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32705877 上传时间:2020-05-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东省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东省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东省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东省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2小题,每小题1.5分,共63分)1、谈及中国古代政制,有学者形容它“譬犹从一大树种截枝分栽,別成一独立之新根干。”他旨在说明A.分封制下中央地方的实力消长 B.宗法制下大小宗之间关系C.郡县制下地方政府的割据倾向 D.行省制下中央集权的加强2、 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的对象。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历史地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 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 C内阁制代替丞相制 D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3、东汉时规

2、定选任官吏时,凡婚姻之家和两州人不得交互为官;唐宋时期,要求地方官避本籍;中央高官避亲,中央要官子弟不得任监、亲戚避同属联事,即有亲戚关系的人不能在同一个部门任职。后来还规定:执政大臣子弟亲属回避要职;也不得担任谏官、监察官。这一规定 A.体现了民主思想 B.有利于官员转换及其对文化交融的促进C.与西方古代官员轮换制相似 D.导致政府“冗官”现象严重4、据史书记载: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此记载反映了汉武帝推行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度 D.推恩令5、明太祖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

3、预者斩”。后又规定:六部将行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这反映了明朝A.出现宦官专权 B.皇帝的行政负担减轻C.政府协调各部门的关系 D.中央集权的强化6、“(明)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材料反映了内阁A.地位提升权力扩大 B.获得统领六部的权力C.大学士拥有决策权 D.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7、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会导致“天下骚乱”由此可知朱元璋废丞相主要是因为A.宰相胡惟庸乱政 B.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C.朱元璋性格多疑 D.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8、明太祖朱元璋说

4、:“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材料蕴含的制约思想A沿袭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B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完善C与孟德斯鸠学说基本一致 D反映出中央集权的加强9、明朝表面上废除宰相,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核心权利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左右限制。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径,所以明代内阁限制皇帝滥用手诏、中旨的斗争,更加制度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B早期民主思想开始出现 C中央集权制度遭到削弱 D古代行政体制日益完备10、1800年,清廷下诏:自王以下满、汉

5、文武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违者重处不赦”。清廷此举A.维护了满洲贵族权威 B.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C.加强了决策的封闭性 D.消除了内廷与外朝的矛盾11、初定天下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王位的宝座千万世的传下去;汉王刘邦做了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表明A.君主专制得以不断强化 B.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C.分封制的基础依然存在 D.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12、秦汉以来,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先后经历了州郡推荐的察举制,门阀士族控制的九品中正制,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这反映出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总趋势是 A.由重才学到重品德 B.由不公平到公平C.由重

6、血缘到重才学 D.由封闭到开放13、唐朝时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但关乎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时需由御史中丞(中央监察机关负责人)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组成“三司推事”,类似近代的特别法庭,并把会审的结果,最后报皇帝审批。这说明唐朝A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B大理寺权力己经旁落C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D司法制度己经近代化14、雍正四年初有军机处时,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属。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这表明军机处A.可以避免大臣专权 B.逐渐成为中枢机构C.与内阁的地位相当 D.已失去其绝密特性15、(明)景泰三年,皇

7、帝想通过廷议(法定的议事程序)更换太子,由于惧怕朝臣反对,于是赐予陈循等人重金,收买人心,最终达到目的。该史实说明A廷议制度提高了朝廷议决效率 B明代君主专制在不断强化C廷议制度确保了朝廷公正法治 D明代中央决策趋于制度化16、唐宋时期重要官员的任免需要经过皇帝和宰相商量,而清朝中枢机构的任职多由皇帝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中常有“行走”这一具有临时差遣性质的字眼。这表明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文官政治日益成熟C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D科举制度逐渐完备17、对下表中“大臣”只能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叙述正确的是1发折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大臣7开面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2接折章京将奏折送大臣阅8交折

8、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3见面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9月折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4述旨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lO随手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5过朱皇帝朱笔改定奏折11封柜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6交发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A专制皇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 B政府机构臃肿,国家积贫积弱C档案管理周密,文化日渐繁荣 D宰相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 18、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直接反映这一现象的是A、秦朝郡县制 B、西汉郡国并行制 C、元朝行省制 D、清朝军机处19、贾谊说:“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输将繇使(辗转运送),其远者

9、不在五百里而至秦不能分尺寸之地输将起海上而来,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作者在此主要强调的是A分封制下赋税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B中央集权下租税征收成本大幅增加C秦朝的苛政导致民众赋役负担沉重 D汉初的郡国并行严重威胁中央财政20、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并规定“三岁一易”。这表明当时A.地方武将拥兵自重现象普遍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C.西北边患的威胁得到了缓解 D.事权分割导致冗官现象严重21、苏格拉底曾三次参军作战,当过重装步兵,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并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

10、了伤的士兵,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苏格拉底能够担任陪审官主要是受益于A.他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 B.梭伦创立陪审法庭并崇尚智慧C.伯利克里时期雅典公民达到顶峰 D.古代雅典城邦政治制度的包容性.22、在古希腊语中:“人民”主要指公民:美国宪法起草时所用的“人民”一词原义极为狭窄;光荣革命后,有些英国作者所说的“人民”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于希特勒而言,则只有纯雅利安人才是真正的“人民”。由此可知“人民”一词A范围随时代发展而扩大 B内涵具有较强不确定性C是指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D是民主制度发展的产物23、民主与城邦的衰弱一书中指出:“在(雅典)城邦的范围内。尽管社会生活具体

11、而言对公民都很不利,但从政治层面上说,公民还是被视为体制内部可进行互换的单一体,法律在这个体制内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它是平等的准则。”下列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城邦社会生活损害了公民利益B公民在法律面前实现了真正的平等C城邦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保护D法律保障了公民政治的运行24、公元前287年。罗马通过了霍腾西阿法案,法案规定平民会议所制定的法案,不管元老院是否批准,对国家都具有约束力。从此,平民会议成为具有立法权的人民会议,平民获得了可以担任各种官职的权利。这说明在当时的罗马A.自由民内部的关系得到调整 B.平民取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C.贵族和平民的法律地位平等 D.平民会议是最高的权力机关25、

12、西塞罗在论法律中讲道:“最高的法律,适用于所有时代,产生于任何成文法之前,或者更确切地说,产生于任何国家形成之前,“它”不是由人的才能想出来的,也不是什么人民的决议,而是某种凭借允行禁止之智慧管理整个世界的永恒之物”。文中“最高的法律”应该是A.习惯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26、有学者评价雅典民主政治时指出:“这种专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没在尘土之中。”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A实行主权在民、轮番而治 B保证公民最大程度地行使权力C实行直接民主,缺乏包容 D使权力的行使局限于少数公民27、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里写道:(梭伦把)法律颁写在木板上,竖立在巴西勒斯柱廊里,所有人都发誓恪守它们,9名执政官还要在那块石头跟前起誓,如果他们僭越了某条法律,他们将献塑一座金像。这一记载说明梭伦为雅典执政官时A.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处处维护平民的利益C.使雅典成为了民主国家 D.奉行法律至上的原则28、十二铜表法第六表所有权和占有规定:“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在木料和建筑物已分离,或作葡萄架的柱子已从地中拔出后,则原所有人有权取回。”材料主要表明该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