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第三册 第十章 学习几种定量测定方法 10.3 酸碱滴定 曲线绘制教案设计 沪科版(通用)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2687149 上传时间:2020-05-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 第三册 第十章 学习几种定量测定方法 10.3 酸碱滴定 曲线绘制教案设计 沪科版(通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化学 第三册 第十章 学习几种定量测定方法 10.3 酸碱滴定 曲线绘制教案设计 沪科版(通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化学 第三册 第十章 学习几种定量测定方法 10.3 酸碱滴定 曲线绘制教案设计 沪科版(通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 第三册 第十章 学习几种定量测定方法 10.3 酸碱滴定 曲线绘制教案设计 沪科版(通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 第三册 第十章 学习几种定量测定方法 10.3 酸碱滴定 曲线绘制教案设计 沪科版(通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3 酸碱滴定 曲线绘制教学目标 学习酸硷滴定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掌握pH计的操作方法 学会酸碱中和曲线的绘制教学技能 初步学会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操作方法,掌握酸碱中和滴定所使用的仪器及使用ph计绘制滴定曲线教学方法 通过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的测定、记录、数据处理等实验方法绘制滴定曲线 教学重点、难点 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操作方法曲线的绘制 教学过程设计方案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入情境我们已经学会了根据需要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方法,如果有现成的溶液,我们怎样测定其浓度,又怎样探究酸碱的关系? 倾听、回想、思考、生疑。 揭示本课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入新课本节重点是掌握

2、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原理、操作方法和绘制滴定曲线复习提问1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什么?板书1 . 中和反应实质思考并回答,写出离子方程式: H+OH-=H2O 使学生从离子反应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曲线绘制原理】绘制酸碱中和滴定曲线的传统方法,通过酸碱中和PH的变化。读出消耗滴定液的体积,同时利用pH计测量溶液的pH,利用坐标纸描点【板书】掌握曲线绘制的本质设问在化工生产和化学实验中,经常需要知道某种酸或碱溶液准确的物质的量浓度。比如,实验室有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怎样测定它的准确物质的量浓度呢? 倾听、思考后回答:首先量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再测定与之恰好中和的已知浓度的盐酸或

3、硫酸溶液的准确体积,再利用相关量关系求出氢氧化钠溶液物质的量溶液。 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科学思想教育。板书3.酸碱中和滴定: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叫做酸碱中和滴定。思考、记忆 了解酸碱中和滴定。质疑1为使酸碱中和滴定结果准确、误差小的两个关键问题是什么? 思考后得出:准确测定两种溶液的体积,判断中和反应恰好完全进行。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质疑2如何准确测定两种溶液体积?启发引导选择哪种仪器误差会更小?如图 通过比较、得出结论:用滴定管量取溶液的体积更准确,因为,滴定管的直径小,误差小。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等思维能力,明确为什么要

4、使用滴定管。质疑3如何准确判断酸碱恰好中和?(追问)怎样选取择指示剂? 思考分析得出:使用指示剂,并使颜色改变明显。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小结在学生回答后总结: 1中和滴定不选用石蕊指示剂;2已知浓度强酸滴定未知浓度强碱一般选用甲基橙作指示剂;3已知浓度强碱滴定未知浓度强酸一般选用酚酞指示剂。 倾听、思考为什么?并准确记忆。 明确指示选用的原则,并为学生思考留有余地。板书(1)中和滴定实验仪器介绍: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烧杯、滴定管夹、量筒、铁架台PH计 感知、猜想、记忆。 初步记住中和滴定所用仪器。【标定】先用草酸标定NaOH,再用NaOH标定HCl,本实验以酚酞为指示剂【板书】 观察、记录、计算、体会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操作方法。 初步掌握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操作方法。【曲线的绘制】先取20.00ml的HCl,再用NaOH滴定,用ph计测定消耗一定体积NaOH的时刻的PH,并记录于下表,并以PH为纵坐标,NaOH体积为横坐标作图,即为酸碱滴定曲线【板书】动手,探究让学生学会滴定曲线的绘制V(NaOH)/mL0.0010.0018.0019.0019.9620.0020.0421.0022.00pH教学结论 本实验中,学生应注重酸碱滴定的操作,PH计的使用和滴定曲线的绘制,通过滴定曲线,我们可以了解酸碱中和的过渡阶段以及更加清楚的认识酸碱中和的实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