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教戒毒工作中的心理学方法引入(102)PPT课件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32711751 上传时间:2020-05-19 格式:PPT 页数:107 大小:2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教戒毒工作中的心理学方法引入(102)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劳教戒毒工作中的心理学方法引入(102)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劳教戒毒工作中的心理学方法引入(102)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劳教戒毒工作中的心理学方法引入(102)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劳教戒毒工作中的心理学方法引入(102)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劳教戒毒工作中的心理学方法引入(102)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教戒毒工作中的心理学方法引入(102)PPT课件(10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劳教戒毒工作中的心理学方法引入张军 2 吸毒成瘾行为的产生有着非常复杂的生物 心理 社会原因和机制 戒毒工作不但需要有效的医疗技术 严格的管理手段 有针对性的教育形式 更需要引入科学的心理学方法 现有的心理学方法门类众多 技术繁杂 适应症各异 因此 必须经过理性分析 选择符合劳教戒毒场所实际情况的 简便有效的心理学方法 分步引入 逐渐推广 3 劳教戒毒工作中的心理学方法引入 一 吸毒行为的非生物学原因 机制与吸毒人员的心理行为特征二 在劳教戒毒工作中引入心理学方法的必要性三 吸毒人员心理测试评估方法的引入四 吸毒人员心理行为矫治方法的引入 4 一 吸毒行为的非生物学原因 机制与吸毒人员的心

2、理行为特征 1 吸毒行为产生的非生物学原因2 吸毒行为产生机制的相关理论3 吸毒人员的心理行为特征 5 1 吸毒行为产生的非生物学原因 吸毒行为的产生和持续原因极为复杂 除了与毒品特征和个体生理适应特质等生物学原因直接相关外 还与个体的心理 行为 认知及家庭社区环境 亚文化观念 社会控制力度等众多非生物学原因密切相关 仔细分析起来 吸毒行为产生和持续的非生物学原因包括心理学原因和社会学原因两大类 6 1 吸毒行为产生的非生物学原因吸毒行为的产生和持续原因生物学原因毒品特征个体生理适应特质非生物学原因心理学原因社会学原因 7 吸毒行为产生的心理学原因 人格心理缺陷 缺乏自控能力 价值观念错位 寻

3、求新奇刺激 认知严重错误 放纵吸毒行为 好奇心理驱使 盲目追求时髦 遭遇生活挫折 逆反心态作怪 结交朋友不慎 无知误入陷阱 精神空虚颓废 留恋欣快体验 负性情绪困扰 难耐心理渴求 迫于群体压力 经受不住劝诱 8 吸毒行为产生的社会学原因 毒品黑市存在 毒品唾手可得是吸毒行为产生的主要客观条件 毒品亚文化观念的传播是吸毒行为传染的主要媒介 吸毒群体的存在和从众心理压力是吸毒行为产生的催化因素 家庭环境不良是吸毒行为产生的直接诱因 社会矛盾加剧 处于失范状态是吸毒行为产生的温床 社会管理与控制的缺陷给吸毒行为的产生留下空隙 社会主流文化衰退和道德规范弱化是吸毒行为滋生的土壤 9 2 吸毒行为产生机

4、制的相关理论 条件反射理论单纯学习 强化理论内驱力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失范论社会学习理论亚文化理论不完整个性理论家庭理论内因外因说内心冲突学说选择性交互作用 社会化理论社会控制理论问题行为探测器理论 10 1 条件反射理论 该理论认为吸毒行为的产生及维持与机体的条件反射作用密切相关 是条件反射的结果 早在二十世纪初 人们就注意到药物可使运动形成条件反射 美国学者Wikler首先应用条件反射理论解释药物依赖及其复吸问题 他在给一批住院的成瘾者进行集体心理治疗时发现 这些成瘾者在一起老是反复谈论毒品 吸毒方式及吸毒体验等 而且 尽管这些人脱瘾治疗已达数月之久 但不少人仍不时会出现类似戒断症状的表现 即

5、成瘾者在一起谈到与毒品有关的话题时 有人会不由自主地打哈欠 流鼻涕 揉眼睛 似乎又重现戒断反应 进一步研究发现 一些脱毒后的吸毒者之所以重蹈覆辙 也与条件反射作用有关 Wikler注意到 一些从医院或康复机构出来的已完成脱毒治疗的成瘾者 一踏上其原先熟悉的环境 就触景生情 出现某些戒断症状 从而产生强烈的用药冲动 此时大多数人难以自持 近期又有学者以人为研究对象 进行了科学的观察 通过与吸毒者会谈发现 滥用者不仅承认有的情境会诱发自己对毒品的渴求感及一定程度的戒断症状 而且 有些人还可按各种因素对自身影响的程度对其进行排列 甚至 一些正在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的个体也承认有类似的体验 这些研究进一

6、步论证了Wikler的观点 11 2 单纯学习 强化理论 一 学习理论认为毒品之所以具有极强的监用潜力 是由于毒品具有原发性强化作用 当强化与操作性行为 如觅药行为 在时间上紧密相邻时 该行为的发生频度便会快速增加 而人群中确有些个体比其他人易于受到药物强化作用的影响 解释吸毒成瘾行为形成的强化机制有两类 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 正性强化是指某种行为给个体带来快乐感受和欣快体验 为了再次获得这种快乐感受和欣快体验 促使个体再次实施这种行为 负性强化是机体对某种行为形成了适应或依赖 中断行为个体则产生不适或痛苦 为减轻或避免不适或痛苦 促使个体再次实施这种行为 就吸毒成瘾行为而言 吸食毒品直接产生的

7、欣快愉悦高峰体验 属于原发性强化 而同时产生的符合用药者期待的行为变化 则构成继发性正性强化 吸毒者中断毒品摄入直接产生的严重戒断症状 属于原发性负性强化 而一些可能诱发戒断症状的吸毒用具 场所 情境 诱惑语言等相关心理刺激 则构成继发性负性强化 12 2 单纯学习 强化理论 二 在各种强化因素中 吸毒产生的欣快愉悦高峰体验的诱惑作用最大 是驱使吸毒者一再吸毒的直接驱动力 而中断毒品摄入产生的戒断痛苦体验的影响作用最直接 是驱使吸毒者维持吸毒的逆向驱动力 在正性强化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人对欣快愉悦体验的追求 在负性强化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对痛苦和不良情绪体验的排除 13 3 内驱力理论 一 内驱

8、力理论认为机体的行为是由内驱动力引起的 机体行为总是有内驱力在先 才能驱使其去行动 内驱力有先天生物内驱力和后天习得内驱力 前者称原始内驱力 其和个体生存 种族延续直接相联系 产生于机体的生理状态 如饥 渴 性 睡眠等 后者称继起的内驱力 其是由某种中性刺激伴随原始内驱力的减低而获得了内驱力的性质 它能够引起类似于原始内驱力所引起的反应 继起的内驱力是一种促进行动很强的刺激 它引起并促使人去活动 任何刺激 只要达到足够的强度 都可以成为内驱力 刺激越强 就越具有内驱力的功能 14 内驱力理论 二 最早用内驱力理论解释药物成瘾行为的是Bejerot 其依据为前人做过的一个实验 将一电极植入大白鼠

9、所谓的快感中枢 下丘脑 大白鼠会不停地进行自身电刺激 操作行为 直至衰竭 据此他认为药物依赖的心瘾可视为人工诱导出的内驱力 它通过药物对快感中枢的刺激而产生 药物产生的快感越强烈 心瘾越严重 成瘾速度越快 在成瘾过程中 依赖性药物刺激中枢产生了与机体本能欣快类似的更强烈的欣快 使机体暂时获得满足而原始内驱力减弱 伴随原始内驱力的减弱获得内驱力的性质 其引起个体重复用药 日久便形成依赖 中断给药则导致戒断痛苦和欣快缺失 其个体对依赖药物产生心理渴求 心瘾 即产生了所谓 获得性内驱力 正是由于这种 获得性内驱力 导致了药物依赖者顽固 持续 反复 强迫性地使用成瘾药品 15 内驱力理论 三 这种 获

10、得性内驱力 产生的基础是快乐 痛苦原则 药物成瘾则是快乐 痛苦过程的 偏常 成瘾者不断地使用毒品刺激快感中枢 而连续地体验到欣快愉悦感 有学者调查发现 许多吸毒者希望摆脱与之相关的经济困难 法律责任和社会问题等 但却不想 或不愿 放弃能带来欣快的毒品 致使吸毒问题无法得到真正的解决 16 4 精神分析理论 一 精神分析理论是弗洛伊德创立的对二十世纪人类心理学发展影响较大的现代心理学理论 其理论体系极为复杂 在人格动力观上 用潜意识 欲力 生之本能 死之本能等概念 解释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 在人格发展观上 以口腔期 肛门期 性器期 潜伏期 性征期以及认同 恋母情结等概念 解释个体心理发展的历程 在

11、人格结构观上 用本我 自我 超我三者来解释个体的人格结构 并以冲突 焦虑以及各种防卫作用等概念 解释人格结构中三个我之间的复杂关系 其中尤以从阐述本能出发探讨行为动机的一些观点 对后人具有较大影响 17 精神分析理论 二 弗洛伊德在早期理论中 将本能分为自卫本能 即饥饿 口渴 危险 害怕等自我本能 和生殖本能 即性本能和性爱本能 后期又将本能分为生存本能 即饥 渴 性等机体本能 和死亡本能 即毁灭自己和毁灭周围东西的本能 正由于人有两种本能 人的行为又受本能支配 所以人的行为有两个原则 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 人的本性按快乐原则行事的 以寻求直接的满足 但人们又发现他们受到周围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

12、现实制约 欲望不可能直接获得满足 因此 人只有在梦中或无意识下 是根据快乐原则行事的 而在日常清醒的生活中 其行为受现实原则的支配 18 精神分析理论 三 弗洛伊德认定在整个心理活动中起着重大作用的是性的本能和欲望 他把性的本能所具有的心理能量叫做 力比多 力比多能够给人的本能 欲望和全部活动提供力量 并且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 弗洛伊德还对本能的阐释提出四种特征 根源 本能的来由 即躯体状态或需要 如饥 渴 性欲等 目的 本能的目的 是为了减除由其需要带来的兴奋 若目的达到了 人就会获得极乐 狂喜 满意的体验 从而重建内部平衡 对象 个体自身或环境中的人 物 事件等都可能是本能的对象

13、而且对象也不是固定的 是不断变化着的 能量 又称原动力 指需求带来的能量的总和 可根据个体在寻求目标时克服阻碍的多少 看出能量的强弱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理论中论述人的行为动机 始终非常强调和重视人的性本能冲动的作用 认为本我 即人格的原始部分 包括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 是人的行为的动力 而本我中的核心是性欲冲动 甚至曾认为性的本能冲动是人的唯一动机作用 19 精神分析理论 四 随着精神分析理论影响的扩大 其也被用来解释吸毒行为的动机 早期应用精神分析理论研究吸毒行为的动机时 大多关注吸毒与力比多的关系 认为是性本能欲望得不到满足 而将本能的对象转移到毒品上 促成了吸毒行为的发生 Freud曾

14、指出 对于成瘾而言 吗啡充当了其性满足的替代品 其还认为 除非重建正常的性功能 否则 戒断后的复发在所难免 此后 有些心理学者从不同的角度 对精神分析理论继续进行了系统研究 提出了他们的学术观点 虽然精神分析理论比较神秘难懂 而且过分夸大性本能的作用 把性欲当成人类一切行为动机的动力和一切文化 道德 法律等意识和上层建筑产生的根源 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也缺乏科学性 走入了 泛性欲主义 的泥潭 但其理论仍存在有很高学术价值的成份 尤其对吸毒行为产生动机的分析观点 存在与客观实际十分相符的成份 值得我们在目前的工作中进一步借鉴探索 20 5 失范论 一 失范一词源于希腊语 最早为社会学家E Dur

15、kheim所用 原指一种反常的社会状态 即在危机到来时 社会的凝聚力变弱 人们丧失了明确的行为和道德规范 此时 人们出现各种偏常行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吸毒行为也属偏常行为之一 后来有人对 失范 的概念提出修正 认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只将经济上的成功视为绝对价值 追求成功的压力迫使人们采取一切手段 不顾社会约束 而当目的与手段相矛盾 躲避社会规范时 他们便处于失范状态 典型的代表是那些在发达国家中处劣势的社会群体 21 失范论 二 处于失范状态的人 通常会有如下几种反应方式 大多数人逐渐降低调整自己的抱负和期待水平 以符合目前的现实和社会规范 有些人采用叛逆 反抗的作法 拒绝接受现实及现

16、有的社会常规 试图通过政治运动等建立 新的社会秩序 有些人采取非法手段获取成功 尤其是指通过专业犯罪及有组织犯罪的手段 也有人采取逃避的做法 他们并不想遵守社会常规 而乐意于自己偏常的适应行为 这些人中不少容易成为毒品的俘虏 一旦吸毒形成依赖 在早期 其生活似乎有了 目标 搞钱 找药 用药 他们的生活呈现一种虚假充实 他们在谈到自己搞钱 搞毒的本事时 大多带有自夸 炫耀的神色 但最终却是一败涂地 目前 我国也正处在变革转型时期 从一定意义上说 某些方面也是处于无序 失范状态 这与我国毒品问题的发生 蔓延不无关系 22 3 吸毒人员的心理行为特征 1 人格特征 2 思维特征 3 情绪特征 4 行为特征 23 1 人格特征 一 有学者认为 吸毒者在吸毒之前多数就存在一定的人格缺陷 特定的人格类型感染吸毒行为的危险性较高 吸毒者的人格特征是感染吸毒行为的关键个体因素 并发现依赖型人格的个体 情感自控能力弱的个体 处于负性情绪状态下的个体易于染毒 众多心理学研究证实 吸毒成瘾者客观存在人格不成熟 人格缺陷和人格障碍 呈现与健康人群截然不同的人格特征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毫不顾及社会规范和他人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