从汉晋到唐;发展阶段:从五代到元;繁盛阶段:明清两代。 5、【桃符】 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音“图”)、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为驱避鬼怪。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书写文字

3、的对联。6、【对联与文字】 汉族语言不同于其它民族语言,其它民族语言往往很难做出文字上的两两相对和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汉语文字字形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明,声调匀称。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句,适合创作对联。汉字的特点使对联成为汉语言文学所独具的一种艺术形式,各种拼音文字都不可能产生对联。 7、【副】 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 8、【言】 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长句,尤其是长联,一般称字,而不论言,如昆明大观楼长联称百八十字联,而不称九十言联。 9

4、、【字】 一副对联的字数为全联文字数量的总和。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八字;“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十四字;昆明大观楼长联为一百八十字。 10、【对联的标点】 文章中引用对联一般在上联收尾处用标点符号。一般而言,单句联联尾用分号为宜;中长联,联中已用了分号、句号,上联尾用句号为宜;至于某些表达特殊语气的标点符号,可使用疑问号或惊叹号等。对联中一般不使用括号、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等标点符号。对联贴在墙上或门的两侧不用标点符号。 11、【上联】 对联的前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 12、

5、【下联】 对联的后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后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 13、【横批】 是指挂贴于一副对联上头的横幅(横披、横额),一般仅用于少数有此必要的对联。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提高的作用。因此,横批应当与主题内容相关,应当尤其精炼(实践中多以四字为格),也应当考虑平仄交替。横批的字词和内容还应避免与上下联简单地重复。横批应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应当是画蛇添足。“横批”之“虚额”:不直书地名,或用典,或拟景,更具文采的横额,如南昌滕王阁的“仙人

6、旧馆”,红楼梦中的“有凤来仪”、“杏帘在望”;“横批”之“实额”:直书该处地名、店名的横额,如“黄鹤楼”、“同仁堂”。14、【对联的书写与张贴】 对联(上下联)的书写格式,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在实用中一般是竖写。竖写时,如果分成数行,则应注意上联要由右而左书写,下联要由左而右书写。上端要平齐,下端最内行(即最末行)应较短。使全联成为繁体的“門”字形。而在在张贴、悬挂、雕刻对联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此时左右,应以面对对联所贴处来确定)。 15、【短联】 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四至九字的联语。 16、【中联】 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在九至二十之间的联语。 17、【长联】 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各

7、达二十字或以上的联语。 18、【句脚】 每一分句的尾字称之为句脚,在单句联中,句脚即是联脚。 19、【联脚】 整幅联的尾字称这为联脚。 20、【春联】 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于”,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五代时,蜀后主孟昶(音“厂”)亲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有确凿记载的最早的一副春联。明代时,“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例:春回大地,福满人间。 21、【通用联】 适用于较大的范围的对联,叫通用联。如: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此类励志联应用范围较广。 22、【专用联】 仅用于某一方面或某一特定对象的对

8、联。如: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此联仅适用于酒馆。 23、【网络对联】 就是以传统对联知识为依托,以现代虚拟网络工具为交流手段的对联。 24、【对仗】 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

9、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对联的对仗有许多种,宽对为主基调,工对为追求目标。 25、【字数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26、【词性相当】 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10、27、【结构相称】 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等。主谓:面熟;并列:声音;偏正:铁路;动宾:司令;述补:鼓足。 28、【节奏相应】 指对联语句中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如:风和日丽;人杰地灵。 29、【内容相关】 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联意)应当关联,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幅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比如“一劳永逸长生乐,万象回春大地新”,此联在平仄、词性方面基本对称,但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30、【工对】 又称严对,是严格、工整的对仗

11、。工对的对仗要求七要素: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文字相异。在一副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多数的概念是75%,即7个字至少有5个是工的,就是工对;7个字都是工的,叫全工对),就是工对。工对是对联的最高境界,它可以产生一种整齐和谐的美。天文类可以对天文类,也可以对地理类,但是不能对其他类型的名词,比如与动物、植物类名词相对。例如: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白居易方言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字莫愁。韦庄 伤昔周公与王莽姓名相对,“日”与“时”的时间相对。“无忌”与“莫愁”的人名相对,“西园”和“南国”又含有方位词,两对很巧妙。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

12、绝句江对山,属于地理名词对;碧对青,属于颜色类的形容词对;鸟对花,属于鸟兽草木名词对;逾对欲,属于副词对;白对燃,“燃”指花红得像燃烧的火,与“白”相对,属于颜色类的形容词对。出句与对句的语法结构都是由两个并列的主谓词组组成,十分工整!再有叠字对叠字,同义词对同义词,反义词对反义词,连绵词对连绵词。还有虚词中的助词相对等。再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总之,工对要求每一类词工整相对,这是对联中最为讲究的一类。工对的名词和其他词,清代诗学初范按字义分为三十二类,今人夏传才教授加以整理为分类平仄字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来看看。31、【宽对】 是与

13、工对相对而言,就是对仗上放宽要求,基本合乎格律,句式结构基本一致,平仄大体相对,词性大致相当即可,但内容仍然相关。宽对,往往只需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就可以了。古今楹联作品,以宽对为主,因为刻意求工,往往因词害意,步入形式主义。 例如: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青山外”是词组,“白鹭洲”是地名。“路”对“村”可以,但是“疑无”不能对“又一”。所以只能算作宽对。(“青天外”是词组)。再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32、【自对】 就是当句对,又叫“边对”,即于一句中自成对偶。如:甘霖成瑞雪;百岭

14、见千娇。 33、【借对】 就是在用某个词语的甲义的同时,又借它的乙义来与另一个词语相对。如: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下联中“东西”主是在用其表“物件”的意思的同时,借其表方位意思来与上联的“南北”相对。 借对有两种情况,一是词义不对,而词面能对,称作为:“借义”,如杜甫九日五首: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出句的“竹叶”,在诗中本来的意义是指酒,但诗人却巧妙的借用“竹叶”的字面义“竹子的叶子”来与对句的“菊花”构成工整的植物对。出句的“分”字,在诗中本来用的是缘分的“分”之义,但诗人却借“分”的字面义分开的“分”来与对句的“开”构成动词对。短短七个字的出句,却产生了两个借义对,既丰富了诗句的文学内涵,也使得诗句的文字表现形式十分工巧。二是字面也不对,用字的谐音来相对,称作为“借音”。例如:厨人是鸡黍(shu),稚子摘杨梅。见寻诗中的“黍”对“梅”属于植物对,“鸡”和“杨”本来不同类(鸡属动物,杨属植物),然而诗人在诗中却要借“杨”与“羊”同音字的关系,巧妙的让同音的“羊”与出句的“鸡”构成动物对。34、【失对】 上下联全体或部分完全不符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