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32907375 上传时间:2020-05-21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3.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精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精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精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精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第三课 1 课程标准 1 说出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 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 2 简述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的基本内容 说明其对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2 学习目标1 清末新政的背景 目的 内容及影响 2 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目的 过程 结果 影响 3 了解辛亥革命的发展的过程 4 临时约法 制定目的 内容 实施结果 意义 5 列强对辛亥革命的原因 干涉表现 结果 3 3 结果 激化了阶级矛盾 2 措施和客观影响 有利于民族资 级的发展 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有利于近代军队的建设 一 清末新政 1901 1904 1

2、目的 改革官制 改革兵制 编练新军 改革学制 兴办学堂 派遣留学生 以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 摆脱统治危机 维护清朝统治 4 辛丑条约 签订后 慈禧太后与外国公使夫人们在一起八国联军入侵 辛丑条约 签订后 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在一起 进一步激化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5 1905年慈禧太后称 立宪一事 可使我满洲朝基础永久确固 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 候调查结束后 若果无妨碍 则必决意行之 慈禧所谓的 立宪 是指什么 如若行之 她的目的何在 6 二 预备立宪 原因 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 历程 五大臣考察宪政 宣布预备立宪 设资政院 谘议局 颁布 钦定宪法大纲 皇族内阁出台 后果 立宪派分化 汉族官僚

3、离心 清政府空前孤立 实质 是一场骗局 清政府 预备立宪 极力维护的是君主专制权力 7 晚清政府有哪几次政策的调整或改革 1905 1911年的预备立宪 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 1898年的戊戌变法 1901 1904年的清末新政 延伸探究 8 1906年8月归国后 载泽上奏密陈实行君主立宪有三大好处 一曰 皇位永固 二曰 外患渐轻 三曰 内乱可弭 并解释说 今日宣布立宪 不过是明示宗旨为立宪之预备 至于实行之期 原可宽立年限 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主要目的是A 摆脱政治危机 加强专制集权B 顺应舆论要求 改革社会弊端C 引进欧美政体 巩固清朝统治D 改革官制 加强中央权力 9 大清皇

4、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 永永尊戴 君上神圣尊严 不可侵犯 皇帝有权颁布法律 发交议案 召集及解散议会 设官制禄 黜陟百司 编订军制 统帅陆海军 宣战媾和及订立条约 宣告戒严 爵赏恩赦 总揽司法权及在紧急情况下发布代法律之诏令 并且 用人之权 国交之事 一切军事 不付议院议决 皇帝皆可独专 君上大权 14条 规定臣民有纳税 当兵 遵守法律的义务 在法律范围内 享有言论 著作 出版 集会 结社 担任公职等权利和自由 后附臣民义务9条 10 积极性 1 君权有了一定的限制 司法权与行政权相分离 君主不能以诏令更改法律 2 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得到极其有限的认可 局限

5、性 三权统归于君主 国民的权利十分有限 地位 钦 是中国第一部宪法文件 钦定宪法大纲 的出台 1908年 11 1911年成立责任内阁 皇族内阁 责任内阁总理大臣是庆亲王奕劻 13个成员中 皇族占7人 被称为 皇族内阁 庆亲王奕劻 皇族内阁 骗局暴露 立宪派分裂 增强革命力量 摧毁清统治 12 三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 发动革命作了哪些方面的准备 辛亥革命是怎样推翻封建帝制的 13 思想基础 革命党人掀起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热潮 资产阶级革命派为辛亥革命做的准备 组织基础 a 革命团体相继成立 b 同盟会的成立 革命时机成熟 在中国同盟会的领导下 民主革命更加蓬勃发展

6、 1905年东京 与保皇派进行论战 相继举行多次起义 14 同盟会在日本成立 1905年日本东京中国同盟会 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5 孙中山手书的同盟会纲领 16 1 武昌起义 2 辛亥革命的过程 17 黎元洪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 18 19 中华民国 南京 20 21 2 1912年1月1日 中华民国宣告成立 22 由孙中山签发的委任状 23 孙中山和临时大总统秘书处成员 24 临时参议院举行成立大会民国初成立的最高立法机关 1912年1月28日成立于南京 4月29日迁至北京开院 25 1912年2月12日 宣统帝下诏退位 清宣统帝退位诏书 1912年

7、2月12日 26 宣统帝和摄政王 这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 宣统 旁立者 中坐者是溥仪的父亲兼摄政王载沣 载沣怀中的是溥仪的弟弟溥杰 27 四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 条件 帝国主义干涉革命 支持袁 立宪派和旧官僚的支持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退让 袁世凯的实力与反革命的两面手法2 步骤 1 逼宫 2 孙辞职 3 制造兵变 4 北京就任 反对敌视中国革命 态度 严守中立 策略 施加压力 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 28 列强对辛亥革命的干涉 非袁不可 在军事上 英 美 德 日等国军舰驶入长江 炫耀武力 俄日两国屯兵我国东北 集结待命 在外交上 列强拒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 而以让袁世凯出山统一南北作为承认中华民

8、国的条件 在财政上 列强拒绝将海关税收等款项交给南京临时政府 致使南京临时政府的财政和军费开支极度困难 29 袁世凯垂钓 貌似 隐居 确仍遥控着北洋军 30 1912年2月12日 宣统帝退位 按照南北议和的条件 孙中山于13日辞职 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防止其独裁 孙中山在辞职咨文中提出了定都南京 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和遵守 临时约法 等三项条件 要袁遵守 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附有三项条件的辞职咨文 这是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所作的努力 孙中山辞职咨文 31 迎袁专使到达北京 32 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5日 33 南京方面委曲求全 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临时大总统职后 袁遂于民国元年3月8日

9、以就职誓词电告于参议院 原电如下 南京参议院公鉴 麻 六日 电悉 所议六条 一切认可 凯以薄德 忝承推举 勉任公仆 谨照三月初六日参议院议决第二条办法电达宣誓 下开宣誓词 请代公布 其文曰 民国建设造端 百凡待治 世凯深厚竭其能力 发扬共和之精神 涤荡专制之瑕秽 谨守宪法 依国民之愿望 蕲达国家于安全强固之域 俾五大民族同臻乐利 凡兹志愿 率履勿渝 俟召集国会 选定第一期大总统 世凯即行解职 谨掬诚悃 誓告同胞 大中华民国元年三月初八日 袁世凯 34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35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会见各国使节 36 就任临时大总统后袁世凯和北洋军将领的合影 37 南京

10、临时政府的组织成员十个部中 只有陆军 外交和教育三个部的总长是同盟会会员 其余均为立宪派或旧官僚 这些立宪派或旧官僚的总长有些长期不到职 有些偶尔参与部内会议 大都由次长代行 人称 次长内阁 探究延伸 为什么南京临时政府会出现 次长内阁 的现象 1 封建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武昌起义后 许多省份是由立宪派和封建旧官僚相勾结控制地方政权的 2 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与妥协性决定的 38 辛亥革命是成功了 还是失败了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主共和任务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巩固总结 39 客观原因第一 辛亥革命以后的国际国内形势 呼唤一个强有力的人物 第二 袁世凯有实力 列强与资产阶级各阶层一致倾向

11、拥袁弃孙 第三 外国势力和立宪派 旧官僚对革命的破坏 第四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财政困难 是孙中山 让位 的最主要的 也是最直接的原因 40 主观原因第一 革命党人缺乏政治经验 第三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性与软弱性 根本原因 41 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 政治纲领 反帝反封不彻底 群众基础 没有发动并依靠下层劳动人民 政党基础 同盟会后期力量涣散 军事基础 武装力量不强 政权基础 对外 列强 妥协 对内 立宪派 旧官僚 的妥协 42 探究延伸 民国初期学生心目中的伟人 1913年对3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 他们崇拜的人物依次为 孔子 孟子 孙中山 诸葛亮 范仲淹 岳飞 王阳明 黎元洪 华

12、盛顿 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展开讨论 甲 中小学生崇拜孙中山 华盛顿 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 乙 你看这些学生崇拜的仍然是孔孟 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变化不大 丙 没那么简单 他们为什么既崇拜孙中山 华盛顿又崇拜孔孟呢 你如何理解甲 乙的说法 丙为什么说 没那么简单 甲 共和体制确立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乙 封建传统仍有影响 丙 说明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 43 1 清末新政 的目的不包括A 对外取媚洋人B 对内笼络人心C 维持其专制统治D 镇压戊戌变法2 有人曾说 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孙中山出走海外B 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 被迫解散C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 但未完成革命任务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D 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 迫使孙中山辞职 D C 练一练 44 3清政府 预备立宪 之所以是骗局 主要是因为A 它借 预备 之名拖延B 载沣任摄政王总揽大权C 不能满足立宪派的要求D 极力维护君主专制的权力4请在下列人物中找出与其他人物在政治上差异最大的一位A 宋教仁B 蔡锷C 袁世凯D 章太炎E 康有为F 梁启超 D C 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