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六下语文第01单元

上传人:晨**** 文档编号:132691195 上传时间:2020-05-1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64.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新)六下语文第01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部编新)六下语文第01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部编新)六下语文第01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新)六下语文第01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新)六下语文第01单元(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导学案) 备课人:晨曦沐清风第一单元 民风民俗教案(导学案)二次备课1.北京的春节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积累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教学重难点:1.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2.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课件;各地区各民族春节习俗资料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能说说你们家乡过春节的一两件事吗?2.现在,

2、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2.学生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3.交流汇报,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元旦的“静”形成鲜明对比。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三、细读课文,

3、了解习俗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2.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主要事例写得详细一点。时间 主要事例腊八 腊八粥,腊八蒜腊月十九 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二十三 祭灶除夕 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祭祖,守岁元旦 男人出门拜年,女人在家待客,逛庙会元宵 悬灯结彩,放花炮3.交流,老师相机板书关键词。有不同意见的相互讨论。4.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四、朗读体会,感受民俗1.通过阅读,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元宵节)2.除夕和元宵节这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出相应的段落,试着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五、小结,布置作业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

4、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朗读了自己喜爱的段落。课文中还有很多生字新词需要大家用心去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下节课我们进行听写比赛。第二课时一、听写词语腊月 熬粥 饺子 腊八 蒜 高 醋 年糕 逛庙会1.对照课文检查改错,评出本次的听写冠军。2.讲解易错字。“熬粥”的“熬”字,左上方的一竖不能和下面的一撇连成一笔;“醋”字的左边不能写成“西”。二、深入片段,品读课文1.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有哪几个时间段?指名回答,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十九放年假,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元旦,元宵节2.准备过年。在这五个时间段中,哪个时间段是准备过年的情景?(腊八,正月十九放

5、年假)请找出课文中描写人们准备过年的段落。(17自然段)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准备过年的场面?(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找出文中的“忙乱、紧张”)大人在忙些什么?小孩儿在忙些什么?他们这时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你最喜欢哪一种活动?请找出来读一读。指名朗读,读出你的感受。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春节前的这段时间你都会干些什么。3.过年时。交流: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元旦、元宵)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都是一样热闹吗?默读思考:除夕、元旦、元宵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找出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除夕:喜庆、团圆;元旦:悠闲、快乐;元宵:红火、美

6、丽。品读“除夕”一段,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品读“元旦”一段,进一步体会元旦的悠闲、快乐。重点指导朗读写人们“逛庙会”的地方,来体会悠闲与快乐。重点品味“元宵节”的气氛。画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重点句子品读:“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地朗

7、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三、总结课文,领悟写法1.总结课文:从腊八到正月十九,一个多月的时间,课文却只记叙了五个时间段的主要活动,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2.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再读写“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课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如果让你写春节,你打算怎么写?回忆你过春节的情景,写一写。四、作业朗读课文,读出过年的喜庆气氛。教学反思:2.腊八粥教学目标:1.学习字词,

8、积累叠词,了解小说背景。2.了解小说借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用读对话梳理情节的方法,整体感知人物形象。3.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4.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做到详略得当的。教学重难点: 1,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2,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略得当的。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明确文体1.播放微视频,引出小说背景。2.板书课题

9、,读准课题。二、字词教学,了解环境1.出示字词,读准字词,引导学生从词语内容和形式上发现规律。2.情境朗读,了解环境。三、梳理情节,初识形象1.快速默读第619自然段,思考:八儿想吃腊八粥却吃不到,他是怎么办的?2.根据学生回答,梳理小说情节。3.根据板书,串联情节,了解小说主要内容。4.小结:这篇小说就是用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刚才,我们读了八儿和妈妈的对话,梳理出的情节就是小说的情节。5.交流:从这些情节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八儿?四、品读语言,丰盈形象1.聚焦情节中八儿的语言,初步感受语言的变化。2.品读短句。(1)齐读,思考:本句中哪个字最精彩?(2)对比朗读,从“那”字,你感受到什么?(

10、3)联系自己生活经历,感知八儿形象。(4)有感情地朗读。(5)小结:一个“那”字,又让我们看到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刚才,我们抓住了八儿的语言,品读“那”这个关键词,揣摩了八儿的心理,从而让八儿的形象在我们头脑中更加丰满。3.品读长句(1)自由读,边读边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填一填:八儿每次是怎么分的,有什么变化?写一写:你又读到一个怎样的八儿,并想想理由(填在磁卡上,一张磁卡写一个词)。一定要填在磁卡上。温馨提示:四人小组,一人主持,其他三人一人汇报一处。(3)小组汇报。(4)小结:刚才,我们读了八儿这处长的语言,从分粥的变化中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他的形

11、象在我们的头脑中更加丰盈。(5)串读三次分粥的句子,读出变化。4.小结:刚才我们品读了八儿的语言,关注了关键词句,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八儿的形象跃然纸上。沈从文不愧为语言大师,在对人物语言进行描写时,每个词语,每句话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也不行,借助不同的语言形式展现人物不同的形象。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梳理环境中的情节,品读八儿的语言,揣摩他的心理,看到了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八儿心里隐藏的语言和那锅不断叹气的粥,这又藏着什么奥秘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揭秘。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回顾课文内容1.谈话导入。2.回顾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什么事?二、品读课文1

12、.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明确任务:课文是如何写八儿嘴馋的?3.读文探究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八儿特点的句子,作批注。2)小组交流4.集体汇报1)描写动作的句子。2)描写语言的句子。3)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5.小结: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画。表现了一家的其乐融融。三、指导朗读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四、作业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2查找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教学反思: 3.古

13、诗三首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暮春之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5.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

14、充分表现出来。学生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课前准备:1.了解有关寒食节的由来及习俗,了解时代背景。2.下载古风背景音乐,制作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那里寒食节的景象吧。(板书:寒食)简介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二、学习古诗寒食(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自学“宫、侯”两个汉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侯、候”,用组词法:“王侯”“时候”区分形近字。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师相机指导。(二)知诗人,解诗题。请学生自己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师相机补充。提示: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