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272505 上传时间:2017-10-2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3.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关于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关于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关于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建议(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建议摘 要 近年来,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形成一股热潮。但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还处于初级水平,创业教育的目标指向过于简单化和功利性,与市场及外部环境的接轨和融合度还有很大差距。要改善这种状况,最重要是的要建立政产学研合作的创业教育体系和创新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模式。关键词 创业教育 思考 建议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兴起和基本现状。一般认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兴起是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高校持续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速相伴而生。1999 年 1 月,国务院颁布 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在国家纲领性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

2、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2002 年,教育部将清华大学等 9 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高校,从而拉开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序幕。2005 年,共青团中央与全国青联、国际劳工组织在中国引进和实施 KAB、SIYB 创业教育项目。2007 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以创业带动就业” 。之后, 就业促进法 、关于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 、 关于做好核发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有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相继出台。2011 年 3 月,中国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经验交流会召开,强调“加强创新创业,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要把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各级各类教育,创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

3、力。”从人才培养的整个体系来看待创业教育;此外,针对创业实践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建立协作机制、加大扶持力度以及完善资金支持、税费减免、户籍迁移等优惠政策等创业实践层面问题也作出了明确要求。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广泛起开展创业教育,归纳起来大致呈现出这样几种方式和特点:第一,是以第二课堂为主要载体的创业模拟,如商业计划、创业计划、职业规划等竞赛活动。有些校内竞赛会延伸至校外乃至国外。课外活动是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中对学生影响最为广泛的方式,最有代表性的是团中央及各地方团委组织举办的“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另外,近几年,各地方政府非常重视通过创业计划竞赛来宣传本地创业政策、人才政策,凝聚人气,并吸

4、引具有创业意愿、创业项目、创业潜质的青年教师和学生落户开展自主创业,这方面尤以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为甚。第二,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的创业课程建设及教学,往往与职业发展、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及教学相融合。这方面各高校发展情况不太均衡,大体上有三种方式:其一是讲座、报告、论坛等,灵活多样,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但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少数外请讲座甚至成为企业宣传活动;其二是创业类基础课程教学,有一定的整体性和框架结构,一般由学工系统教师或具有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背景的教师授课,偏重创业理论与知识讲授,由于授课教师缺乏创业经历,容易与实践相脱节;其三是专业+创业的学历学位教育,这种方式应该是高校创业教育的

5、发展趋势,目前仅有极少数高校组织开展,而且尚处于起步阶段,课程门类较少,师资匮乏,特别是与企业、市场衔接不够。为加强资源整合和共享,部分高校设立创新创业学院,统筹开展创业教育,并有利于加强创业教育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第三,是在校内外设立诸如大学生创业园、学士后流动站、研究生工作站等多种形式的学生创业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创业。有企业将创业孵化基地、实训基地建在高校校园里,由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自主开展或承担企业项目研发,这种方式尤以 IT 类企业居多。第四,是由政府、企业或学校设立创业扶持基金,针对创业学生予以政策优惠、资金支持。有些地方政府还专门派遣工商税务部门负责人、创业

6、导师走进校园,讲解公司注册、财税、新企业管理等创业实务。第五,大学生创业意愿与创业行动之间落差大。在政府、高校、企业的共同推动下,大学生创业热情被较为普遍地引导和激发。据麦可思公司 2009 年 8 月份的调查,截止当年 8 月,没有找到工作的 2009 届毕业生中,有 25%的学生准备自主创业。当然,这只是主观意愿,实际上近几年大学生毕业生中真正在毕业当年开展自主创业的比例大体上在 1%左右。据中华英才网 2009 年 8 月份的调查,这一数据则是 1.4%。然而,不少毕业生是在参加工作几年积累了一定社会阅历、行业知识和人脉资源之后走上创业之路的。更多的同学是具有创业的意愿,多项调查表明 2

7、040%的大学生表示毕业后可能选择自主创业,真正到了毕业之时,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并未能付诸实践。相较美国等发达国家大学生 20%左右的创业比例,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是很低的,这涉及到创业政策及环境、社会保障、传统文化习惯、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二、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两个问题。1.目标指向过于简单化和功利性。由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从一开始就是在面临高校大幅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压力下产生的,所以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以创业带动就业”和“创业教育就是办企业的教育”等烙印。这样带来的问题有:一是过于从就业的角度来看待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当作就业指导的一部分来对待,甚至是将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混为一谈,

8、两者牵扯不清。二是将创业教育简单理解为教学生如何创办一个新企业以及组织企业管理、市场拓展等,创业教育就是在学校原有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增设一些实务性课程,与专业培养相脱节,为了创业教育而创业教育,无法真正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体系,无法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路径上来体现创业教育的理念,也无法得到专业教学和科研教师的理解与支持。因而在师资上往往以学工干部为主,既缺乏专业支持,又缺乏创业经历。三是在创业扶持方面难以培育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理性的创业文化氛围。创业是一项成功率低、风险高的艰苦事业,“一哄而上”往往带来的是“一哄而散”,无法形成持续的、循环的和系统的创业教育及其扶持机制。2.与

9、市场及外部环境的接轨、融合程度严重不够。创业教育以及实践层面的创业扶持是一项开放型的系统工程,而不是“闭门造车”。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迅猛,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步伐加快,这就要求创业教育要保持与外部环境的紧密接轨和融合。特别是在我国自主创业的政府主导色彩更浓,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要积极寻求政府和企业的支持。相反,很多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及创业扶持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创业实践的扶持;只注重在校内开辟一块“自留地”,而忽视更加广阔的市场运作舞台及发展空间;只注重培训校内师资以适应就业创业教育的需求,而忽视统筹和打通校外内创业教育资源;只注重由学校来设立创业教育及扶持基金,采取计

10、划经济色彩浓厚的传统方式来扶持学生创业,而忽视校企业合作、市场运作机制的引入。知名 IT 人士、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在 2011 年上海全球创业周峰会上分析提出的大学生创业五大误区:一毕业就创业、创意等于创业、创业等于上市、对市场不够重视、创业等于赢得风投,基本上都跟与市场脱节有关,不重视对市场与行业的了解和积累,不注重市场化运作机制,不懂得开拓和运用市场资源等。三、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的两点建议。1.建立政产学研合作的创业教育体系。“政产学”的概念最早源自日本产经联在 1981 年实施的下一代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制度,意指政府、企业、大学相互合作和协调、凝聚和发挥各自优势的一种关联。

11、关于三方合作产生的边界跨越、凝聚集束效应,国际上有一种流行的理论体系是“三重螺旋模型理论”,是由 Etzkowita&Ley-desdorff 于 1995 年提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政府、企业和大学的交互是创新系统的内核,三方的合作是推动知识传播与应用的源生动力,并且三个角色呈螺旋式发挥作用,区别于某一角色占主导地位的局面。这里的“研”实际上也属于“学”的范畴,主要专指大学的科研机构及其在地方建立的应用开发及成果转化机构。建立政产学研合作的创业教育体系,具体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展开:其一,政府在政策上予以扶持,策略上予以引导,制度上解决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脱节的问题,在工商、财税等具体创业

12、实务上予以指导。同时可以设立政府创业扶持基金或种子基金(有别于企业风险投资基金),如韩国政府中小企业厅设立一项创业基金,2008年为 2.5 亿韩元,2009 年增加到 6 亿韩元,扶持 120 个学生创业团队,平均每个团队获得 800 万韩元支持。在我国上海市政府也设立了 5 亿元的大学生创业基金。不过,在基金的使用、管理、监督上,我们明显缺乏经验。其二,将高校创业教育与创业扶持纳入地方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的框架之中,地方平台上不仅引导学生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开发研究,而且可以建立专门的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其三,企业深度介入学校人才培养与创业教育,传统的实习基地主要侧重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13、除此之外,还要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案制订、专业评估、师资建设、实践训练等方面进行深度介入。校企横向开发课题可采取参股、见习、外包等方式,让具有创业潜质的同学来参与和创业。其四,对于自主创业学生及团队,通过校企合作,除了传统的资金扶持“扶上马”之外,还要“送一程”,在企业管理、技能培训、市场拓展等方面予以扶持。2.变功利性创业教育为战略性创业教育理念。尽管到目前为止,创业教育的定义尚未有明确的内涵及界定。但是,将创业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创办企业的教育是肯定不适合的。世界上最早提出创业教育概念的是柯林博尔,他在 1989 年向世界经合组织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提交报告中指出,未来人才都应掌握三本教育护

14、照,而创业教育就是第三本教育护照。1989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 21 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用人机构或个人正越来越重视受人才的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2011 年,在上海举办的全球创业周上,美国考夫曼基金会主席卡尔J施拉姆首次提出了“创业力”(简单讲就是创新创造和开创事业的能力)的概念。因此,创业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品质,是以能力而非学历为导向的教育。纵观美国的创业教育发展历程,我们很容易发现,其创业教育经历了从课程教学到专业教学,再到学位教学的过程,从片面的功利性职业培训到非功利性的系统性、战略性教学。我国传统上的教育观念将高校教育视作为精英性学术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速后又引入了就业教育,成为学术教育+就业教育。而创业教育的理念则主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辨别机遇和风险的能力和创业性人格与心理品质,当然也包括在未来职业发展中勇于开创的能力、创办新企业和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由此可见,创业教育并不仅仅是在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中增加某些技术层面的培训,而是涉及到人才培养理念、模式的全面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