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1202112

上传人:沙*** 文档编号:132720677 上传时间:2020-05-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1202112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120211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1202112(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1202112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6.考试时间:150分钟;历史政治地理同堂分卷考试,每科100分,共300分第I卷 选择题(60分)一

2、、单选题(每小题4分,共15个小题,共60分)1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奕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中说: “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中记载:“夫氏,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对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A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神学D说明了中国古代统治者开始关注民生2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

3、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C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D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3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抓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忧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这一变化A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B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C增强了唐政府的边防实力D适应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4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

4、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A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B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C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D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5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适(元)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而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这一材料实质上揭示了A元杂剧兴盛的直接原因B文化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C戏曲产生的社会根源D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6康熙帝曾说:“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稳固”、“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

5、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他的这一认识主要基于A蒙古贵族已正式臣服,北方威胁解除B统治者以德治民,国家根基方能稳固C木兰围场加强了边防,长城作用降低D长城仅具有中华民族团结的象征意义7“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之所以如此艰难曲折,不仅因为它是外来、强迫、后发的,更是因为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大清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这个挑战竟毫无认识,因此不知所措。”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是东西方文明的首次碰撞B外来文明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C晚清王朝没有把握住近代化的机遇D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始820世纪初有报道称:各国洋兵“

6、俱以捕拿义和团,搜查军械为名,三五成群,身挎洋枪,手持利刃,在各街巷挨户踹门而入。凡银钱钟表细软值钱之物,劫掳一空,谓之扰城。稍有拦阻,即被戕害”。这段文字直接控诉了 A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侵略军的罪行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罪行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八国联军的罪行D鸦片战争中英国在广州的罪行9“蹈厉”一词,原指周初武乐的舞蹈动作,后比喻奋发有为、意气昂扬。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说“民族精神,随抗战的发展而蹈厉。民族意识,受抗战的洗炼而纯一。”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郭沫若1937年诗中的“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一句来纪念抗日战争。材料体现出A抗战的胜利促进了国家团结

7、且引领了政局的走向 B国共两党合作是抗战最终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C抗战时期各党派的矛盾因服从抗战大局日渐消除D抗战所激发的民族精神超越了党派与时代的限制10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行动“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此军亊行动A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B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C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11明朝四方斋丛说称“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乾隆元和县志“(安徽)歙人阮弼在芜湖创立染局,招来染人,分工操作,费用省而获利多,其产品行销于全国各地。”两段史料包含的相同信息是A地域

8、性商人群体较为活跃B新的生产关系迅速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商品经济获得较快发展12明代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给事中4至10人不等。六科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当时规定,以皇帝名义发出的制敕,给事中要对之进行复核,看其中有无不妥之处。如有发现,可以封还并奏报。据此判断,明代六科给事中类似于A秦汉时期的九卿B隔唐的门下省C宋初的中书门下D清朝的军机处13近代学者杜亚泉指出,甲午以后国论一变,啧喷言政法者日众。且吾更有说焉,设使吾国之士,皆热心于政治之为,在下则疾声狂呼,赤手无所展布,终老而成一不生产之人物;在朝则冲突竞争,至不可终日,果如是,亦毋宁降格以求,

9、潜心实际,熟习技能,各服高等之职业,犹为不败之基础也。他认为A政治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B发展经济重于革新政治C政治改良与救亡图存相结合D普及职业教育是救国之本14恩格斯在论及某场战争时说:“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C为中国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D极大地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合法性15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这

10、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A新三民主义是此时期的旗帜B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革命C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D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二、材料分析题(40分)16阅读下列材料:(20分)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宋史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王安

11、石临川先生文集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苏辙栾城三集请回答:(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2)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总体评价是什么?请依据材料三说明理由。17维新变法十分注重报刊舆论的宣传。阅读材料:(20分)材料一戊戌变法时期,在维新派的带动下,国人自办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地涌现,形成了国人办近代报刊的第一个

12、高潮。在1895-1898年期间,特别是1897和1898两年,国人新办报刊达94种居主导地位的是时政性综合报刊和讲求新学的报刊。方汉奇、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材料二诚以此两自由苟失坠,则行政之权限万不能立,国民之权利万不能完也。而报馆者即据出版言论两自由,以实行监督政府之天职者也。故一国之业报馆者,苟认定此天职而实践之,则良政治必于是出焉。诚哉,报馆者摧陷专制之戈矛,防卫国民之甲胄也。故今日吾国政治之或进化、或坠落,其功罪不可不专属诸报馆。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诺君材料三一曰:创学堂,然而学堂书院之容积尤有限量;二曰:学会。然而学会设于会城,会城以外无由致其观听,而况于外县,而现于外府?三曰:报纸

13、。报纸出,则不得观者观,不得听者听又将以风气浸灌于他省、而予之耳,而授以目,而通其心与力,而一切新政、新学,皆可以弥纶贯午于其间而无憾矣。谭嗣同湘报后续(下)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戊戌变法时期“国人办近代报刊第一个高潮”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国内南北“据主导地位的时政性综合报刊”的名称。(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认为报纸推动国家政治进化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中体现此理由的举措。(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新政、新学”与报纸之间的关系。2020年春四川省叙州区第一中学高一第一学月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5:AABDB6-10:BCCDB11-15:DBBC

14、A16(1)冗官。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农时);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2)持否定(批评)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或官吏腐败)。17(1)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派宣传变法的需要。名称:时务报;国闻报。(2)理由:以出版、言论自由监督政府行为防止专制;捍卫国民话语权(言论自由权)。举措:广开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准许创立报馆、学会。(3)关系:一方面戊成变法推动了报刊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报刊扩大学堂学会的影响,有助于启迪民智,扩大变法的社会基础和與论基础。10 /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