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推养生课件PPT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32650022 上传时间:2020-05-18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12.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推养生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针推养生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针推养生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针推养生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针推养生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推养生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推养生课件PPT(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传统疗法在 治未病 中的运用安徽省中医院肖洪波 中医 治未病 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 其包括三个方面 无病重防对于健康无病之人 重在养生调摄 预防疾病的发生 如 素问 上古天真论 曰 虚贼邪风 避之有时 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欲病早治欲病指欲作未发 包括病情潜隐 尚未显露 几乎无自觉症状 或病情轻微 仅有先兆表现 如 素问 八正神明论 讲 莫知其情 莫见其形 素问 刺热论 说 肝热病者 左颊先赤 病虽未发 见赤色者刺之 名曰治未病 已病防变 伤寒论 曰 伤寒中风 有柴胡证 但见一证便是 不必悉具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还有清代名医叶天士所强调的 先安未受邪之地

2、 等等 上世纪末 国际上围绕医学目的进行了两年的大讨论 最终认为 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 更应是关于健康的科学 好的医生应是使人不生病的医生 而不仅是把病治好的医生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曰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 以及 上工治未病 中工治欲病 下工治已病 这种中医 治未病 思想正是上述医学目的 而且中医 治未病 已有近两千年了 在理论与实践上蕴藏着丰富的内容 中医传统疗法在 治未病 中有着较广泛的应用 针 灸 推拿 熏蒸 刮痧 气功 导引 方药等是祖国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手段 也是中医养

3、生学中的重要保健措施和方法 利用针 灸 推拿等不同的方法调整经络气血 借以通达营卫 谐调脏腑 达到增强体质 防病治病的目的 进行保健强身 是中医养生治未病的特色之一 针刺养生 针刺养生 就是用毫针刺激一定的穴位 运用迎 随 补 泻的手法以激发经气 使人体新陈代谢机能旺盛起来 达到强壮身体 益寿延年的目的 针刺养生与针刺疗疾的方法相同 但各有侧重 保健而施针刺 着眼于强壮身体 增进机体代谢能力 旨在养生延寿 治病而用针法 则着眼于纠正机体阴阳 气血的偏盛偏衰 扶正祛邪 意在祛病除疾 因而 用于保健者 在选穴 施针方面 亦有其特点 选穴则多以具有强壮功效的穴位为主 施针的手法 刺激强度宜适中 选穴

4、亦不宜过多 针刺养生的作用 针刺之所以能够养生 是由于刺激某些具有强壮效用的穴位 可以激发体内的气血运行 使正气充盛 阴阳谐调 概括起来 针刺保健的作用 大要有三 一 通经络针刺的作用主要在于疏通经络 使气血流畅 灵枢 九针十二原 中指出 欲以微针 通其经脉 调其血气 针刺前的 催气 侯气 刺后的 得气 都是在调整经络气血 如果机体某一局部的气血运行不利 针刺即可激发经气 促其畅达 所以 针刺的作用首先在于 通 经络通畅无阻 机体各部分才能密切联系 共同完成新陈代激活动 人才能健康无病 针刺养生的作用 二 调虚实人体的生理机能活动随时都在进行着 阴平阳秘 是一种动态平衡 在正常情况下 也容易出

5、现一些虚实盛衰的偏向 如 体质的好坏 体力的强弱 机体耐力 适应能力 以及智力 反应灵敏度等等 对于不同的个体 不同的时期 都会出现一定的偏差 针刺保健则可根据具体情况 纠正这种偏差 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 补 泻得宜 可使弱者变强 盛者平和 以确保健康 三 和阴阳阴阳和谐乃是人体健康的关键 针刺则可以通经络 调虚实 使机体内外交通 营卫周流 阴阳和谐 如此新陈代谢自然会健旺 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就是这个道理 针刺养生 现代研究证明 针刺某些强壮穴位 可以提高机体新陈代谢能力和抗病能力 如 针刺正常人的 足三里 穴 白血细胞总数明显增加 吞噬功能加强 同时 还可以引起硫氢基酶

6、系含量增高 硫氢基为机体进行正常营养代谢所必须 对机体抗病防卫的生理功能有直要作用 这就进一步说明 针刺法确实具有保健防病 益寿的作用 刺法原则 一 配穴针刺保健 可选用单穴 也可选用几个穴位为一组进行 欲增强某一方面机能者 可用单穴 以突出其效应 欲调理整体机能者 可选一组穴位 以增强其效果 在实践中 可酌情而定 二 施针养生益寿 施针宜和缓 刺激强度适中 不宜过大 一般说来 留针不宜过久 得气后即可出针 针刺深度也应因人而宜 年老体弱或及小儿 进针不宜过深 形盛体胖之人 则可酌情适当深刺 三 禁忌遇过饥 过饱 酒醉 大怒 大惊 劳累过度等情况时 不宜针刺 孕妇及身体虚弱者 不宜针刺 常用的

7、养生保健穴位 1 足三里位于膝下三寸 胫骨外大筋内 为全身性强壮要穴 可健脾胃 助消化 益气增力 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和抗病机能 一般人针刺得气后 即可出针 但对年老体弱者 则可适当留针5 10分钟 隔日一次 或每日一次 2 曲池位于肘外辅骨 曲肘 肘横纹尽头便是此穴 此穴具有调整血压 防止老人视力衰退的功效 3 三阴交位于足内踝高点上3寸 胫骨内侧面后缘 此穴对增强腹腔诸脏器 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健康 有重要作用 4 关元位于脐下3寸 本穴为保健要穴 有强壮作用 5 气海位于脐下1 5寸 此穴为保健要穴 常针此穴 有强壮作用 可与足三里穴配合施针 每周1 2次 具有强壮作用 灸法养生 灸法养生 流传

8、已久 扁鹊心书 中即指出 人于无病时 常灸关元 气海 命门 中脘 虽未得长生 亦可得百余岁矣 说明古代养生家在运用灸法进行养生方面 已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时至今日 保健灸仍是广大群众所喜爱的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 灸法一般多用艾灸 艾为温辛 阳热之药 其味苦 微温 无毒 主灸百病 是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 灸用以陈旧者为佳 点燃后 热持久而深入 温热感直透肌肉深层 一经停止施灸 便无遗留感觉 这是其他物质所不及的 因而 艾是灸法理想的原料 保健灸的作用 保健灸的主要作用是温通经脉 行气活血 培补先天 后天 和调阴阳 从而达到强身 防病 抗衰老的目的 一 温通经脉 行气活血 素问 刺节真邪论 说 脉中之血

9、 凝而留止 弗之火调 弗能取之 气血运行具有遇温则散 遇寒则凝的特点 灸法其性温热 可以温通经络 促进气血运行 二 培补元气 预防疾病 扁鹊心书 指出 夫人之真元 乃一身之主宰 真气壮则人强 真气虚则人病 真气脱则人死 保命之法 艾灸第一 艾为辛温阳热之药 以火助之 两阳相得 可补阳壮阳 真元充足 则人体健壮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故艾灸有培补元气 预防疾病之作用 保健灸的作用 三 健脾益胃 培补后天灸法对脾胃有着明显的强壮作用 针灸资生经 指出 凡饮食不思 心腹膨胀 面色萎黄 世谓之脾胃病者 宜灸中脘 在中脘穴施灸 可以温运脾阳 补中益气 常灸足三里 不但能使消化系统功能旺盛 增加人体对营养物

10、质的吸收 以濡养全身 亦可收到防病治病 抗衰防老的效果 四 升举阳气 密固肤表 素问 经脉篇 云 陷下则灸之 气虚下陷 则皮毛不任风寒 清阳不得上举 因而卫阳不固 腠理疏松 常施灸法 可以升举阳气 密固肌表 抵御外邪 调和营卫 起到健身 防病治病的作用 方法 艾灸从形式上分 可分为艾炷灸 艾条灸 温针灸三种 从方法上分 又可分为直接灸 间接灸和悬灸三种 保健灸则多以艾条灸为常见 而直接灸 间接灸和悬灸均可采用 根据体质情况及所需的养生要求选好穴位 将点燃的艾条或艾炷对准穴位 使局部感到有温和的热力 以感觉温热舒适 并能耐受为度 艾灸时间可在3 5分钟 最长到10 15分钟为宜 一般说来 健身灸

11、时间可略短 病后康复 施灸时间可略长 春 夏二季 施灸时间宜短 秋 冬宜长 四肢 胸部施灸时间宜短 腹 背部位宜长 老人 妇女 儿童施灸时间宜短 青壮年则时间可略长 施灸的时间 传统方法多以艾炷的大小和施灸壮数的多少来计算 艾炷是用艾绒捏成的圆椎形的用量单位 分大 中 小三种 如蚕豆大者为大炷 如黄豆大者为中炷 如麦粒大者为小炷 每燃烧一个艾炷为一壮 实际应用时 可据体质强弱而选择 体质强音 宜用大炷 体弱者 宜用小炷 千金方 指出 凡灸当先阳后阴 先上后下 临床操作一般先灸上部 痛部 后灸下部 腹部 先灸头身 后灸四肢 但在特殊情况下 必须灵活运用 不可拘泥 直接灸 艾炷直接放在穴位皮肤上燃

12、烧的一种方法 根据刺激量的大小和瘢痕形成与否分瘢痕灸和无瘢痕灸二种 一 无瘢痕灸即非化脓灸 直接灸之一 是将艾炷直接置于穴位上点燃施灸 但不灼伤皮肤 不使局部起疱化脓 故名 施灸时当艾炷燃至一半左右 患者感到皮肤发烫或灼痛时 即用摄子将艾炷挟去 另易新炷施灸 以局部皮肤发生红晕为度 因其灸后不留瘢痕 故亦称无瘢痕灸 本法适用于一般虚寒性疾患 二 瘢痕灸即化脓灸 艾炷灸的一种方法 将小艾炷直接放在穴位 或一定的体表部位 上燃烧 灸后局部贴以药膏 促使局部化脓 产生水泡 最后结痂 形成瘢痕 这种灸法的缺点是病人的痛苦较大 现在临床上应用较少 基本操作 先摆正体位 选好穴位 并涂敷蒜汁或凡士林以增加

13、粘附作用和刺激作用 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柱直接放到穴位上施灸 一般每穴每次灸3 6壮 由于此种灸法较痛 故在烧近皮肤 患者感到灼痛时 可在施灸穴位周围用手指轻轻拍打 以减轻痛感 灸治后嘱患者多吃羊肉 鲜鱼 豆腐等食物 一般约7天左右化脓 易为患者接受 间接灸 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 进行施灸的方法 一 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 3厘米 厚约0 2 0 3厘米的薄片 中间以针刺数孔 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 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 灸完所规定的壮数 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 腹痛 腹泻及风寒痹痛等 二 隔蒜灸用鲜大蒜头 切成厚0 2 0 3

14、公分的薄片 中间以针刺数孔 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 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 点燃施灸 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 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 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三 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 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 上置大艾炷施灸 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 中风脱证等 四 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 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 厚约0 8厘米的附子饼 中间以针刺数孔 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 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 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艾条灸分类 一 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 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 约距皮肤2 3厘米左右 进行熏烤 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一般每处灸5 7分钟 至皮肤

15、红晕为度 对于昏厥 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 医者可将中 食二指分开 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 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 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二 雀啄灸 回旋灸 施灸时 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 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 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另外也可均匀地上 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三 腹部 背部较平坦处行艾灸时 可用艾灸盒等 四 温针灸 常用穴位 一般说来 针刺保健的常用穴位 大都可以用于保健灸法 同时 也包括一些不宜针刺的穴位 兹举例如下 1 足三里常灸足三里 可健脾益胃 促进消化吸收 强壮身体 中老年人常灸足三里还可预防中风

16、具防老及强身作用 灸法 用艾条 艾炷灸均可 时间可掌握在5 10分钟 古代养生家主张常在此穴施疤痕灸 使灸疮延久不愈 可以强身益寿 若要身体安 三里常不干 即指这种灸法 现代研究证明 灸足三里穴确可改善人的免疫功能 并对肠胃 心血管系统等有一定影响 常用穴位 2 神阙位于当脐正中处 神阙为任脉之要穴 具有补阳益气 温肾健脾的作用 扁鹊心书 指出 依法熏蒸 则荣卫调和 安魂定魄 寒暑不侵 身体开健 其中有神妙也 凡用此灸 百病顿除 益气延年 灸法 灸七至十五壮 灸时用间接灸法 如 将盐填脐心上 置艾炷灸之 有益寿延年之功 3 膏肓位于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常灸膏肓穴 有强壮作用 灸法 艾条灸 15 30分钟 艾炷灸7 15壮 4 中脘位于脐上四寸处 为强壮要穴 具有健脾益胃 培补后天的作用 一般可灸七至十五壮 5 涌泉脚趾卷屈 在前脚掌中心凹陷处取穴 此穴有补肾壮阳 养心安神的作用 常灸此穴 可健身强心 有益寿延年之功效 一般可灸三至七壮 其他如针刺保健中所列曲池 三阴交 关元 气海等穴 均可施灸 具有强身保健功效 常灸关元 气海 足三里等腧穴 可鼓舞人体正气 增强抗病能力 起防病保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