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小学入门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32712958 上传时间:2020-05-19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2.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讲:小学入门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第三讲:小学入门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第三讲:小学入门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第三讲:小学入门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第三讲:小学入门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讲:小学入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讲:小学入门(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三讲小学常识 文字 音韵 训诂 课程提要 总论 小学 的历史发展之一 文字学之二 音韵学之三 训诂学 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 如果中国人屈从西方国家的再三要求 引进一种字母文字 中国人就会失掉他们对持续了四千年的丰富的文化典籍的继承权 帕默尔 语言学概论 中国人抛弃汉字之日 就是他们放弃自己的文化基础之时 高本汉 小学 释义 大戴礼记 保傅 篇 及太子少长 知妃 好 色 则入于小学 北周卢辨注 古者太子八岁入小学 十五岁入太学也 小学 为古代教育幼童的机构 四库全书总目 经部 小学 类小序 古小学所教 不过 六书 之类 故 汉志 以 弟子职 附 孝经 而 史籀 等十家四十五篇列为 小学 隋志

2、增以金石刻文 唐志 增以书法 书品 已非初旨 自朱子作 小学 以配 大学 赵希弁 读书附志 遂以 弟子职 之类并入 小学 又以 蒙求 之类相参并列 而 小学 益多歧矣 考订源流 惟 汉志 根据经义 要为近古 今以论幼仪者别入 儒家 以论笔法者别入 杂艺 以 蒙求 之属隶故事 以便记诵者 别入 类书 惟以 尔雅 以下 编为训诂 说文 以下 编为字书 广韵 以下 编为韵书 庶体例谨严 不失古义 其有兼举两家者 则各以所重为主 如李焘 说文五音韵谱 实字书 袁子让 字学元元 实论等韵之类 悉条其得失 具于本篇 历史发展中 小学 的内容 1 字书 史籀 十五篇 八体六技 仓颉 一篇 凡将 一篇 急就

3、一篇 元尚 一篇 训纂 一篇 别字 十三篇 仓颉传 一篇 扬雄 仓颉训纂 一篇 杜林 仓颉训纂 一篇 杜林 仓颉故 一篇 汉书 艺文志 2 训诂书 尔雅 汉书 艺文志 入 孝经 类 3 韵书 自 隋书 经籍志 始 声类 声韵 韵集 4 金石刻文 隋志 秦皇东巡会稽刻石文 一字石经 周易 尚书 鲁诗 仪礼 春秋 公羊传 论语 典论 三字石经 尚书 春秋 5 书法书品 旧 新 唐志 庾肩吾 书品 一卷 颜之推 笔墨法 一卷等6 幼仪 弟子职 汉书 艺文志 入 孝经 类 朱子小学 7 蒙求 类 蒙求 唐李瀚撰 取经传故事 编为四言韵语 取 易 蒙 童蒙求我 之义 以教学童 后代仿作者多有 上图为罗振

4、玉拓毛公鼎文铭文 朱子 小学 后生初学 且看 小学 书 那个是做人的样子 朱熹 小学 全书六卷 分内外两篇 内篇有四个纲目 前三个是立教 明伦 敬身 第四个是鉴古 外篇分两部分 一是嘉言 二是善行 鉴古 嘉言和善行 均各有立教 明伦 敬身三纲目 鉴古 按三个纲目记载夏商时三代时圣人贤者已行之迹 嘉言和善行则是按三个纲目记载汉以后贤者的嘉言善行 这三部分都是相对应地实证内篇的论述的 三个纲目中 最主要的是明伦 立教的目的是为了明伦 敬身也是为了明伦 明伦便是明人之伦 便是明父子之亲 君臣之义 夫妇之别 长幼之序 朋友之信 人之伦理不明则尊卑上下轻重厚薄之序混乱而不可理 所以教者必须以明伦为教 学

5、者必须以明伦为学 在中国历史上 前古有孔子 近古有朱子 此两人 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 留下莫大影响 旷观全史 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 钱穆 朱子新学案 四库全书总目 之 小学 1 字书 文字学 字形2 音韵 音韵学 字音3 训诂 训诂学 字义 韩愈 凡作文章 宜略识字 戴震 自昔儒者 其结发从事 必先小学 经之至者道也 所以明道者词也 所以成词者 未有能外于小学文字者也 训诂明则古经明 古经明则我心自然之义理 乃因之以明 段玉裁 音生于义 义著于形 圣人之造字 有义以有音 有音以有形 学者之识字 必审形以知音 审音以知义 钱大昕 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 有训诂以求义理 陈澧 声

6、不能传于异地 留于异时 于是乎书之为文字 文字者 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从表意到表音 或者兼表意和表音的重大根本性变化 传统小学与西方语言学比较 西方语言学分为语音学 词汇学 语法学 1 文字学在西方这个三分法中没有地位 因为他们只用为数不多的字母来记录自己的语言 用不着像中国语言学那样建立一个专门的部门 2 音韵学大体上相当于语音学 训诂学有一部分内容和词汇学相当 但是侧重点不同 3 西方的语法学 我国传统的语言学里没有和它相应的部门 这并不是说我国古代不研究语法 词在句子中的次序和虚词是汉语表示语法关系的两个重要方面 我国古代研究语法正是抓住这个特点 在虚词和句读方面下了不少

7、功夫 它不像西方的语法学对语言的规则作全面的描写 而是着重干难解的虚词和特殊的句法结构的分析 就这个意义看 它属于训诂学的范围 但训诂学主要研究的还是语言的历史 文字学 汉字文字的发展1 商周系统 六国文字2 秦 汉文字3 隶书4 草书5 行书6 正书 真书 楷书 字书初祖 说文解字 许慎解释 说文解字 书名 仓颉之初作书也 盖依类象形 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 即谓之字 文者 物象之本 字者 言孳乳而寖多也 后汉书 说许慎 性纯笃 博学经籍 马融常推敬之 时人为之语 五经无双许叔重 字书初祖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证字源的字书 简称 说文 作者是东汉时期的许慎 该

8、书原十四篇 叙目一篇 正文以小篆为主 收入9 353字 还有古文 籀文等异体重文1 163字 解说133 441字 现在通用版本由北宋徐铉 鼎臣 校定 徐氏本的篇目很多 每篇又分成了上下两卷 总共三十卷 收入9 431字 重文1 279字 解说122 699字 徐铉之弟徐锴 楚金 则撰有 说文解字系传 解明 说文解字 一书 说文解字 体例 说文解字 首创部首编排法 共分为540部 总结了先前的 六书 理论 创造了系统解释文字之法 先解释字义 再剖析形体构造 最后注明读音 清代学者的 说文 学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的训诂学价值一 说文 体例发凡 凡部之先后 以形之相近为次 凡

9、每部中字之先后 以义之相引为次 说文 言 一曰 者有二例 一是兼采别说 一是同物二名 二 阐释音 形 义之间的关系 因形以得其音 因音以得其义 衣部 襛 衣厚貌 段注 凡農声之字皆训厚 醲 酒厚也 濃 露多也 三 阐释词义的引申 假借与发展变化 四 辨析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异 见部 视 瞻也 段注 目部曰 瞻 临视也 视不必皆临 则瞻与视小别也 段玉裁著作 要知 说文 之书非许叔重自揆 乃记集三代以来遗文 故其诠解亦俱自古相传旧义 清 臧琳 六书说原始 六书说指古代文字造字基本理论 最早见于 周礼 地官 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六艺 五曰六书 六曰九数 西汉刘歆 七略 古者八岁入小学 故周官

10、保氏掌养国子 教之六书 谓象形 象事 象意 象声 转注 假借 造字之本也 这是对六书最早的解释 说文解字 六书说 周礼八岁入小学 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 察而见意 上 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 随体诘诎 日 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 取譬相成 江 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 以见指撝 武 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 同意相受 考 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 令 长是也 六书说批判 1 造字与用字区别 前四者为造字 转注 假借为用字 2 徐铉 六书三耦 说 一 文 象形 指事 二 字 会意 形声 三 转注 假借3 造字原始 象形

11、表意 假借 形声 三书说 陈梦家 裘锡圭等 表意字举例 1 抽象字回 小2 象物字丘 丠 禾 桑 桒 女 元 身3 指示字刃 厷 肱 亦 4 会意字臽 無 舞 夹 夾 隻 及 秉 兼 舀 受 共 戒 弄 盥 益 溢 析 至 之 各 陟 降 祭 企 甲骨文天干地支与数字书写表 甲骨文天干地支刻辞 龟甲大版 汉字的发展 古今字 其 箕 责 债 昏 婚异体字 弃 棄 泪 涙 熔 镕繁简字 见 見 贝 貝 亲 親汉字简化是符合汉字发展的总趋势 音韵学 绝学之属 盖时有古今 地有南北 字有更革 音有转移 亦势所必至 明代陈第 毛诗古音考 青青子佩 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 子宁不来 诗经 郑风 子衿 二章佩

12、思 来 先秦同属之部字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绝句柳宗元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音韵学是学习和研究诗歌声律的基础 中国古代诗歌很讲究节奏和押韵 富于音乐感 特別是唐代的格律诗歌 为了极尽诗句乐感的抑扬顿挫 曲折变化之妙 有意将平 上 去 入四声分成平仄两类 规定了严格的交替格律 因此 如果没有一定的音韵学修养 对古代诗歌就无法做到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欣赏 学习不好 更谈不上研究 韵的基本概念 1 韵头 韵腹 韵尾 响度最大的韵腹 前为韵头 后为韵尾 2 根据韵尾分阳声韵 鼻音结尾 n m 阴声

13、韵 元音结尾 入声韵 p t k结尾的入声韵 3 调值 平 阴平 阳平 上 去 入 韵头 韵腹 韵尾举例 根据注音方法区别 可以将传统音韵学分为两个阶段 1 先秦至两汉 譬况 甲读若乙 甲读为乙 直音 甲音乙 法标示陛下嫚而侮人 汉书 高帝纪 颜师古注 嫚 易也 读与慢同 角宿未旦 曜灵安藏 楚辞 天问 洪兴祖 补注 宿 音秀2 汉末 魏晋以下 反切注音方法 韵书出现 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 先秦两汉时代 既无反切又无韵书 所以要想知道上古韵部有多少 无反切 韵书可利用 前人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有两个 一 以 诗经 楚辞 等先秦韵文为研究对象 采取系联的方法从中归纳出上古的韵部 二

14、以 说文解字 中的谐声字为研究对象 通过谐声系统去印证 诗经 的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 反切的产生 汉代末年 佛教传入后 在梵语拼音的影响下产生了 反切 即利用汉语音节双声叠韵的原理 用两个字来拼注另一个字的音 由此形成了独立的音韵学研究 双声 叠韵与反切 双声 声纽相同或者归属同一部类例 天地 长短 古今 加减 文武 精粗叠韵 发音韵部相同例 寒暖 奖赏 起止双声 叠韵促使了反切的产生A BC切 反 A 被切字 B 反切上字 C 反切下字上字取声 下字取韵 调 构成被切字音 反切的进步 声纽与韵部的固定 早期的韵书虽然有反切 但并不直接反映出整个语言体系的声 韵总体特征 稍后 韵类 声类逐渐

15、固定 以相应的汉字符号代表相关声 韵分类 韵书的出现 从魏晋开始到隋唐 为了适应诗词歌赋创作的需要 文人盛解音律 学者讲究审音 出现了一大批韵书 音韵蜂出 成为蔚为大观之势 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朝陆法言等编 切韵 残卷 该书按照平 上 去 入四声排列 共分193韵 基本上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共同语的语音系统 后世修订本中影响最大的是北宋陈彭年等编撰的 大宋重修广韵 收字26000余 分206韵 唐末僧人守温参照梵语字母创造汉语声母30字母 宋代增加到36字母 这以后出现了各种按照字母 韵类和声调排列的 韵图 韵类的变化 唐 广韵 206韵宋 集韵 108韵宋 平水韵 106韵元 中原音韵 1

16、9韵部 取消入声韵 广韵 的体例 广韵 的编写体例可归纳为以下几项 一 广韵 正文共收26194字 分属于二 六韵 此二 六韵按平上去入四声分置于五卷之中 其中平声57韵 置于第一 二卷 上声55韵 去声60韵 入声34韵 分别置于第三 四 五卷 平声韵独居两卷是由于所属字多的缘故 居于第一卷者28韵 称作上平声 居于第二卷者29韵 称作下平声 二 每卷之中所列各韵用一个代表字作为名称 叫做 韵目 韵的排列顺序用序数加上韵目表示 如一东 二冬 三钟等 三 一韵之中所含各字按声母的不同分别排列 同声母的字唐人称之为 小韵 小韵也称作 纽 小韵所含各字均属同音字 小韵与小韵之间用 相隔 四 小韵中的第一字之下先注释字义 然后是反切注音 最后用数字标明该小韵所含字数 音韵学的发展 1324年周德清分析归纳了元代北曲的用韵编写了 中原音韵 一书 该书改变了韵书因袭 切韵 广韵 的旧制 以当时活的语音为研究对象 并揭示出 平分阴阳 入派三声 的语音发展规律 清朝在古音研究方面有重大进展 顾炎武 音韵五书 为清代古音学奠定了基础 戴震 段玉裁 王念孙 江有诰等人勾勒出以 诗经 为代表的上古韵部的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