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PCB布局和走线设计要求规范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2689428 上传时间:2020-05-1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源PCB布局和走线设计要求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电源PCB布局和走线设计要求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电源PCB布局和走线设计要求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电源PCB布局和走线设计要求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电源PCB布局和走线设计要求规范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源PCB布局和走线设计要求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源PCB布局和走线设计要求规范(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用文档版本修订历史记录版本号修订内容修订者修订时间A/0第二次下发*2012.9.21起草:_ _ _ 审核:_ _ 批准:_ _ 日期:_ _ 日期:_ _ 日期:_ _ 1.目的规范电源产品的PCB布局设计、PCB工艺设计、PCB安规及EMC设计, 规定PCB设计的相关参数,使得PCB 的设计满足可生产性、可测试性、符合安规、EMC等的技术规范要求,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构建产品的工艺、技术、质量、成本优势。体现DFM(Design For Manufacture)的原则,提高生产效率和改善产品的质量2.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本公司的电源产品的PCB设计3.说明本规范之前的相关标准、规范的内容如

2、与本规范的规定相抵触的,以本规范为准。若客户有特殊要求则以客户要求为准!二合一电源中非电源部分按非电源产品规范执行4.引用/参考标准或资料TSS0902010001 TSSOE0199001 TSSOE0199002 IEC60194 (Printed Circuit Board designmanufacture and assembly-terms and definitions)IPCA600F (Acceptably of printed board)IEC609505.规范内容5.1.创建PCB文件5.1.1.结构工程师将客户提供的结构图转为PCB设计所需的dxf文件格式,PCB设计

3、人员根据结构图(pdf文件和dxf文件)创建PCB文件:首先确定板的属性,如:单面板、双面板等等5.1.2.PCB设计工程师将初始PCB图(由原理图设计人员提供的已导入元器件封装的PCB文件)转入到已创建的PCB文件中,并确认转入前后的一致性5.1.3.PCB设计工程师根据要求设定PCB的各层定义,Top层,Bottom层按照结构图的正、反面定义5.1.4.PCB设计工程师对PCB文件进行相关规则属性设置5.2. PCB布局5.2.1.根据结构图设置板框尺寸;布置安装孔、接插件等需要定位的器件,赋予这些安装孔和器件不可移动属性5.2.2.根据结构和生产工艺要求设置印制板的禁止布线区、禁止布局区

4、。如:安装孔周围,工艺边附近(工艺边的宽度为3mm)等5.2.3.贴片元器件距板边的距离(拼板时考虑)为:垂直方向摆放时120mil; 平行方向摆放时80mil5.2.4.综合考虑PCB性能和加工的效率选择加工流程:加工工艺的优选顺序为,单面插装一面贴、 一面插装,一次波峰成型双面贴装。根据加工工艺的要求确定拼板方式,如果采用过波峰焊的加工工艺,还应确定过波峰焊时PCBA的走动方向5.2.5.布局操作:一、要依照各模块电路的特性,遵照“先大后小,先难后易”的布置原则,即重要的单元电路、核心元器件应当优先布局。.二、参考原理图,根据电路的特性安排主要元器件布局。三、要考虑各元件立体空间协调与安规

5、距离的符合5.2.6.过锡方向分析,散热分析,风向及风流量考虑 (如:散热片应怎样放、多厚、散热牙(翼)方向、散热面积多大最利于散热、散热片材质要求、辅助散热、风道方向、PIN脚稳固性、可靠度等)5.2.7.布局应尽量满足以下要求: 初级电路与次级电路分开布局;交流回路, PFC、PWM回路,整流回路,滤波回路这四大回路包围的面积尽量小, 各回路中功率元件引脚彼此尽量靠近,控制IC要尽量靠近被控制的MOS管,控制IC周边的元件尽量靠近IC布置5.2.8. 电解电容不可触及高发热元件,如大功率电阻,变压器,散热片5.2.9所有金属管脚不能紧靠在相邻元件本体上,以防过锡时高温使元件管脚烫伤其它元件

6、外壳而短路或爆裂5.2.10.发热元件一般应均匀分布,以利于单板和整机的散热,除温度检测元件以外的温度敏感器件应远离发热量大的元器件5.2.11.跳线不要放在IC及其它大体积塑胶外壳的元件下,避免短路或烫伤别的元器件。SOL5.2.12.SMD封装的IC摆放的方向必需与过锡炉的方向成平行,不可垂直,如下图5.2.13.SMD封装的IC两端尽可能要预留2.0mm的空间不能摆元件,为了预防两端SMD元件吃锡不良。如果布局上有困难,可允许预留1.0mm的空间5.2.14.多脚元件应有第1脚及规律性的脚位标识(双列16PIN以上和单排10PIN以上均应进行脚位标识)PFC MOS和PWM MOS散热片

7、必须接地,以减少共模干扰5.2.15.对热敏感元件(如电解电容、IC、功率管等)应远离热源,变压器、电感、整流器等;发热量大的元件应放在出风口或边缘;散热片要顺着风的流向摆放;发热器件不能过于集中5.2.16功率电阻要选用立插封装摆放,以便散热或避免烧坏板子;如果是卧插封装,作业时一定要用打KIN元器件5.2.17.考虑管子使用压条时,压条与周边元件不能相碰或出现加工抵触5.2.18.贴片元件间的间距:a.单面板:PAD与PAD之间要求不小于0.75mmb.双面板:PAD于PAD之间要求不小于0.50mmc.单面板/双面板:PAD于板边间距要求不小于1.0mm;避免折板边损坏元件(机器分板);

8、d.贴片元件与A/I或R/I元件间的距离如图:5.2.19.按照均匀分布、重心平衡、版面美观的标准布局5.2.20.器件布局栅格的设置,一般IC器件布局时,栅格应为10、20 mil,小型表面安装器件,如表面贴装元件布局时,栅格设置应不少于10mil5.2.21.如有特殊布局要求,应同原理图设计人员沟通后确定,需用波峰焊工艺生产的PCB板,其紧固件安装孔和定位孔都应为非金属化孔。当安装孔需要接地时,应将该安装孔作成梅花孔5.2.22.布局完成后要求原理图设计者检查器件封装的正确性及布局合理性,并且确认接插件的引脚与信号对应关系(比如:FUSE所接的输入端为L端等),经确认无误后方可开始布线5.

9、3.PCB铜箔走线距离5.3.1依照IEC60950-1/GB4943-2001(IT类)标准要求:最小(空气间隙)爬电距离为: 初、次级间:(4.0)5.0mm(150Vin),(1.6)3.2mm(150Vin)初级对大地:(2.0) 2.5mm(150Vin),(1.0)1.6 mm(150Vin)初级对功能地:(4.0)5.0mm(150Vin),(1.6)3.2mm(150Vin)次级对大地或功能地:(0.4) 0.8mm(150Vin);(0.4 )0.8 mm(150Vin)L对N:(2.0)2.5mm(保险之前);(1.0)1.5mm(保险之后至大电解处)(150Vin)(1.

10、0)1.6mm(保险之前);(0.4) 0.8mm(保险之后至大电解处)(150Vin)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不区分:原边其他直流高压:1.5mm(150Vin);0.8mm(150Vin)同类型线路间最小距离:0.5mm(SMT 0.4mm),局部短线可以用到0.4mm(SMT 0.35mm)。5.3.2依照IEC600065-1/GB8898-2001(AV类)标准要求:最小空气间隙与爬电距离为:(此标准两类距离不区分)初、次级间:6.0mm(150Vin),4.4mm(150Vin)初级对大地:3.0mm(150Vin),2.2 mm(150Vin)初级对功能地:6.0mm(150Vin),

11、4.4mm(150Vin)次级对大地或功能地:0.9mm(150Vin);0.9 mm(150Vin)L对N:3.0mm(保险之前);1.7mm(保险之后至大电解处)(150Vin)2.2mm(保险之前);0.9mm(保险之后至大电解处)(150Vin)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不区分:原边其他直流高压:1.7 mm(150Vin);0.9 mm(150Vin)同类型线路间最小距离:0.5mm(SMT 0.4mm),局部短线可以用到0.4mm(SMT 0.35mm)注:1.以上为普通布板情况,特殊情况或未到之处请咨询安规工程师2.初、次级同时靠近一个地时,初级到地距离+次级到地距离初、次级间距离5.4

12、.PCB布线5.4.1.为了保证PCB加工时板边不出现断线的缺陷,PCB布线距离板边不能小于0.5mm5.4.2.在布线时,不能有90度夹角的走线出现5.4.3.IC相邻PIN脚不允许垂直于引脚相连5.4.4.各类螺钉孔的禁布区范围内禁止有走线5.4.5.逆变器高压输出的电路间隔要大于240mil,否则开槽 1.0mm,并有高压符号标示5.4.6.铜箔最小间距:单/双面板0.40mm,特殊情况可以减小,但不超过4处5.4.7.设计双面板时要注意,底部有金属外壳或绕铜线的元件,因插件时底部与PCB接触,顶层的焊盘要开小或不开,同时顶层走线要避开元件底部,以防短路发生不良。5.4.9.双面板锰铜线

13、顶层不要铺铜,锰铜线孔不做金属化;(锰铜丝等作为测量用的跳线,焊盘过孔要做成非金属化;若是金属化,那么焊接后,焊盘内的那段电阻将被短路,电阻的有效长度将变小而且不一致,从而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5.4.10.布线时交流回路应远离PFC、PWM回路。5.4.11.PFC、PWM回路要单点接地。5.4.12.有金属与PCB接触的元件,禁止下面有元件跳线和走线。5.4.13.金属膜电阻下不能走高压线 (针对多面板)。5.4.14.反馈线应尽量远离干扰源( 如PFC电感、PFC二极管引线、MOS管)的引线,不得与它们靠近平行走线。5.4.15.变压器下面禁止铺铜、走线及放置器件。5.4.16.若铜箔入

14、焊盘的宽度较焊盘的直径小时,则需加泪滴,如下图。经常需拆取的元件,引脚焊盘周围须加大铺铜面积,以防拆取元件造成翘皮,如插座多PIN脚、晶体脚、单焊盘铜箔等有可能经常取插维修之焊盘。5.4.17.布线要尽可能的短,特别是EMI线路,主回路及部分回路与电源线,大电流的铜箔要求走粗;主回路及各功能模块的参考点或地线要分开。5.4.18.ICT测试焊盘:测试焊盘直径以1.0mm为准,测试点与测试点之间不小于1.5mm,每个网络上不少于一个测试点,ICT测试治具作好后,其测试焊盘禁止移动,非不得已事先要与TE商量。5.4.19.(过孔/贯穿孔)大小定义:a.信号线过孔/贯穿孔一般可设置0.51mm。b.过孔/贯穿孔不能放于SMD之焊盘中。c.加载铜箔加过孔/贯穿孔时一般设置1.0mm,如接地,功率线等。d.定位孔距器件或线路的安全距离大于15Mil,禁止布线。5.4.20.如果接地是以焊接方式接入的,接地焊盘应设为通孔焊盘,接地孔直径3.5mm。5.4.21.PCB板上的散热孔其直径不可大于3.0mm。5.4.22.线条宽度要满足最大电流要求1mm/1A (铜厚1盎司)。5.4.23.走线时IC的下方尽可能只走地线、电源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