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2020.4(1).docx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132769025 上传时间:2020-05-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6.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州2020.4(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通州2020.4(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通州2020.4(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通州2020.4(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通州2020.4(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州2020.4(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州2020.4(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通州区2020年高三年级模拟考试语 文 试 卷 2020年4月本试卷共8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材料一风筝在古代书籍中叫风鸢,用木料为主制作的叫木鸢,以帛或纸做成的叫帛鸢或纸鸢。曹雪芹在南鹞北鸢考工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观夫史籍所载风鸢之由来久矣,其可徵【注】者实寡非所详也,惟墨子作木鸢三年而飞之说无或疑焉,盖将用之负人载物超险阻而飞达越川泽而空递,所以辅舆马之不能,匡舟楫之不逮者也,揆其初衷殆欲利人,非以助暴,夫子非攻,故其法卒无所传。”从这段文字中

2、可以看到前人考证风筝的制作年代上推到春秋时期墨子以前,甚或还要远得多,只是没有文献可以考据,无法加以论断。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墨子和公输子创作木鸢和木鹊都是为了用以负人载物,从空中飞往要去的目的地,想把风鸢发展成为飞行工具,限于古代不具备应有的条件,所以都没有成功。以后的年代,兵家利用风鸢作测量或传递信息的事例不胜枚举,散见于多个历史时期的记载中,这些纸鸢都要求灵活变动可以操纵,从而向“运动类型”风筝这一支流发展。清代军事组织“八旗”间仍保留着其特殊扎糊技法,只是不允许在市肆坊间售卖。这种军事专用风筝可以单线操纵,用以传递信息,越过敌人阵地,把书信传递给自家友军,并把回信再带回来。这种具有特殊

3、放飞功能的风筝由两个风筝配成一套,一静一动,静的是要能“钻高”,加上“吊环”,把另一风筝的主线穿入被固定的吊环内,使这“吊环”升到敌人弓箭射不到的高度。然后,把另一只灵活善动的风筝也放起来,加以操纵,使它上、下、左、右、斜飞、横飞、下扎、上翻。用于军事的风筝要求放飞者技巧极其熟练,还要善于辨识风力的变化,放飞风筝的两个人各自放飞自己的风筝,但又要相互配合默契,才能使风筝成为军中送信取物的工具。在南宋时,人们喜欢在杭州西湖堤上放飞此类风筝互相缠绕搅斗,以决胜负为趣。南宋为避开金人的侵吞,偏安建康,把北宋的风筝工艺带到江南。那里的气候湿润,少烈风多和风。因此,江南的风筝多为仿生型风筝。形神兼备,动

4、态逼真,多以鹞子的轻巧灵活的动态作为模仿“标的”。南方至今仍把风筝叫“纸鹞”或“鹞子”,例如蜈蚣风筝叫“蜈蚣鹞子”,双斗燕儿风筝叫“双燕鹞子”。南通地区,风力强大,那里的工艺高手以“板子”扎法为主,能抗大风。人们把各种不同大小的哨子拴到“板鹞”的迎风面料上,使它受风就发出音响。多少组高低音不同的哨子,使得放到天上的风筝发出不同的音响效果。(取材于孔祥泽风筝漫谈)【注】徵:证明。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风筝”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风筝最早出现的时间,大约在我国春秋时期,可谓历史悠久。 B墨子发明风筝是为了缓解当时人们空中交通运输不通畅问题。 C古人在军事活动中,会利用风筝来进行友

5、军之间的情报传递。 D“运动类型”风筝不仅用于军事活动,也用于人们的娱乐活动。2.风筝历来有“南鹞北鸢”之说,下列不属于“南鹞”特征的一项是(3分)A“南鹞”制作工艺是由“北鸢”工艺衍生的。B“南鹞”多为仿生型风筝,讲究形神兼备。 C“南鹞”制作者喜爱用鹞子作为模仿“标的”。D配有哨子的“南鹞”,放飞时具有音响效果。 材料二放风筝是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活动。费孝通在论人类与文化自觉中指出:“文化的意义就在其对人们生活所起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风筝作为一种文化创造,其发生的直接成因就是人们的需要。放断线的风筝叫做 “放晦气”“断鹞放灾”,这是我国北方非常重要的民俗之一。 据 东周岁时记 载

6、,儿童们于岁初,把“家中某生身厄消灾, 送厄迎福” 等字样写在风筝尾部, 然后把它放掉, 希望就此送出厄运, 迎来幸福。按中原地区的古代风俗,放风筝的“放”,不是把风筝放飞起来,而是“放走”之意。 某人有灾,将姓名写于纸鸢之上,放至空中,剪断系绳,使其飞走,灾即消除,即所谓“放病根”“放晦气”。而在吴中扬州地区民间时令风俗中即有“三月之时,放断鹞”之说,颇具特色的传统蜈蚣风筝,它前面也曾做成一个鬼头。新春伊始,春风浩荡,把风筝放走,意味着放走旧年的灾祸、疾病、晦气,表达了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望。人们从图谶风筝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和心灵的安慰。民俗家钟敬文指出:“从民俗史的角度考察,放风筝最早的原始意义

7、,具有巫术性质,其最初的含义是为了转移病痛、邪恶,将一切不祥的灾祸放飞于天空。”把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是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一种祈吉盼福的文化心理。 风筝的吉祥图案是通过借喻、比拟、双关、寓意、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象形寓意,物以情观,呈现出“天人合一”、物我主客同归的意境美。人们给风筝以深刻的寓意,用风筝来描绘人间的悲欢离合,以风筝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如五福临门、连年有鱼、龙凤呈祥、双喜临门等等,寄托和表达了中国人祈求吉祥、幸福、长寿、喜庆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取材于李弘历的相关文章)3.根据材料二,下

8、列对风筝的民俗文化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们放风筝是为了消灾、送厄、迎福。放风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民俗。B把写有病人名字的风筝放至空中,剪断系线,使其飞远,寓意送走疾病。C在风筝上绘制吉祥图案,表达祈吉盼福的民族文化心理,具有文化特色。D风筝上的图案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讲究象形寓意,物以情观。材料三就风筝描写来看,明清小说、戏曲中的例子不少。如明代小说醒世恒言中“吕洞宾飞剑斩黄龙”、古今小说中“陈从善梅岭失浑家”、明代传奇金印记、春灯谜中都写到了风筝或断线的风筝等,但是,它们所蕴含的意象显得比较单薄,基本上是借风筝比喻人物的一去不返,或借指对已逝人、事、物的深情怀念。清代李

9、渔的风筝误,以“风筝”命名,又以“风筝”贯穿全剧始终,风筝作为情节的重要线索和具象。现代以风筝描写作为意象叙事的作品亦复不少,如鲁迅的小说风筝,因为具有比较丰富的“风筝”意象,早在1929年就被收入新中华教科书国语与国文,近几十年来一直收入中学语文教材。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也是小说的一个线索,具有文化隐喻性的意象,追寻“风筝”,就是追求美好的生活。作为具象的风筝要飞上天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在有风的天气下,风筝才能放飞;二是风筝都需要有提线的牵引,断线的风筝在短暂的飘远之后必定会掉落下来。正是由于风筝具有这些“象”,高明的艺术家才有可能将“意”嵌入其中,使得风筝装

10、载着艺术家所要传达而又颇为含蓄、朦胧却又不易言明的思想意义。这就需要欣赏者具有一定的认识象外之象、意外之意乃至味外之味的鉴赏能力,不辜负艺术家的苦心孤诣,挖掘出作品的审美价值。(取材于王人恩的相关文章)4. 根据材料三,下列诗句中对风筝的描写,不具有“文化隐喻意象”的一项是(3分)A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唐 高骈风筝)B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 高鼎村居)C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清 曹雪芹风筝)D横空欲纵又遭擒,挂角高瓴月影沉。安得妲娥宫里去,碧海晴天话素心。(

11、现代 郭沫若咏风筝)5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风筝有哪些用途。(6分)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或有罪而可赏也,或有功而可罪也。西门豹治邺,廪无积粟,府无储钱,库无甲兵,官无计会【1】,人数言其过于文侯【2】。文侯身行其县,果若人言。文侯曰:“翟璜任子治邺而大乱。子能道,则可;不能,将加诛于子。”西门豹曰:“臣闻王主富民,霸主富武,亡国富库。今君欲为霸王者也,臣故稸【3】积于民。君以为不然,臣请升城鼓之,一鼓,甲兵粟米,可立具也。”于是乃升城而鼓之。一鼓,民被甲括矢,操兵弩而出;再鼓,负【4】辇粟而至。文侯曰:“罢之。”西门豹曰:“与

12、民约信,非一日之积也。一举而欺之,后不可复用也。燕常侵魏八城,臣请北击之,以复侵地。”遂举兵击燕,复地而后反。此有罪而可赏者也。解扁为东封,上计而入三倍,有司请赏之。文侯曰:“吾土地非益广也,人民非益众也,入何以三倍?”对曰:“以冬伐木而积之,于春浮之河而鬻之。”文侯曰:“民春以力耕,暑以强耘,秋以收敛,冬间【5】无事,以伐林而积之,负轭而浮之河,是用民不得休息也。民以弊矣,虽有三倍之入,将焉用之?”此有功可罪者。贤主不苟得,忠臣不苟利。何以明之?中行穆伯攻鼓【6】,弗能下。馈闻伦曰:“鼓之啬夫【7】,闻伦知之,请无罢武大夫,而鼓可得也。”穆伯弗应。左右曰:“不折一戟,不伤一卒,而鼓可得也,君

13、奚为弗使?”穆伯曰:“闻伦为人,佞而不仁,若使闻伦下之,吾可以勿赏乎?若赏之,是赏佞人。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武,舍仁而为佞。虽得鼓,将何所用之?”攻城者,欲以广地也。得地而不取者,见其本而知其末也。(取材于淮南子人间训)注:【1】计会:账簿。下文中“上计而入三倍”中的“计”,也指计会。【2】文侯:魏文侯。文本中“西门豹”“解扁”均为魏文侯臣。【3】稸:古同“蓄”,积蓄。【4】负:驾。【5】间:暇。【6】中行穆伯:即荀吴,晋大夫。鼓:此处为国名,姬姓,时属鲜虞。【7】啬夫:古代官名。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侯身行其县 身:亲自 B.翟璜任子治邺 子:儿子 C.虽有三

14、倍之入 虽:即使D.贤主不苟得 苟:随便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臣请北击之文侯曰:“罢之。”B欲以广地也民以弊矣C负轭而浮之河于是乃升城而鼓之D臣故稸积于民将加诛于子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或有罪而可赏也 有的人有罪过却得到嘉奖B民被甲括矢百姓身披铠甲,捆束箭矢C吾可以勿赏乎?到时我能不奖赏他吗?D见其本而知其末也看清了事物的主要方面而推知它的次要方面9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与民约信,非一日之积也是使晋国之武,舍仁而为佞 10本文分别讲述了西门豹、魏文侯、穆伯三人处理政务的故事,你从中获得哪些启示?(5分)(二)根据要求,完成

15、第11题。(共6分)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 解释“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含义。(2分)论语季氏中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请根据上面的文字,说说孔子这样说的理由。(4分)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14题。(共12分)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1】(唐)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2】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注:【1】颜:指颜某。障楼: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