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叶醉鱼草育苗技术规程-编制说明

上传人:木92****502 文档编号:132698201 上传时间:2020-05-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叶醉鱼草育苗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互叶醉鱼草育苗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互叶醉鱼草育苗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互叶醉鱼草育苗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互叶醉鱼草育苗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互叶醉鱼草育苗技术规程-编制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叶醉鱼草育苗技术规程-编制说明(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互叶醉鱼草育苗技术规程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包括立项情况,起草单位,协作单位,主要起草人等)1.1立项情况根据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征集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的通知(内市监函字201933号)精神,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科研人员积极申报了互叶醉鱼草育苗技术规程项目。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于2019年6月14日下达2019年第1批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内市监标准字2019170号),批准互叶醉鱼草育苗技术规程立项。1.2标准提出单位、起草单位、起草人标准提出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标准归口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标准起草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林

2、业科学研究院标准主要起草人:季蒙、邢钰坤、郭中、曹恭祥、杨跃文、王志波、张海东、李银祥、赵福龙、史爱君。二、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互叶醉鱼草(Buddleja alternifolia Maxim),别名白芨、白芨梢(陕西),白积梢(甘肃),马钱科醉鱼草属多年生落叶灌木,为中国特产,在我国分布较广,分布在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河北、青海等省区。我区多产于鄂尔多斯与贺兰山区海拔14002500米的干旱山地灌木丛中或河滩边灌木丛中,已列入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的内蒙古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为三级保护树种;其株型端庄雅致,花朵簇生或形成圆锥状花絮,繁茂艳丽且具有芳香味,块茎可食,根、花、

3、叶皆可入药,枝干入蒙药,代“檀香”用。因此在经济用途上多作为药用,也利用其花朵提取芳香油。互叶醉鱼草不仅拥有较高经济价值,其生态价值已逐渐得到人们认识,特别其具有耐干旱、耐寒、耐瘠薄、耐盐碱、根系发达、生长量大等极强地适应能力,对土壤无特殊的要求,在陡坡、沙地、多砾石、土地区等多种立地条件均可生长。其幼苗生长迅速,成苗成林快,无病虫危害,有较高的栽培价值,适用于干旱山区保持水土、造林绿化或庭院路旁栽种,是西北干旱地区造林的优良灌木。因此市场对互叶醉鱼草优质苗木有着可观的需求量。目前,我区的互叶醉鱼草苗木繁育技术已初成体系,多地引种培育成功后栽植应用,从繁殖材料获取到成苗的全部培育过程涉及多项技

4、术措施。为培育大量且优质苗木,打破繁殖缺陷,提升苗木质量,各项培育技术措施在实施过程中急需做到标准化,以达到最佳的苗木培育效果;通过制定互叶醉鱼草育苗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在育苗实施过程中才更有益于掌握苗木品质状况,积极开发和应用新型高效技术,更有利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做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因此,制定一套适用于我区的互叶醉鱼草育苗技术标准尤为必要。三、主要起草过程本标准于2019年6月立项启动,由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承担编制任务。基于互叶醉鱼草育苗相关研究以及多地点的繁育调查测试结果,编写人员在接到立项批复文件后,进一步收集、查阅并整理了相关方面论文与技术档案,结合已有的相关研究结果

5、,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起草本标准。在本标准起草前,讨论编写提纲,并经过反复修改完善,形成标准草稿提纲。标准草稿的编写思路是先明确标准使用范围,并根据育苗技术应用的调查结果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归纳育苗方式。然后根据每种育苗方法的繁殖特点、苗期管护技术要求和苗木生产环节这几个主要层次编写具体内容。其中,育苗方法主要从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移植苗培育、容器苗培育等繁育技术要求细化内容;并根据每种育苗方法的繁殖方式、周期、基质、环境差异等细化苗期管护内容;在壮苗生产环节中主要从移栽、定型、出圃、运输、调查记录、贮藏等内容细化互叶醉鱼草苗木繁育技术要求。同时,在标准编

6、制过程中,反复修改细化段落、单位、文字表述等细节内容,尽量做到文字准确、结构清晰、层次合理、逻辑关系明确。经多次协商讨论于2019年10月编写完成初稿。2019年12月经过多次修改形成了互叶醉鱼草育苗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四、制定标准的原则和依据,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19922017年,我院科研人员对互叶醉鱼草的引种栽培、生长规律、种子采集与贮藏方法、裸种育苗、室内外嫩枝扦插育苗、硬枝扦插育苗和容器育苗以及互叶醉鱼草种源优选、栽培管护、定植起苗等一系列系统的培育工作进行研究,涉及到的苗木培育技术方法相较全面。并结合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专题“抗干旱植物种质资源收集、栽培和生长特性研

7、究”、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专题“抗干旱生态林树木种质优选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高抗稳定植物材料优选技术与示范”、藻草灌复合植被恢复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子课题“优良乡土生物固沙材料选育及繁殖技术研究”等项目,先后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赤峰市、通辽市、乌兰察布市等多地进行了互叶醉鱼草的引种育苗研究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详细记录了种子特性、种子处理、播种育苗、定植和抚育管理等各个环节,通过对互叶醉鱼草种质材料收集、引进、育苗和连续观测生长情况,探索出互叶醉鱼草育苗技术体系,分析了苗期生长特性和大田栽培适应性表现,建立了多个区域化试验示范林,扩大了繁育量与栽培区域。

8、本标准中各技术指标参数都是通过科研、生产示范成效调查中提炼总结出来的。同时结合标准编制要求,坚持标准结构、层次清晰原则,在文字表述中坚持技术指标参数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和规范性原则。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工作导则相关规范要求,以林木育苗技术规程(DB 15/T967)为指导,编制完成互叶醉鱼草育苗技术技术规程。五、主要条款的说明,主要技术指标、参数、试验验证的论述5.1标准主要内容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本标准主要内容有前言、标准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等,同时按照播种育苗、扦插育苗、移植育、容器育苗等育苗方式分别编制了互叶醉鱼草育苗技术及其苗期

9、管护技术要求,苗木出圃、运输、贮藏、档案管理等。5.2主要技术指标、参数、试验验证的论述研究数据显示:通过探索互叶醉鱼草播种苗培育、嫩枝扦插、硬枝扦插、容器育苗等多种培育技术手段取得了较高的保苗率(平均93%97%)。培育苗木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耐寒、耐旱、耐瘠薄。幼苗23年生长快,花期长达6个月,2年生播种苗苗高可达205cm,丛幅190185cm;扦插苗苗高92.1cm,丛幅123118cm;4年生灌丛高270cm,冠幅270280cm。经对其播种育苗技术的探索,播种苗发芽率达80%,保苗率达100%。通过对互叶醉鱼草扦插插穗的处理方式研究与扦插时间确定,插穗40天内形成愈伤组织,50天生

10、根,硬枝扦插成活率达78.4%,嫩枝扦插成活率保苗率达93.4%;通过不同生长激素对插穗生根能力研究发现,不论哪种激素与适当浓度均能提高插穗生根率,其中在ABT(100200ppm)、NAA(500ppm)、IBA(100ppm)处理下生根率表现较好,生根率达84%94%。扦插苗经越冬后移入圃地定植,当年苗高可达92.1cm,丛幅123.3cm118.3cm,说明互叶醉鱼草幼苗在内蒙地区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也说明该技术规程可在内蒙古相同和相似地区推广应用。六、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依据和结果本标准和其它行业无意见分歧。七、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说明采标程度,以及国内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

11、 到目前为止,我国多地也相继对互叶醉鱼草引种与育苗技术进行了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但国内外尚未检索到互叶醉鱼草育苗技术规程等同类标准发布。八、其他应说明的事项。无。九、标准草稿征求意见情况汇总表2019年12月21日,课题组邀请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林木种苗站、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专家对互叶醉鱼草育苗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进行初审,专家提出修改意见10条,其中采纳9条,部分采纳1条,不采纳0条。详见表1 地方标准修改意见汇总表。根据专家意见,课题组对本标准征求意见初稿进行修改完善,并形成了新的征求意见稿。表1 地方标准修改意见汇总表序号意见提出单位/专家采纳不采纳(说明原因)1删除3.育苗方法

12、标题。根据不同育苗方法直接分章节编写为3.播种育苗、4.嫩枝扦插育苗、5.硬枝扦插育苗、6.大田移植育苗、7.容器苗培育。德永军、王生军采纳2播种育苗中“种子调制”与“种子筛选”改为“种子采集”与“蒴果处理”。德永军、王生军采纳3播种育苗苗期管理中“间苗”与“除草”合并为一节。浇水方法对保护地和大田分别描述。德永军采纳4“插穗采集”改为“插条采集”,删去插穗采集中“应在早上或傍晚采集插穗,避免中午阳光强烈时采集”,与前文时间点叙述重复。刘平生采纳5扦插插床描述不清,根据实际情况改为“大田或保护地上作埂,埂宽20-30cm,埂高1520cm,埂间距1-1.2m,埂间填入基质10cm-15cm。基质选用珍珠岩、粗砂、蛭石等。”德永军、王生军采纳6扦插深度合并入扦插方法描述。德永军采纳7扦插苗期管理中,标题“光照管理”改为“遮荫”;炼苗部分内容移并入移植苗培育。德永军采纳8鉴于互叶醉鱼草种子的特点与繁育工作的实际操作性,建议重点加入移植苗培育内容;同时建议本标准不采用“容器播种育苗”与“容器扦插育苗”这两种方式,容器苗培育内容应根据苗木后期去向的不同,侧重容器移植苗的编写。王生军采纳9移植苗培育管理中移出“定植密度”和“整形修枝”;“浇水”改为“灌溉”。德永军、王生军部分采纳有必要保留“整形修枝”107.档案管理建议参照参照DB15/T 967育苗技术规程档案。刘平生采纳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