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国际贸易及分工管理知识分析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32888715 上传时间:2020-05-21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4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国际贸易及分工管理知识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精编》国际贸易及分工管理知识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精编》国际贸易及分工管理知识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精编》国际贸易及分工管理知识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精编》国际贸易及分工管理知识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国际贸易及分工管理知识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国际贸易及分工管理知识分析(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国际分工 上 1 国际分工的含义2 国际分工的特点3 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4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它是国际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 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间的分工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表现 二者相辅相成 互相制约 互相促进 当代国际分工的形式 垂直型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 高精尖对一般工业的分工 资本 技术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分工 水平型 经济发展水平高或发达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 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混合型 垂直型与水平型混合外包型 企业将生产过程分包

2、给外界 网状型 跨国公司的分工 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 1 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自然条件制约的作用在下降 2 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一 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 决定国际分工地位和国际分工参与度 3 资本流动 是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力量 FDI Foreigndirectinvestment 对外直接投资 1 发达国家既是FDI的主要输出国 又是FDI的主要输入国 2 FDI促进发达国际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的发展 经济体制与政策 政府行为对国际分工的影响主要通过政府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体现 政府行为可以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

3、发展 其他因素人口 市场交通和通讯业国际生产关系 国际分工理论 国际分工理论是指研究国际分工产生 发展 利益与作用的论述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经济学派西方经济学派 古典 新古典古典贸易理论 亚当 斯密 绝对优势理论大卫 李嘉图 比较优势理论 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的发展呈现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早期 流行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强调限制进口甚于鼓励出口禁止金银的输出 早期重商主义又称 重金主义 恩格斯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中曾经描述 各国彼此对立着 就像守财奴一样 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 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 重商主义 晚期 盛行于17世纪下半叶强调鼓励出口甚于限制进口赞成适当输出金

4、银托马斯 孟 对外贸易是增加我们的财富和现金的通常手段 在这一点上 我们必须时时遵守这一原则 在价值上 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 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多 晚期 又称 贸易差额论 核心思想 零和博弈 亚当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 斯密 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1776年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国富论 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 绝对优势理论 理论内容 1 国际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 2 国际分工使得参与国通过贸易都能够取得利益 3 国际分工促进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加结论 国际分工或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基础是各国各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2X2模型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 只生产两种产品 绝对优势条件下的国际分工与

5、贸易利益 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代表作 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 一书中提出比较优势理论 理论 决定互利的国际贸易基础 是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 两优取其最优 两劣取其次劣 大卫 李嘉图 1772 1823 比较优势条件下的国际分工与贸易利益 假定条件 两个国家 两种商品 一种要素 贸易利益实现的前提是自由贸易 物物等价交换和零运输成本 充分就业的经济 理论评价 比较优势理论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的作用 在该理论的影响下 英国废除来 谷物法 该理论的分析方法属于静态分析 把多变的经济抽象成静态的 凝固的状态 只强调成本 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该理论的出发点是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和谐一致的世界 世

6、界各国 各经济集团的利益是均衡的 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 资本主义国际分工是资本主义社会分工发展的深化过程 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具有双重性 进步性不平等性 布哈林的国家分工理论 该理论是在马克思关于国际分工的理论的基础上做了更深入的探讨 理论内容国际分工的定义国际分工的两种前提 自然前提和社会前提 且后者重于前者 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形成 城乡分离 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意义与问题 测试题 1 国际分工体系形成于 A 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B 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C 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D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2 依照 两优取其最优 两劣取其次劣 的原则进行分工的思想是 提出的 A亚当 斯密B大卫 李嘉图C马克思D

7、托马斯 孟3 亚当 斯密和大卫 李嘉图的学说都是主张 A公平贸易B自由贸易C保护贸易D管制贸易 测试题 4 各国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分工属于 A垂直型B水平型C外包型D网状型5 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包括 A自然条件B社会生产力C社会生产关系D政府行为E资本流动 测试题 6 中国生产一只手表需要8个劳动日 生产一辆自行车需要9个劳动日 泰国生产手表和自行车分别是13个劳动日和11个劳动日 根据比较成本学说 A中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手表B中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自行车C泰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自行车D泰国不应参加社会分工 第三章国际分工 中 新古典贸易理论之要素禀赋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比较优势理论

8、的缺陷 等优势或等劣势2 2贸易模型 此优为彼优 无甚可择 彼劣即此劣 何以权轻 埃利 赫克歇尔 EliF Heckscher 1919年 赫克歇尔发表了题为 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的论文 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 Factorendowmenttheory 理论的核心思想 要素禀赋存在相对差异是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形成的基本原因 埃利 赫克歇尔 1879 1952 赫克歇尔的观点 贸易产生的基础是由于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和使用比例不同 产生国际贸易的前提条件可以概括为相互进行交换的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 即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 和不同产品中所用生产要素的不同比例 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 如果所有

9、国家的生产技术都是相同的 贸易就必然继续发展直到各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出现均等化 伯尔蒂尔 俄林 BertilGotthardOhlin 俄林是赫克歇尔的学生 其代表作是 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 1933年在哈佛大学出版 在此书中 俄林对他的老师赫克歇尔的理论做了清晰而全面的解释 标志着要素禀赋理论的形成 该理论被称为赫克歇尔 俄林理论 简称H O理论 俄林因 对国际贸易理论做出了突出贡献 获得197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俄林的贡献 1 揭示了域际贸易与国际贸易形成的原因 他认为 域际贸易产生的一个直接原因是两地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 而后者又是由生产要素的供给及其价格决定 故两地区生产要素相对

10、价格的差异是贸易关系成立的必要条件 2 指出了国际贸易中的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 他认为 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内 各国应该从事生产和出口那些须较多耗用其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而进口那些在本国生产须较多耗用其相对不足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关于要素禀赋理论的几个概念 要素禀赋 factorendowment 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量 要素丰裕 factorabundance 是指在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生产要素禀赋中 某种要素相对于其他要素的供应量较大的情形 要素稀缺 factorscarce 是与要素丰裕相反的概念 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某种生产要素的供给量相对于另一国或另一地区较少

11、要素丰裕与要素稀缺 丰裕和稀缺都是相对的概念 用要素供给量之比或者要素价格之比来衡量 实物定义 若A国的资本总量与劳动总量的比率 K L 高于B国 A国资本要素相对丰裕而劳动要素相对稀缺 B国劳动要素相对丰裕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 价格定义 若A国的利息 InterestRate 与工资 WageRate 的比率 I W 低于B国 表明A国资本要素相对丰裕而劳动要素相对稀缺 B国劳动要素相对丰裕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 要素比例与要素密集度 要素比例 factorproportion 指的是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各种要素之间的比例 要素密集度 factorintensity 这是要素比例概念的延伸 根据产

12、品生产所要求的不同要素间的比例 可以把产品划分为不同种类的要素密集型产品 将特定产品生产中耗费最多的要素称作该要素密集型产品 要素密集度 假定F商品的生产函数分别为1F 8K 4L 则8K 4L 2说明在F商品的生产过程中 每投入1单位劳动要素 需要为之匹配2单位资本 C商品的生产函数为1C 6K 2L 6K 2L 3说明在C商品的生产过程中 每投入1单位劳动要素 需要为之匹配3单位资本 结论 F商品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商品 Labor intensiveGood C商品是一种资本密集型商品 Capital intensiveGood 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思想 国与国之间互利贸易的基础

13、在于要素禀赋的差异 在国际贸易中 一国出口的应当是那些较多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 进口的则应是那些较多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商品 因此 也可以简单的说 一国出口的是本国供给丰裕的要素 进口的是本国供给不足的要素 要素禀赋理论的逻辑推导 国际贸易产生商品价格的差异该商品所耗费的成本的差异两国投入要素的价格差异要素供给量的不同两国要素禀赋的不同 赫克歇尔一俄林定理的假设条件 1 2x2x2的贸易世界 假设世界有两个国家组成 两国拥有质量相同的两种生产要素 劳动与资本 生产两种相同的产品 2 两国之间的生产技术相同 即同种产品的生产函数是相同的 但不同产品的生产函数则不同 3 生产规模报酬不变

14、这意味着如果在任何一种商品生产中的劳动量和资本量一同增加 则该商品的产出也应相同比例增加 如果劳动和资本量同时翻倍 则产出也翻倍 赫克歇尔一俄林定理的假设条件 4 每个国家的生产要素都是给定的 劳动和资本可以在国内各部门自由流动 但不在国际间流动 劳动和资本在国内可以自由地从低收益的地区和产业流向高收益的地区和产业 直到该国所有地区和所有产业的劳动收益相同 资本收益相同 而在国际间 却缺乏这种流动性 因此 在没有贸易时 两国之间的要素报酬差异始终存在 5 无运输成本 无关税 或其他阻碍国际贸易自由的障碍 这一假设也是为了简化分析 以便于集中讨论贸易的原因及结果 赫克歇尔一俄林定理的假设条件 6

15、 完全竞争的市场 且两国需求偏好 需求结构一致 即不考虑需求对贸易的影响 因此 当相对价格一定时 两种商品消费的比例在两个国家是相同的 并独立于收入水平 完全竞争还意味着商品价格等于其生产成本 没有经济利润 7 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情形 即两种商品的要素密集度始终保持不变 H 0定理的命题 假设美国和英国两国生产要素单位成本如下 美国和英国都生产小麦和纺织品两种产品 且生产函数相同 生产1单位小麦 5单位土地 1单位劳动生产1单位纺织品 1单位土地 10单位劳动 试问依据H O定理 美国和英国应如何进行贸易对双方都有利益 理论评价 第一 李嘉图用比较成本差异阐述了贸易互利性的普遍原理 而俄林

16、等则进一步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解释了为什么比较成本有差异 在理论上有所发展和创新 第二 俄林把李嘉图的个量分析扩大为总量分析 不是单单比较两国两种产品的单位劳动耗费的差异 而直接比较两国生产要素总供给的差异 从一国经济结构中的资本 土地 劳动力等这些最基本的因素来解释贸易分工基础和贸易格局 理论评价 第三 要素禀赋理论仍然是属于比较成本理论的范畴 使用的是比较成本理论的分析方法 但是要素禀赋的分析更加接近经济运行的现实 从而增强了理论的实用性 第四 要素禀赋理论承认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现实基础 但却另辟 蹊 径 用各国的生产要素自然禀赋取代各国在商品生产与贸易中的劳动投入 开拓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 新 路子 因此 要素禀赋理论一经创立 就在国际经济学界广为传播 被普遍接受 并奉为经典 成为了以后国际贸易理论诸多流派的重要理论渊源 H O定理的局限性 第一 这一理论假定各国所有生产要素在数量上是固定的 质量上是不变的 它们都得到充分利用 生产要素不存在国际流动性 第二 该理论假定各国生产技术是固定的 同种产品生产技术相同 且消费者偏好是固定的 不受生产者的影响 第三 该理论假定在国内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