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咏史怀古诗专练(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2802458 上传时间:2020-05-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咏史怀古诗专练(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咏史怀古诗专练(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咏史怀古诗专练(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咏史怀古诗专练(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咏史怀古诗专练(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咏史怀古诗专练(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咏史怀古诗专练(含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年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咏史怀古诗专练知识回顾:1典型特征题材特征以历史上的人、物、事为题材,咏叹史实,描写古迹常见标志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等字样;或用古代的人、事、地、物为题内容情感怀古伤今、借古伤己、借古讽今。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常用手法对比、用典、以小见大2.历史演变时期内容主题代表人物及作品初唐以史为鉴,咏朝代兴亡以戒当世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盛唐热望功名积极进取王维、李白、杜甫登金陵凤凰台蜀相中唐吊古伤今针砭时弊(水平最高)刘禹锡乌衣巷西塞山怀古晚唐追忆伤怀(尤为发达)李商隐、杜牧咏史过华清宫绝句宋代借古说今风格慷慨悲壮王安石、苏轼、周邦彦、辛弃疾、刘过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

2、京口北固亭怀古综合提升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12)题。(9分)咏怀古迹(其一)杜甫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注咏怀古迹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五溪衣服:这里指居住在五溪的少数民族。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概括了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的生活状况。战乱之际,诗人在东北一带流离失所,后辗转入蜀,又居无定所,四处漂泊。B颔联写出了三峡一带特有的风景,山势高峻,房屋依山而建,耸入云霄,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而当地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云雾缭绕的山

3、中。C颈联追究诗人“支离”“漂泊”的起因,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既是怀念古人,又是借古人庾信来咏怀。D尾联引入了庾信的典故,是说庾信一生中“最萧瑟”的事是命途多舛,没能少年成名,到年老了才赢得诗名。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案1、D解析D项对尾联理解有误,尾联庾信的典故是说他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而非因“没能少年成名”而“最萧瑟”。2、抒发了诗人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政事的强烈关心。对庾信的凄凉身世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4、,并以庾信自比,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失意之感。鉴赏首联是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全部生活的概括。“安史之乱”后,杜甫一直生活在颠沛流离中,穷困潦倒,故“漂泊西南天地间”,只叙事实,感慨至深。颔联承上漂流西南,点明所在之地。这里风情殊异,房屋依山而建,层层高耸,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山区百姓身穿带尾形的五色衣服同云彩和山峦一起共居同住。颈联追究支离漂泊的起因。这两句是双管齐下,因为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它既是自己咏怀,又是代古人庾信咏怀。本来,禄山之叛唐,即有似于侯景之叛梁,杜甫遭禄山之乱,而庾信亦值侯景之乱;杜甫支离漂泊,感时念乱,而庾信亦被留北朝,作哀江南赋,因身份颇相类,故不无“同病相怜”之感。

5、正由于是双管齐下,所以这两句不只是承上文,同时也启下文。尾联承接上联,说庾信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全诗从“安史之乱”写起,写自己漂泊入蜀居无定所。接着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当地少数民族共处。再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漂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最后写庾信晚年作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9分)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6、。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注】此诗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州)团练判官时。八年前,他供职于沈传师的幕下。也曾在此地盘桓。人歌人哭:语出礼记檀弓下“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意思是祭祀时可以在室内奏乐,居丧时可以在这里痛哭,也可以在这里宴聚国宾及会聚宗族。诗中借指宛溪两岸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范蠡:春秋时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后,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一带。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勾连古今,写登楼所见之景:放眼天际,惟见草色连空。诗人眼中风景如故,但六朝繁华已为陈迹。

7、B第四联借对一代名臣范蠡的追慕而不可得,表达出仕途失望的惆怅;以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加重了惆怅之感。C诗中使用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景物描写实虚结合,将风物景色表现得有色有声,传达出诗人明朗的心境。D诗人由六朝文物消磨而云天不为之变起兴,全诗笔意挥洒自如,含蓄有致,对仗精妥,意象颇有新意。4对杜牧这首诗,古人曾说:“此诗全在景中写情,极洒脱,极含蓄,读之再三,神味益出。”(见瀛奎律髓汇评)在二、三两联中任选一联,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如何“景中写情”的。(9分)【答案】3、C(“传达出诗人明朗的心境”错,景是明丽健爽的,心境是惆怅低回的。此诗前六句以六朝文物消失和天光水色依旧对比,表达出一种人事

8、无常而自然永恒的感慨。后两句联想到范蠡,感慨自己与他无缘相见,只能怀着仰慕的心情凭吊他的遗踪。)4、第二联:景描绘了一幅明丽的图景: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和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情承上联“今古同”想到宛溪的山水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于是顿生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或:联想八年前曾游此地,今故地重游,虽明丽的风景依旧,无奈年华如流水,一去不复返,于是顿生人世易变的感慨。第三联:景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情略显悲凉的意象,勾画出秋天特

9、有的情韵,隐隐透露出惆怅、凄凉之情。(以丽景写哀情)或: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同时涌入脑海,引发诗人人生多变的感慨。三、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题目。(9分)咏史(其二)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注】金:指汉代金日磾,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张:指汉代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七叶:七代。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珥,插。冯公:指汉代冯唐,他直到年老还在做中郎署长的小官。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10、3分)A诗歌前两句是说松树高大却长在低处,小草低矮却长在高山上。B诗歌通过“涧底松”和“山上苗”的对比引出了对人世间的不公的描写。C诗人认为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没法改变,体现了诗人消极的思想。D诗歌中引用了金日磾、张汤、冯唐的典故,照应了题目“咏史”。6全诗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几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答案】5、C(“诗人认为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没法改变,体现了诗人消极的思想”错,从诗歌中看不出诗人有这种想法和思想。)6、全诗在内容上可以分为三层,每四句为一层,先以涧底之松对比山上之苗,后以世家庸碌子弟对比屈沉下僚的寒门才俊,再以世代显赫的金张子弟对比壮志难酬、白首浩叹的冯唐,引贤才以

11、自况。全诗抒发了对世族庸碌子弟窃据高位而出身寒微的贤才屈沉下位这一社会不公现象的愤懑不平和悲叹。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9分)秣陵怀古李群玉野花黄叶旧吴宫,六代豪华烛散风。龙虎势衰佳气歇,凤凰名在故台空。市朝迁变秋芜绿,坟冢高低落照红。霸业鼎图人去尽,独来惆怅水云中。【注】本诗写于晚唐国势衰微之时。秣陵,即金陵,今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野花黄叶”与“六代豪华”形成鲜明对比,寓有深沉的历史感叹。B“龙虎势”既指出了金陵的地位特征,也让人想到其曾为帝都的繁盛景象。C“坟冢高低”与“落照红”构成对比,表达了诗人扬今抑古的情怀。D尾联写曾经的帝都已成遗迹,留下浓重的荒凉与萧瑟,让人感慨叹息。8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凤凰名在故台空”中“空”字的意义。【答案】7、C(“坟冢高低”与“落照红”共同构成了荒凉的图景,并没有对比意味;此处表达的是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没有“扬今抑古的情怀”。)8、渲染了环境的荒凉、寂寞。表现诗人对历史兴亡、朝代变迁的感叹。表达时间永恒、生命有限的无奈。暗含对晚唐国势衰微的伤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