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经济管理学与财务知识分析试题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32879095 上传时间:2020-05-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经济管理学与财务知识分析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精编》经济管理学与财务知识分析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精编》经济管理学与财务知识分析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精编》经济管理学与财务知识分析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精编》经济管理学与财务知识分析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经济管理学与财务知识分析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经济管理学与财务知识分析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财经大学2001年硕士入学产业经济学试题 一 简答题(每题10分)1产业结构演化的动因。(1)社会需求结构变化带动产业结构演变。(2)科技发展推动产业结构演变。(3)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引导产业结构演变。2衰退产业的撤让政策。衰退产业调整政策是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基本政策。其立足点是帮助衰退产业实行有秩序的收缩、撤让,并引导其资本存量向高增长率产业部门有效转移。衰退产业往往与企业破产、职工失业现象密不可分,容易引起经济与社会的不稳定。主要措施包括:1加速设备折旧;2市场保护、援助;3.促进转产;4技术与经营支持;5转岗培训。3市场绩效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的关系。4自然垄

2、断产业与直接规制政策。5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演变的关系。6环境保护指向的产业政策的目标二论述题(每题20分)1 西部大开发的产业布局问题。虽然西部经济有所增长,但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自80年代初期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重点转移以及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率先进入了工业经济高速增长期。相比之下,中西部工业增长速度相对缓慢,其工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逐年下降。从1985年到1995年西部比重由12.4%下降到9.9%。“九五”以来,虽然中央把加快中西部经济发展提上重要日程,并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只是中部略有改观,而西部1997年又下降了0.8个百分点。

3、尤其是西北地区,自80年代以来工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一直在趋于下降。目前西北五省工业产值仅占全国的3.0%,而其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2.1%,人口占全国的7.1%。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东部具有领先优势,中西部的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力要素不断涌向东部,扩散效应远远大于回流效应,加剧了地区间利益的不均等。 采掘和原料工业所占产值比重大,工业发展呈现明显的资源型结构特征。从东中西部三大地带来看,尽管中西部工业化相对滞后,但其重工业产值比重较高,平均要比东部高10个百分点,这主要归功于重工业中的采掘和原料工业。据1997年统计资料表明:中西部采掘和原料工业产值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总产值的36.6%和3

4、6.5%,而同期东部只有24.6%,相反中西部加工工业所占产值比重则要低于东部和全国平均水平。 注重地区经济倾斜,忽视产业结构倾斜。改革开放后,我国在产业布局中,向东部政策倾斜,但缺乏产业布局区位功能和产业结构效益,象撒胡椒面一样不分主导和非主导产业和部门。忽视了制约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农业、能源、原料和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90年代以后,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进一步加重,基础产业远没有成为全国经济起飞的基础。此外,计划体制下的一些问题在改革开放后并没有得到较好改善,如区域分工弱化,分工利益减弱;布局中重复引进,浪费现象严重;产业组织缺乏专业化协作,企业规模在低效益基础上趋向小型化及空间分布

5、均衡化,造成分工效益和规模效益双重损失。有鉴于此,现阶段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应特别注重产业政策区域化(产业布局)和区域政策产业化。国家在确定各产业在全国布局中地位的同时,要对西部的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重点支持与重点限制产业加以积极考虑,西部各省区市都应在国家整体布局的大背景下,有所差别,有所突出,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参考答案二(一)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呈农业型、重型化特征 经过建国后近50年的建设,西部地区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与发展更快的东部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相比,无论是经济增长速度、增长质量,还是企业竞争力,都存在明显差距。1980-1998年,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

6、值,全国平均增长17.7倍,其中东部增长19.2倍,西部增长14.3倍。GDP年均增长率,东部为18.2,西部为16.4,东、西部GDP在全国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1980年为52.3、16.50,1998年为58.2、13.9,而且这一差距仍有扩大的趋势。1984年,国务院确定的14个贫困地区225个贫困县中,西部占134个,占59以上。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交通运输落后,每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只及东部的1/5左右,邮路长度只是东部的1/4,这就使西部开发面临薄弱的经济基础。 西部地区约有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受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的硬约束,西部基本

7、上是农业型、重型化的产业结构。20世纪80年代的资料显示,西部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5.29,高于全国平均值的19.91,更高于东部的19.01。重工业占西部工农业总产值的35.35,占工业总产值的58.83。到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轻工业发展缓慢,1993年重工业与轻工业之比为61.98:38.02。在重工业中,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占较大的比重。这种农业型、重型化的产业结构难以带动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不利于扩大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大大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二)工业发展缓慢,具有明显的资源型结构特征 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工业投资布局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内陆地区。中西部工业获得迅速发

8、展,在全国工业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然而,80年代初期以来,随着国家经济技术实力向沿海地区转移,东部地区率先进入了工业高速增长的快车道。从1985年到1995年,东部地区工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由60.4提高到66.0,西部地区则由12.4下降到9.9。由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等原因,西部地区工业产值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尤其是西北地区,近20年来,其工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一直在趋于降。目前,西北5省区工业产值仅占全国的3.0,而其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2.1,人口占全国的7.1。在全国工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西部一些经济落后和资源主导型地区因企业竞争力较弱,工业增长速度比较缓

9、慢。1998年,我国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0.7,其中东部地区为12.2,西部地区为8.08,全国工业增长速度最低的10个省区中有6个位于西部地区。80年代以来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人均工业总产值的绝对差距在急剧扩大。1980年,我国人均工业总产值为523元,其中东部为773元,西部为282远,绝对差距为491元。1990年,这一差距扩大到2133元,1997年扩大到11086元。 从两大地带的比较来看,西部地区尽管工业化发展滞后,但资源型工业产值比重却较高。统计数据表明,西部轻工业产值比重低主要是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比重较低,重工业产值比重高则主要是采掘和原材料工业所占的比重较高。1

10、997年,西部地区的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9,而同期东部地区为17.9,西部地区采掘和原材料工业所占的比重为36.5,同期东部地区为24.6。同时,西部地区加工工业所占的产值比重则低于东部和全国平均水平,呈现出典型的资源型工业结构特征。(三)产业技术含量低下,企业竞争力不断下降 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价格改革先从下游产品开始,而处在上游的基础性产品很长时间内仍由国家计划控制。这种上下游产品价格改革的不同步,使西部在与东部进行产品交换时遭受双重利益损失。西部资源型产业的积累能力极弱,难以进行设备的更新改造和新技术的引进,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传统的产业格局没有

11、多大改变。相对而言,东部产业结构调整进展要快得多,高新技术产业在东部不少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正变得日益重要。以北京市为例,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绿色生态技术、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北京市的产业结构得到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成为工业出口新的增长点。在“梯度发展理论”指导下,东部地区在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过程中,将一些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生产部门向西部地区转移,而那些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能创造高附加值产品的产业则难以在西部得到发展。一些通过“一五”与“三线”建设在西部建立起来的以机械、纺织、仪表、仪器等为支柱产业的工业基地,面临着技术设备陈旧、产品老化、机制僵化、包袱沉重等困难。在计划经

12、济条件下,由国家布点在西部建立起来的一批军工企业,由于布局与结构不合理,技术老化,又面临着搬迁、军转民以及技术改造等一系列复杂问题。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由于产业技术含量低等原因,西部地区工业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工业发展综合水平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弱。根据对各地区工业发展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1997年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水平系数为0.1498,全国产业发展水平系数为0.6868,东部为1.4103。综合来看,西部地区工业竞争力系数为0.2880,全国平均水平为2.9769,东部为6.5993。从1993年到1997年,西部地区市场份额上升的行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占优势的行业,如采掘、烟草

13、、家具、塑料、医药等。市场份额下降的大多为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行业,尤其是电子电器、机械设备、仪器仪表等高附加值工业,说明这些行业的竞争力在逐步削弱补充:产业结构断层,结构转换能力差。一是从产业层次来看,西部地区产业层次低,比较效益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西部地区各省区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都不同程度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省份,这说明西部地区仍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区域;以采掘、能源、原材料等加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电子、信息等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则严重滞后。这种产业结构决定了西部地区的产品多为基础性的上游产品,与东部地区相比,存在着严重的价格区域转移;同时,与

14、东部地区的这种区域垂直分工格局使得西部地区仅仅作为能源、原材料的供应基地,难以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二是西部地区经济要素关联度低,二元经济结构突出。表现为:(1)工业与农业各自运行,关联度低,工业化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农业以原始手工劳动为主的状态;(2)中央直属的军工、能源、原材料等大中型企业与地方所属的中小企业关联度低,大中型企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的辐射和带动力薄弱;(3)大中城市部分企业拥有的高新技术与广大农村地区的落后耕作技术并存。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反映了新旧体制双轨运行下,中央纵向控制部分与地方横向控制部分并未有机的结合,从而使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出来。3、企业结构扭曲,缺乏分工

15、协作。西部地区企业结构扭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规模不经济,大中型企业少,小型企业多。从1997年的企业结构对比看,东部地区大型企业占全国的61.7%,西部地区仅为13.6%,东部地区中型企业占全国的62.4%,西部地区仅为11.5%。因此,西部地区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二是企业之间过度竞争,缺乏分工效率。西部地区的企业,尤其是诸多中小企业的存在与发展主要依托资源优势,重复投资严重,过剩经济的出现使其面临趋于缩小的市场空间。为此,地方保护、部门封锁就成为普遍的经济行为,其结果又进一步导致竞争的无序。2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调整对策。 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16、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目前中国经济运行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但是在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进入2l世纪,中央对农业和农村实行政策倾斜,减轻甚至免除了各项农业税,增加了对农村的投资,同时增加了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很快,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不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但从总体来看,农业的基础仍很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首先是我国农村人均耕地少,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基本上是增产不增收。其次是农民收入增长慢,限制了农民购买生活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能力。据统计,199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