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考论述题答题技巧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2654016 上传时间:2020-05-18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司考论述题答题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司考论述题答题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司考论述题答题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司考论述题答题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司考论述题答题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司考论述题答题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司考论述题答题技巧(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一、学校概况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是一所北京市属普通高等学校,已有70余年办学历史,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2年被北京市教委确定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才培养基地,2011年成为北京高等学校“城乡建设与管理”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2012年通过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专家评审。学校现设有10院3部,即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文法学院、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计算机教学与网络信息部、体育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

2、部。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以工学为主,兼有理学、管理学、法学和艺术学。我校现有5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具有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可涵盖5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具有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点和6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点,学校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12个。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10人,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58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71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410人,具有正教授职务的108人;拥有兼职博士生导师20人,北京市教学名师5名、学术创新人才4名、高层次人才2名,市级中青年骨干教师69名。同时,学校积极整合资源,加强团队建设,建成6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15个市级学术创

3、新团队和1个市级管理创新团队。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160人,其中本科生7018人,硕士研究生1142人,留学生120人。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北京市各级政府所属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和建筑设计研究院(所)及建筑、市政等企业,毕业生就业率高,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其中大多已成为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为国家及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做出了重要贡献。近5年以来,我校在研各类科研项目1700余项,其中国家863、国家重大水专项、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55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7项;2011年完成科技服务经费突破1.9亿元,连续6年位

4、居北京市属高校前列。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广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学校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于2004年招收外国留学生。目前已与美国、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荷兰、意大利、新西兰、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29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并与荷兰代尔夫特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联合培养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校现有西城和大兴两个校区。西城校区占地11.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大兴校区占地50.13万平方米,一期工程16万平方米已竣工启用。目前,学校固定资产总值5.5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值2.5亿元,生均设备值3.06万元。学校

5、与住建部共建中国建筑图书馆,成为全国建筑类图书种类最齐全的高校,图书馆纸质藏书129.8万册,生均159册;电子图书121万册,大型电子文献数据库40个,并拥有服务读者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建有设施完善、功能齐全、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体系。学校坚持“立足北京,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市化”的办学定位,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理、工、管、法、艺、农等学科专业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未来十年,学校认真贯彻第五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三个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要求,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建筑大学的步伐,使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居全国建筑类院校和北京市属高校先进行列。

6、二、学科专业介绍(一)学术型研究生(以学科代码为序)1. 数学(0701)本学科密切结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注重将数学理论与城市规划、环境工程、土木工程等工科专业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相结合,形成了生态环境中的数学建模与应用、动力系统及其在生态科学中的应用、土木工程中的数学方法、最优化与控制理论应用研究等特色鲜明的稳定学科方向。目前,研究范围覆盖了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等学科。本学科拥有一支职称、学历、年龄和学缘分布合理,勇于创新开拓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31人,其中兼职博士生导师4人,教授11人,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7人。学科带头人担任相关学会的

7、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等职务,并担任国际、国内学术刊物的编委。本学科将数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的重大科研成果。2008年,“冲击爆炸作用下重要目标毁伤效应及防护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地区退化森林植被生态恢复(CRRM)的模式理论与三北技术”于2009年获得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2010年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环境演变与种群演化的研究”和 “不同时间尺度的环境演变和物种多样性”先后于2004和2008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二等奖。本学科先后完成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省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近60项。近5年来,本学科承担国家级科研

8、项目13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被SCI等三大检索收录90多篇;运用微生物培养数学模型,主持完成“水源季节性重污染的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共性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项。本学科设置2个招生专业:(1)应用数学;(2)运筹学与控制论。2. 环境科学与工程(0776)本学科设置于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2003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9年获得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与市政工程学科密切配合、协同发展。本学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7人,博士10人,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本学科具备良好的科研条件,价值10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可用于开展水环境、大气

9、和固体废弃物处理、流体、化学、计算模拟等实验研究。2010年获批“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研究平台。近5年,本学科共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课题10项,教育部科技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攻关项目等省部级课题20余项,完成科研经费26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20部,申请专利5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作为国家和北京市优先发展的交叉学科领域,本学科瞄准北京市和全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需求,尤其是针对北京和其它城市近年来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城市环境和生态方面面临的众多而突

10、出的复杂问题,以自主创新、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指引,支撑学科建设和发展,在多年科研积累的基础上,围绕节能减排、污染综合治理、资源合理利用等城乡环境保护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技与实际应用问题,多角度全方位开展研究、人材培养和社会服务。本学科设置2个招生专业:(1)环境科学;(2)环境工程。本学科特别重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同首都的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紧密相连,与许多企业、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有多方面的实践教学与科研基地。本学科特别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荷兰、德国、日本、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台湾的专家学者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关系,经常参加并协

11、办重点领域的国际与地区学术会议,及时掌握国际上的前沿领域和最新发展,科研工作及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有力地促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3.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本学科设置于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和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主要从事控制理论及其在建筑领域的工程应用研究。多年来,本学科已形成了以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为专业特色,控制理论、检测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2006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本校是住建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本学科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导师都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同时还聘请了多名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校外高级工程师为兼职教授。本学

12、科有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5名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本学科具有北京市创新团队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各一个,该学科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实验中心于2007年评为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市建筑安全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于2011年通过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建筑安全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都为研究生提供了优良的研究环境。近几年,本学科教师共承担“863”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和北京自然科学基金、住建部及企业项目等2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30余部,获国家发明二

13、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本学科设置4个招生专业:(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3)系统工程;(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本学科旨在培养高层次科研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自动控制领域的发展动向,具有扎实的控制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建筑安全监测诊断技术,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能力。本学科毕业生就业范围广、就业率高。4. 建筑学(0813)本学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为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等教

14、育特色专业,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中,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本科专业“建筑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自1996年起已连续4次顺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学士、硕士)教育评估。建筑技术科学自1984年起培养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城市规划与设计2006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学术队伍由一批知名教授、学者组成,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29人。具有“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及更新设计团队”和“北京小城镇规划设计与实施保障机制研究”2个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2009年成为北京高等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主持单位。本

15、学科聘请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科研设计单位的全国工程设计大师、总建筑师、主任建筑师以及在京著名建筑事务所的主持建筑师担任兼职导师。本学科拥有大量国内外专业图书、期刊和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及先进的研究设备。本学科与德国、俄罗斯、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建筑类院校相关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进行教师和研究生的设计交流、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更快地使学生掌握国内外建筑发展动态。本学科起点高,影响大,在教学中注重实用、提倡创新;学科架构齐全,基础宽厚,目前已形成以建筑学为主体的土木、环境、测绘、管理等工程学科集群,

16、形成学科交叉、专业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科研6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10项,完成多项全国各地及北京市重要建筑工程设计,出版了大量研究专著和论文,学科建设成绩斐然,综合实力处于北京高校同类学科的前列。本一级学科设置6个招生专业:(1)建筑历史与理论;(2)建筑设计及其理论;(3)建筑技术科学;(4)建筑遗产保护;(5)城市设计;(6)室内设计。通过学习,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能够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国内外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动态;具有扎实的中外文文献基础;具有数字化设计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5.土木工程(0814)本学科设置于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和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系北京市一级重点建设学科。本科专业“土木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6年通过建设部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2011年通过复评。本科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