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第七章第18讲城市化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2733715 上传时间:2020-05-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第七章第18讲城市化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5届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第七章第18讲城市化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5届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第七章第18讲城市化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5届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第七章第18讲城市化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5届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第七章第18讲城市化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届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第七章第18讲城市化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第七章第18讲城市化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优化方案】2015届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七章 第18讲 城市化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双基达标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4济南三校联考)读杭州城区空间范围发展变化示意图及杭州市城市化进程图,回答12题。1对杭州市城市形态变化影响较大的因素有()河流地形交通气候A B C D2下列关于杭州市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乡镇企业的发展B农业人口的数量和比重都在减小C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D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杭州西部为山区,城区主要向地势平坦的东部扩展;根据城市形态可以看出城市沿交通干线延伸。第2题,杭州市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于

2、全国平均水平。答案:1.D2.C(2014山东淄博模拟)下图为城市发展阶段及人口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如图所示,城市的发展阶段一般为() A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B再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化C城市化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再城市化D郊区城市化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4中心城市人口处在最低值的阶段是()A城市化 B郊区城市化C逆城市化 D再城市化解析:第3题,图中显示,第一阶段郊外人口减少、中心城市人口增加,则为城市化阶段;第二阶段中心城市人口增加趋缓,同时郊外地区人口增加较多,则是郊区城市化阶段;第三阶段中心城市人口持续减少、都市圈整体人口减少,则为逆城市化阶段;最后,中心城市

3、人口又逐渐增加,为再城市化阶段。第4题,图中中心城市曲线与时间坐标有两个交点,其中右侧一个交点是人口处在最低值的阶段,此时中心城市人口持续减少、整个都市圈人口还在减少,说明处于逆城市化阶段。答案:3.A4.C(2014陕西一模)下表表示北京市城市与郊外的水循环相关数据,下图表示北京城不同历史时期雨洪径流变化状态图,读图表回答56题。北京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相关水文气候数据XY降水量(mm)675.0644.5径流总量(mm)405267地表径流(mm)33796地下径流(mm)68171蒸发量(mm)270377.55图中最能反映当前北京城市雨洪径流变化状态的数码及表中XY的含义分别是()A

4、;X表示城市中心区,Y表示郊外平原区B;Y表示城市中心区,X表示郊外平原区C;Y表示城市中心区,X表示郊外平原区D;X表示城市中心区,Y表示郊外平原区6从水循环角度看,北京城市建设给市中心带来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正确的是()A径流总量减少从郊区调入地表水到市中心B地下水位的上升适当扩大市区的绿地面积C蒸发量和下渗量减少推广使用渗水砖、扩大绿地面积D降水量减少减少建筑物的密度,控制城市发展规模解析:第5题,受热岛效应与雨岛效应影响,城市中心区的降水量比郊区大,故X表示城市中心区,Y表示郊外平原区。由于城市绿地少、建筑用地多而地表径流汇集快,图中的径流汇集最快,故最能反映当前北京城市雨洪径流变化状态

5、的是曲线。第6题,城市建设使硬化地面扩大,不利于地表水下渗,地下水不易得到补给,水位不会上升,地表径流总量也不会减少;城市雨岛效应会增大市中心的降水;但硬化地面没有涵蓄水分的功能,故蒸发量和下渗量会减少,推广使用渗水砖、扩大绿地面积既利于地表水下渗,也利于增大地表蒸发。答案:5.A6.C(2014德州市上学期校际联考)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读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演变路径及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图,完成78题。7关于我国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说法,正确的是 ()A19652005年间,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 B19752005年间,城市化进程慢于世界

6、平均水平 C19851995年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 D19952005年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 8我国城市化属于图中的() A型 B型C型 D型解析:第7题,纵坐标代表城市化进程速度,横坐标代表经济发展速度。19752005年间,我国城市化水平标准值增大,说明我国城市化进程快于世界平均水平;曲线斜率显示,19851995年间城市化进程慢于经济发展,19952005年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第8题,目前我国的人均GDP比较少,城市化水平也较低,所以处于型。答案:7.D8.C(2014济宁市一模)下图为我国某大城市离心力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9图中甲、乙、丙所示内容排列正确的是(

7、)A甲地价上涨;乙交通拥挤;丙各类产业迁出B甲交通拥挤;乙地价上涨;丙各类产业迁出C甲各类产业迁出;乙交通拥挤;丙地价上涨D甲地价上涨;乙各类产业迁出;丙交通拥挤10图示现象可能导致()A市中心人口大幅增加B城市化水平不断下降C城市用地向外扩展,出现卫星城D中心商务区逐渐向郊区迁移解析:第9题,城市土地供应紧张势必导致地价上涨;城市生活成本提高、质量下降,将使一部分人口和企业迁离城市。第10题,卫星城可以分散一部分大城市职能,对大城市起到减轻人地矛盾、改善环境的作用。城市化水平并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中心商务区也不会向郊区迁移。答案:9.B10.C11北京和深圳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对比比较明显的

8、两个城市,下表是有关两城市城市化的统计数据(城市化率等于暂住人口和户籍非农人口之和与总人口的比值)。材料所示时段,北京和深圳城市化主要表现有()年份1980198619921999总人口(万人)北京904.31 032.41 124.81 250深圳33.2993.56260.9405.13户籍非农人口(万人)北京510.4586.8656.3747.2深圳6.7626.4557.3995.05暂住人口(万人)北京18.661.279.9150.2深圳1.242.11180.68285.28A.城市人口增长都以户籍人口为主B城市化水平都得以快速持续增长C深圳城市化速度远快于北京D深圳城市人口超

9、过北京解析:选C。材料所示时段,北京城市人口中以户籍人口为主;北京的城市化水平增长可分为两个阶段:1980年1986年代表的20世纪80年代城市化水平基本维持原状,1992年1999年代表的20世纪90年代城市化速度有所上升。深圳城市暂住人口增长极快。从1980年的3.6%快速增长至1999年的70.4%,成为深圳人口的主要构成;城市化水平快速增长,年增长率高达7.5%。二、综合题(共56分)12(28分)(2014北京市东城区期末)长株潭城市群是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说出长株潭城市群体系特点及其分布特征。(16分)(2)说明长株潭

10、城市群城市化进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12分)解析:第(1)题,描述城市群体系,要先从总的方面看有几级城市,继而再具体观察各级城市的多少。分布位置要观察总体分布的地形区,集中分布的依托(如沿河、沿路等)。第(2)题,可利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路进行说明。答案:(1)特点:城市等级由三级构成;一级只有3个城市,二级有9个,三级数量最多(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或城市等级越低,数量越多)。分布特征:所有城市均分布在交通线附近;多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2)改变地表状况,影响大气热力环流,形成城市热岛、雨岛;水质变化,影响水循环环节;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覆盖率减少、其他生物栖息地减少);

11、土地质量下降。13(28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图1图2(1)读图1,说出19782006年苏州地区GDP与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12分)(2)据图2说出苏州地区城市化的主要特征。(8分)(3)简述苏州市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8分)解析:(1)从GDP中三大产业的动态变化中可以直接读出。(2)对比“城镇用地”演变图和“就业结构”演变图,可从两个方面概括。(3)主要从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思考。答案:(1)20世纪90年代初(1991年或1992年)以后苏州地区GDP迅速增长;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显著上升;1978年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2006年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2)非

12、农劳动力比重显著上升;城市地域面积不断扩大。(3)位于长江下游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适中,降水丰沛,雨热同期;河湖密布,水源充足。能力提升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1(2013高考广东卷)城市首位度是指区域内人口最多的城市与第二多的城市的人口数量的比值,用以表征区域发展要素在于首位城市的集聚程度。下表是我国四大城市群两个年份城市首位度数值,与2008年相比,2011年下列首位城市集聚效应弱化最明显的是()城市群城市首位度2008年2011年京津冀城市群1.621.52长三角城市群2.352.20珠三角城市群1.931.23辽中南城市群1.3

13、21.21A.北京 B上海C广州 D沈阳解析:选C。首先明确城市首位度与首位城市集聚效应的关系,城市首位度越小,首位城市的集聚效应越小;城市首位度越大,集聚效应越明显。然后计算和比较出四个城市群2011年与2008年城市首位度的变化幅度,珠三角城市群的城市首位度减小幅度最大(0.70),因而首位城市广州的集聚效应弱化最明显。(2013高考安徽卷)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24题。2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3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B城镇

14、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4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解析:正确读图,并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是解答本题组的关键。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05年以来,安徽省的城镇人口比重迅速上升,说明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应该处于城市化进程的中期阶段。第3题,读图可知,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说明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有所提高,但并没有迅速提高,也没有超过第三产业。第4题,安徽省属于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可大力发展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答案:2.B3.D4.A(2013高考四川卷)下表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