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致致人死亡如何认定

上传人:权**** 文档编号:132890861 上传时间:2020-05-2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2.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通肇事逃逸致致人死亡如何认定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交通肇事逃逸致致人死亡如何认定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交通肇事逃逸致致人死亡如何认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通肇事逃逸致致人死亡如何认定(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交通肇事逃逸致致人死亡如何认定交通肇事在将人撞伤之后,并没有及时停车抢救伤者,而是逃离现场,结果因为肇事者逃离现场的关系导致受害者直接死亡。之后死亡者的家属就会要求交通肇事者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相应的法律代价。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一、交通肇事逃逸致致人死亡如何认定在司法实践中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构成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必须满足上文所论及的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要件。“因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在情节上的加重。因此,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首先得满足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成立,而这包括三方面(1)必须以交通肇事行为的发生为前提。(2)行为人必须在行为发生后积极实施逃逸。(3)行为人逃

2、逸有一定的主观动机。2、必须符合交通肇事解释第5条第1款对“因逃逸致人死亡”做出的明确解释。即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这个规定是明确的,不能将其与其他情形混作一谈。比如有这样的案例,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隐藏或遗弃致使被害人死亡的情形,这显然不是“因逃逸致人死亡”,而应当认定为故意杀人。3、交通肇事者的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受害人的死亡必须是因为肇事者的逃逸行为造成的。如果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逃逸,但被害人的死亡却是因为介入了其他原因造成的,如被害人由他人送往医院抢救途中再次发生交通事故致死等,就不应认定

3、为“因逃逸致人死亡”。再者,必须是行为人逃逸行为在前,而伤者因行为人逃逸而死亡的结果发生在后,两者之间存在这个顺序关系。如果交通事故发生时伤者当场死亡,则不能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而应适用刑法第133条规定的第二种量刑幅度予以处罚。二、交通肇事致人死亡怎样判刑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依法处理道路交通肇事案件的通知的有关规定:依照刑法第113条的规定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的。(一)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1、造成死亡一人或重伤三人以上的;2、重伤一人以上,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3、造成公私财产直接损失的数额,起点在三万元至六万元之间的。(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视为情节特别严重,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1、造成二人以上死亡;2、造成公私财产直接损失的数额,起点在六万元至十万元之间的。(三)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并符合上述(一)或(二)的规定,按照(一)或(二)的规定从重处罚:1、犯交通肇事罪,畏罪潜逃,或有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或隐瞒事故真相,嫁祸于人的;2、酒后驾车的;3、驾驶无牌照车辆的;4、明知机动车辆关键部件失灵仍然驾驶的;5、具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更多法律知识欢迎咨询济南律师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