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家沟矿5203综放工作面回踩作业规程

上传人:liy****000 文档编号:132694151 上传时间:2020-05-19 格式:DOC 页数:71 大小:4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家沟矿5203综放工作面回踩作业规程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五家沟矿5203综放工作面回踩作业规程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五家沟矿5203综放工作面回踩作业规程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五家沟矿5203综放工作面回踩作业规程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五家沟矿5203综放工作面回踩作业规程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家沟矿5203综放工作面回踩作业规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家沟矿5203综放工作面回踩作业规程(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煤金海洋五家沟煤矿 回采作业规程编号:JHY-WJG-ZF-2012-01五家沟矿5203综放工作面 回 采 作 业 规 程编制单位:编 制 人:施工负责人:施工单位:总工程师:编制日期: 年 月 日批准日期: 年 月 日目 录第一章 概况4第一节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4第二节 煤层4第三节 煤层顶底板5第四节 地质构造6第五节 水文地质6第六节 影响回采的其他因素7第七节 储量及工作面回采期8第二章采煤方法和回采工艺8第一节 工作面巷道布置方式8第二节 采煤工艺9第三节 设备的配置12第三章 顶板管理17第一节 支护设计17第二节 工作面顶板管理18第三节 运输巷和回风巷及上下端头管理20

2、第四节 矿压观测21第四章 生产系统21第一节 运输21第二节 “一通三防”与安全监控22第三节 供水、排水31第四节 供电系统31第五节 通讯照明39第五章 劳动组织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40第一节 劳动组织40第二节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41第六章 煤质管理42第七章 主要安全技术措施42第一节 一般规定43第二节 顶板44第三节 防治水48第四节 爆破49第五节 “一通三防”与安全监控51第六节 运输56第七节 机电59第八章灾害预防措施及避灾路线64附图:综合柱状图(1:200)、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及两巷剖面图、工作面巷道断面图(1:50)、端头斜切进刀示意图、正规循环作业图表、设备布置图

3、、工作面支护示意图、工作面生产系统图、工作面通风系统示意图、工作面安全监控系统布置图、工作面供水及排水系统示意图、供电系统示意图、通讯照明信号系统示意图、工作面避灾路线示意图、喷洒阻化剂示意图、煤体注水钻孔布置图、顶煤预爆破炮孔布置图等。回采作业规程会审表规 程五家沟矿5203综放工作面会审时间会审地点主 持 人会审意见:会审部门签字生产技术部机 电 部地 测 部通 风 队调度室安 监 站煤质管理通防副总地质副总掘进副总安全副总总工程师作业规程贯彻学习和考试(补考)记录作业规程名称:负责人:贯彻人:班次:贯彻时间参加人员参加人员年月日姓名工种成绩签名姓名工种成绩签名班次应到人数实到人数缺席人数

4、缺席人姓名夜班中班早班第一章 概况第一节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一、工作面位置5203工作面层位于太原组中部,与山4-1号煤层平均间距85.42m。位于五家沟井田二采区,工作面南部为5201工作面采空区保安煤柱,北部为未开拓区,西部为胶轮车大巷,东部为昌平井田边界。工作面为5层煤,位于1383水平,标高1354米1417米,走向长度为1994.5米,倾向长为300米,面积为583350平米。二、地面相对位置5203工作面位于五家沟工业广场东北,地面为低山丘陵区,河床冲沟发育,地貌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黄土广布、沟壑纵横,地表植被稀少,地形冲沟、陡坎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原始地形标高1617.5

5、m,相对差为117.5m。相应地表为农田及荒山土岭。三、井下位置及四邻关系采掘情况5203工作面位于五家沟井田二采区,工作面南部为5201综放面采空区,北部为未开拓区,西部为胶轮车大巷,东部为昌平井田边界。四、回采对地面的影响地面塌陷,有裂口,对部分农田作物有一定影响。五、相邻工作面采动情况及老硐影响范围工作面南部为5201工作面采空区保安煤柱,回采时工作面主运顺槽压力大、不会出现下隅角悬顶面积超过规定。北部为未开拓区、在回采过程中上隅角可能会出现悬顶,应采取强制放顶措施,确保悬顶面积不超标。工作面正前方400米处、有一老硐巷道从主运到辅运,贯穿整个工作面。回采时提前加强支护。第二节 煤层一、

6、煤层厚度 该工作面煤层位于太原组中部,与山4-1号煤层平均间距85.42m,煤层厚度10.0m12.0m,平均厚10.5m,全井田夹矸普遍发育,含夹矸04层,夹矸层厚01m,属全区稳定可采煤层,顶板岩性为砂质泥岩,厚度平均为1m左右,其上为厚度10m以上的中粗砂岩,底板为砂质泥岩,厚度平均为1m左右。二、煤层产状该面煤层结构较简单,标志层有三层高岭土,厚度0.10.3m,平均每层厚约0.2m。夹矸有两层厚约0.40.8m,局部有缺失。 三、 煤质特征表表1:煤质特征表Mad(%)Ad(%)Vdaf(%)St.d(%)Qb.daf(MJ/Kg)(%)容重t/m31.1824.6338.811.7

7、125.661.37四、煤种、煤质情况5煤为黑色烟煤,条带状结构,块状构造,树脂玻璃光泽,局部裂隙较发育。第三节 煤层顶底板一、 煤层顶底板岩性情况表2:煤层顶底板岩性情况表顶底板名称岩石名称厚度(m)岩性特征老顶中粗砂岩510灰白色砂岩,多位石英砂岩富水性强直接顶砂质泥岩01.00黑灰色,泥质胶结,含砂不均直接底泥岩、中砂岩1.00黑灰色,泥质胶结,隔水性较好第四节 地质构造一、本井田位于山西断裂隆起区北段中部、云岗向斜南西端之东翼。东有鹅毛口断裂,西有偏关隆起,南西为平鲁向斜。本工作面及外围巷道构造简单,小型地质构造对工作面回采基本无影响。二、该面走向为NW87NW93,倾向为SW,倾角为

8、16,平均3.5。影响回采的主要地质因素为断层,影响较大的断层产状要素如下。(落差1.0m)表3:断层情况表构造 名称性质产状(褶曲轴面)对回采影响的程度走向()倾向倾角 ()落差 ()5203辅运EN1正断层 1525651.2 有一定影响。 第五节 水文地质1、本井田位于大同煤田中南部,平鲁向斜东翼的东部的边缘地带。二叠系的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以及第四系的洪积、冲洪积物。2、井田内地表水系不发育,无常年性河流,仅在雨季沟谷中才有流水,地表水沿沟谷流入马营河。区内各主要含水岩组之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其特点是受气候变化及地理环境影响较大。3、根据水文地质资料分析,由于井田内所有可采

9、煤层底板标高均在奥灰水位之上,奥灰水不会对开采构成威胁,井田内矿床充水主要含水层为太原组、山西组裂隙含水层组,富水较弱,井田及附近无地表水体,地质构造简单,断裂构造不发育,且不具有导水性。井田水文地质类型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裂隙充水矿床。4、该面上部没有开采,东盘区含水性较弱,水文地质条件属于简单型,无承压含水层,5煤距奥陶灰岩还有136m左右,无奥陶水突水可能。5203辅运顺槽开始掘进过程中,断层水对掘进巷道有一定影响,涌水量最大为15m/h,直接充水含水层为顶板砂岩水。预计5203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正常涌水量为8m/h,最大涌水量为15m/h。5、在5203主运顺槽和辅运顺槽两道安装相应的

10、排水管路,保持水沟畅通,配备相应的排水泵,保证正常排水。目前正在探放顶板砂岩水。主运顺槽探放南部5201工作面老空水,回采结束后进行抽放防治。5203工作面回采前,疏干放完后方可回采。6、根据矿井地质报告南侧采空区与5203距离较近,从5203运输顺槽掘进巷道实际揭露情况看,未发现异常情况,局部出现顶板滴水现象,主要为顶板砂岩水,为防止工作面回采期间出现水害威胁,在下石井深入工作面的地点和5203运输顺槽D10点东44m处进行了超前探放水工作,每处布置了两个探放水钻孔,帮上钻孔垂直运输机道中心线,仰角2,顶部钻孔仰角70,孔深均为80m,两处钻孔均未出水。后又在顶板滴水地点向上对顶部补打了一个

11、探水钻孔,未出水。预计工作面生产期间正常涌水量8m3/h。第六节 影响回采的其他因素一、该面地温1015左右,地温正常。瓦斯相对涌出量小于10m/h,属于低瓦斯矿井。煤尘Vdaf(%)=38.81%,具有爆炸危险性,应加强防尘。自燃发火期为34个月,着火温度为345385C。二、5203工作面开始掘进时受北部大断层的影响,局部顶板破碎,应加强顶板支护管理,加强工程质量,确保安全回采。 三、矿压观测资料1、本矿井未发生过冲击地压,5-1号煤顶板及煤层较硬、较碎,根据周边矿井回采经验,目前无冲击地压倾向特征,故本工作面暂定无冲击地压倾向性。2、同煤层邻近采区矿压资料根据同煤层相邻采区5201工作面

12、矿压观测资料统计,工作面老顶初次垮落步距为6770m,周期来压步距为17m。第七节 储量及工作面回采期工作面几何尺寸、储量计算:(1)工作面倾斜长度300m,走向长度1994.5m,煤层平均厚度10.5m (2)工作面储量:1994.530010.5(平均煤厚)1.37(比重)=860.7万吨。工作面回采期:按照中夜班各采煤3刀、早班2刀,每天8刀、每刀截深0.8米、每月按30天计算,一月回采192米,工作面回采期:1994.5/19210.39个月。第二章采煤方法和回采工艺第一节 工作面巷道布置方式一、进、回风巷及切眼布置方式1、工作面上下顺槽两条巷道及切眼均沿5号煤底板布置,两道相互平行,按中线掘进,主运顺槽通过盘区皮带与二采区储煤仓连接。2、进回风及切眼断面、形状、支护形式:、辅运顺槽:巷道断面为矩形。掘进净断面:宽高=5.0m3.5m=17.5m2。顶板采用锚、网、梁、锚索联合支护,锚杆采用181800 mm左旋无纵筋等强锚杆,锚杆间排距10001000 mm,顶部锚杆每排5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