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32704702 上传时间:2020-05-19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4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第4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第4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第4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第4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4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 希望同学们掌握一下内容 1 明确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的必要性 掌握传播过程的理论要点 2 明确传播理论与模式之间的关系 认识和了解几种主要的传播模式 重点难点 几种主要的传播模式及其评述 通过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20世纪60年代 美国传播学家戴维 伯洛提出可以通过传播过程对传播现象进行考察 这一观点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至为深远 受此观点影响 许多学者开始注重从传播过程的角度进行研究 从而使传播学在这一领域飞速发展 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 受传者 讯息 媒介 反馈 英语中的 媒介 一词 Medium 大约在20世

2、纪20年代开始应用 其主要含义是 使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中介体 手段 工具等 媒介是联结传者与受者的桥梁 纽带 是信息流通的渠道 它既是传者争取传播效果的必要手段 又是受者获得所需信息的惟一途径 没有媒介 传播就无法实现 二 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模式 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 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 可以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信息 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传播模式 传播模式是一种理论性的 简化了的对传播过程和性质的表述 基本都是利用文字和图标构筑的功能性模式 中央电视台 新闻联播 的节目套路 在钓鱼台国宾馆亲切会见了 宾主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

3、出访 会见了 高度赞赏两国关系 对 表示欢迎 支持 的立场 外交部发言人 就 发表申明 对 表示遗憾 提出抗议 继续关注 五 计划期间 我国 重点工程 突破 课题 创造效益 实现利税 省 市 县 村加强学习 三个代表 的重要精神 切实为农民解决实事 海关加大打击走私力度 破获一起特大走私案件 查获 共 件 价值人民币 元 今天是 纪念日 我国各地群众 学生纷纷走上街头 宣传普及 知识 加强 教育 事件的原因已经查明 有关责任人被刑事拘留 事件发生不是新闻 查清了事件才是新闻 今天是 诞辰 周年纪念日 举行座谈会 深日探讨 缅怀这位 家 国群众不满 举行抗议示威活动 国议会以 票支持 票反对 票

4、弃权通过一项 决议 请看今晚19 38分播出的 焦点访谈 节目 一 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1 拉斯韦尔的5W模式 Who saysWhat inWhatchannel toWhom withWhateffects 控制研究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 拉斯韦尔的 五W 模式分析 线性模式 拉斯韦尔模式的贡献 第一次比较详细 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 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 全面的理论构架 提出了五大研究领域 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 缺点 2 香农 韦弗的数学模式 1 模式分析 整个过程由五个环节和一个不速之客 噪音构成 原为研究技术科学中通信的信息传递问题 被传播学借用 包括五

5、个正功能 信源 发射器 信道 接收器 信宿 一个负功能 噪音 作为传播过程的第一环节 信源负责发出将要传播的讯息 此后讯息会经发射器编码而采用与所经渠道相适应的信号形式到达接收器 接收器的功能与发射器相反 它将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并发送到传播的目的地即信宿 2 模式分析 优点 噪音 概念的引入 是这一模式的一大优点 它指的是一切传播者意图以外的 对正常信息传递的干扰 缺陷 未能在模式中顾及人的因素 社会因素 忽视了传播的效果 它将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固定化 忽视了人类社会传播过程中二者之间的转化 它未能注意到反馈这一人类传播活动中极为常见的因素 因而也就忽视了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 这些缺点同时

6、也是直线传播模式所共有的 线性传播模式的缺陷 1 将传播过程视为起于一点 止于另一点的直线 单向的过程 没有信息的回路与反馈 2 将传播过程视作非环境互动的静态过程 即传播过程只是内部发生的活动 不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不与传播所生存的环境进行任何交换 忽视社会的客观制约性 二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1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传播模式 循环模式是施拉姆在奥斯古德的基础上提出的 1954年 施拉姆在 传播是怎样运行的 一文中 提出了这个新的过程模式 编码就是将意义或信息转化成符号的过程 是传播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 译码就是将符号还原为信息或意义的过程 这一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 这就内含

7、了这样一种观点 信息会产生反馈 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 另外 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 传受双方互为传播过程的主客体 行使着相同的功能 即编码 译码和释码 缺陷在于 它认为传播是完全对应的 平等的 这与实际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往往不对应 不平等相出入 未能区分传受双方的地位差别 这个模式虽然能够较好地体现人际传播尤其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 对大众传播过程却不能适用 大量的受众每个接受者都扮演者译码 释码和编码的角色个人从属于群体 在群体内 讯息得到再解释或加工 2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施拉姆传播模式的特点 明确地提出了反馈 此模式的中心是媒介组织 它集编码者 译码者和释码者于一身 它们可以从受众处

8、获得推测性反馈 该模式标志着从一般传播过程模式走向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标志着将大众传播看成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趋向 3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德弗勒互动模式的基本观点是 大众传播是构成社会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德弗勒是从社会学角度切入对大众传播体系进行整体观照 并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后得出这一模式的 该模式最为明显的优点是突出了整体与部分 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 就传播来说 社会是整体 而传播组织 政府机构 文化环境 利益团体等是部分 作为一个组成部分 传播组织的活动必然要受到社会整体及其它各部分的影响 从这一观点出发 组成社会系统的政治 经济 文化等各部分都必然会成为影响大众传播过

9、程的因素 大众传播过程是作为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而存在 德弗勒的这一模式主要的描述目标是美国的大众传播系统 其目的是要揭示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 大众传播必然会受到社会中此消彼长的各种力量的影响 这些力量之间对比平衡的保持或打破 都会对大众传播构成影响 这一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那些直接受到国家 政府或政党的控制和指导的大众传播 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是在申农 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它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 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 环节和渠道 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与此同时 这个模式还扩展了噪声的概念 认为噪声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

10、响 这一点加深了我们对噪音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不仅如此 这个模式的适用范围也比较普遍 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种类型的社会传播过程 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 该模式还引出一个很重要的 传播单位 的思想 即 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 无论个人团体 都可视作 传播单位 缺陷 该模式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 从辨证法的观点来看 事物的运动过程不仅仅取决于过程的内部因素或内部机制 还会受到外部条件或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在德弗勒的模式中 惟一提到的一个外部影响因素是 噪音 但是 影响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全部复杂性 并不是一个简单的 噪音 概念所能说明的 三 传播过程的特

11、点 动态性 序列性 结构性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一 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过程与系统是两个相近的概念 大多数过程研究通常具有两个特点 1 它们考察的是微观的 单一的传播过程 而不是宏观的 综合的传播过程 2 这种研究主要目的是揭示传播过程的内部机制 并不重视对过程以外的因素的考察 系统研究 传播总过程研究 二 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一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C 传播者R 受传者 讯息 讯息 讯息 总体社会系统 美国社会学家赖利夫妇于1959年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 大众传播是各种系统中的一个系统 把传播过程放到整个社会系统中进行考察 确实是赖利夫妇的一大创举 同时对传播系统与社会系统之

12、间的互动关系也进行了考察 他们的这种模式将大众传播研究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该模式的基本观点是 传播过程是处于社会系统中并受其影响的一个子系统 所有的传播过程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的活动 传播系统既与社会中其它系统相联系 又具有自身相对的独立性 传播过程中传授双方都可能是个体系统 个体系统又不是独立存在 而是从属于各自的群体 这样 群体系统之间又形成群体传播 而个体 群体又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 他们总是在社会中运行 因而又与总的社会系统有着互动关系 这个模式告诉我们 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系统的活动 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的本质特点 从该模式中 我们可以看到 社会传播系统的各种类型 包括微观的

13、中观的和宏观的系统 每个系统既具有相对性 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 每一种传播活动 每一个传播过程 除了受到其内部机制的制约之外 还受到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广泛影响 该模式揭示了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 意义评价 赖利夫妇这一模式的提出意义极为深远 对于以前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来说 它们探讨的都是传播过程系统内部的微观环节和要素 而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则开始着眼于传播过程的宏观环境 并更多地对社会系统的整体环境加以研究 将传播过程放到整个社会系统运行的大框架中去把握 因此 这一模式开启了大众传播研究的新面貌 二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C M 媒介 来自媒介的压力或制约 来自讯息的制约 内

14、容的选择与加工 对媒介的印象 内容的效果或体验 来自媒介的压力或制约 R 传播者的自我印象 传播者的人员群体 传播者的社会环境 来自公众的压力或制约 C 传播者M 讯息R 接收者 传播者对受众的印象 受众对传播者的印象 传播者的组织 在赖利夫妇模式的基础上 德国学者马莱兹克1963年在 大众传播心理学 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的系统模式 这一模式同样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切入 将社会系统与传播系统中各因素及其间的关系进一步细化 在一个包含了社会心理因素的各种社会作用力相互集结 相互作用的 场 中 对那些可能对传播各环节构成影响的因素进行了考察 这些因素既包括个人性格 心理 社会环境等制约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因

15、素 也包括内容加工 受众选择等制约媒介与信息的因素 既包括各种显在的社会影响力因素 也包括潜在的社会心理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 相互集结 构成了复杂的社会传播系统 马莱茨克模式评价 马莱兹克的这一模式说明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 是一个变量众多的社会互动过程 这种互动并不仅仅是有形的变量 社会作用力之间的互动 而且也是无形的变量 社会心理因素之间的互动 这样的视角无疑使社会传播系统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在此模式中 马莱兹克把大众传播看做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 场 这个系统的每个重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 该模式说明 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评价任何一

16、种传播活动 解释任何一个传播过程即便是单一过程的结果 都不能简单地下结论 而必须对涉及该活动或过程的各种因素或影响力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 优点 不仅在于深化了对 社会过程 的认识 同时还在于深化了对 心理过程 的认识 三 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一 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日本学者 把传播看作是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重要范畴 在分析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同时 也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考察 故称为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田中义久的 大众传播过程图式 P69页 从马恩的 交往 概念出发 把人类交往分三类 a 与人的体质有关的 能量交往 b 与物质生产有关的 物质交往 c 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精神交往 符号或信息交往 信息交往过程即传播过程 建立在前两种交往的基础上 与社会生产力 科技 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保持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阶级社会 社会传播还是一定阶级结构的体现 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 人际传播 特定传播的双方作为有独立人格的思想主体从事社会认识和实践活动 传播是从事精神交往的纽带 大众传播 传播是有组织的媒介企业 受众是具有一定自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