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血液一般检验四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32649959 上传时间:2020-05-18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9.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4 血液一般检验四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04 血液一般检验四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04 血液一般检验四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04 血液一般检验四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04 血液一般检验四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4 血液一般检验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4 血液一般检验四(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莫武宁教授 第二章血液一般检验BLOODROUTINETEST 授课对象 2005级医学检验本科 第二节白细胞检查EXAMINATIONOFLEUKOCYTE三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四 白细胞形态检查五 血小板检查授课内容P55 69 三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 eosinophil E 是粒细胞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嗜酸性粒细胞集落形成因子主要由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产生 成熟的嗜酸性粒细胞在外周血只占全身嗜酸性粒细胞总数的1 左右 大部分存在于骨髓和组织中 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因子来源 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组胺 补体C3a C5a C567 致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寄生虫嗜酸性

2、粒细胞趋化因子 细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 肿瘤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三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主要作用 参与过敏反应 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合成与释放活性物质 吞噬其释出颗粒 并分泌组胺酶以破坏组胺 从而起到限制的作用 参与蠕虫的免疫反应 检测原理 用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 同时破坏红细胞和大部分其他白细胞 将嗜酸性粒细胞着色 滴人细胞计数板中 计数一定范围内嗜酸性粒细胞数 每升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 方法学评价 1 显微镜计数法重复性差 精确性不如血液分析仪法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法较准确 2 血液分析仪法可提供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 绝对值 直方

3、图和散点图 当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增多时可及时报警 五分类血液分析仪白细胞分类计数是目前最有效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筛检方法 方法学评价 注 若仪器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并伴直方图或散点图异常时 应进一步用显微镜作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参考值 成人 0 05 0 5 X109 L 临床意义 生理变化 1 年龄 5岁以下 0 0 8 X109 L 5 15岁 0 0 5 X109 L 2 日间变化 白天低夜间高 波动大 早晨8时为基础水平 糖皮质激素作用 抑制骨髓释放成熟嗜酸性粒细胞进入外周血 使血循环中嗜酸性粒细胞附着于小血管壁并向组织浸润 3 劳动 寒冷 饥饿 精神刺激等 减低 病理变化 嗜酸性粒细

4、胞增多 eosinophilia 指成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 0 5X109 L 1 寄生虫病 寄生在肠道外组织的寄生虫 如血吸虫 华支睾吸虫 肺吸虫 丝虫 包虫等 以及寄生在肠道的钩虫感染时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更为显著成熟型 2 变态反应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 坏死性血管炎 伴有贫血 其他 药物过敏反应 荨麻疹 血管神经性水肿 血清病 异体蛋白过敏 枯草热等 3 皮肤病 如湿疹 剥脱性皮炎 天疱疮 银屑病 4 血液病 如慢粒 真红 MM 脾切除术后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 霍奇金病 5 某些恶性肿瘤 如肺癌 6 某些传染病 感染期时 嗜酸性粒细胞常减低 恢复期可见暂时性增高 唯有猩红热急性期嗜酸性粒细胞

5、却可增高 7 其他 风湿性疾病 脑垂体前叶功能减低症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 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 8 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 伴有肺浸润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过敏性肉芽肿 嗜酸性粒细胞心内膜炎等 病理变化 嗜酸性粒细胞减低 eosinopenia 指成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 0 05 109 L 主要见于传染病急性期 严重组织损伤 还可用于判断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 4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其他应用 1 观察急性传染病的预后 某些急性传染病 如在伤寒极期 因机体应激反应增高 皮质激素分泌增高 使嗜酸性粒细胞减低 但在恢复期 嗜酸性粒细胞又重新出现 如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减低 甚至完全消失 则表明病情严

6、重 4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其他应用 2 观察手术和烧伤患者的预后 手术后4h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减低 甚至消失 24 48h后逐渐增多 增多速度与病情变化基本一致 大面积烧伤患者 数小时后嗜酸性粒细胞完全消失 且持续时间较长 若大手术或大面积烧伤后 患者嗜酸性粒细胞不减低或减低很少 均表明预后不良 4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其他应用 3 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 在正常情况下 注射ACTH或肾上腺素后 嗜酸性粒细胞比注射前应减低50 以上 肾上腺皮质功能正常 而垂体前叶功能不良者 则直接刺激时减低50 以上 间接刺激时不减低或减低很少 垂体功能亢进时 直接和间接刺激均可减低80 100 垂体前叶功能正常 而

7、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良者则直接和间接刺激减低均小于50 如艾迪生 Addison 病 四 白细胞形态检查 检测原理 外周血液经涂片 染色后 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作白细胞形态学观察和分析 血涂片染色方法有 瑞氏染色法和吉姆萨染色法 其他的染色法还有May Grunwald法 Jenner法和Leishman染色法等 常用瑞氏和吉氏混合染色法 1984年ICSH推荐该法使用的两种染料为天青B和伊红Y 方法学评价 1 显微镜分析法目前对血液细胞形态的识别 特别是异常形态的鉴别主要采用人工方法进行血涂片制备和染色 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方法学评价 2 血液分析仪法优点 提供血细胞数量及其他相关参数 对异常

8、结果予以报警并作提示 缺点 不能直接提供血细胞质量 形态 改变的确切信息 而需进一步用显微镜检查血涂片进行核实 注 血细胞形态分析是病理性血标本必不可少的初步检查手段 临床意义 一 正常白细胞形态 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特征瑞氏染色正常白细胞的细胞大小 核和质的特征见表2 49 一 正常白细胞形态2 中性粒细胞核形界定分叶核粒细胞的核分叶之间 外观以染色较深的一丝实线相连 只有核膜组成 其内无染色质 这是中性粒细胞分叶核与杆状核鉴别的基础 当杆状核与分叶核鉴别困难时 可将其归类于分叶核 3 粒细胞胞质内颗粒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内颗粒分为嗜天青颗粒 占20 和特殊颗粒 占80 粒细胞胞质内的颗粒比较见

9、表2 50 二 异常白细胞形态在排除人为因素后 血涂片中出现异常形态白细胞并占相当数量或在正常血涂片出现不该有的特异形态时 往往提示病理性改变 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不应出现的细胞 如浆细胞常见原因 遗传性 感染 中毒 放射性或造血系统恶性病变等因素 1 中性粒细胞1 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在严重传染病 化脓性感染 中毒 恶性肿瘤等病理情况下 中性粒细胞可发生一系列变化 大小不均 anisocytosis 中性粒细胞的体积大小相差悬殊 不均一性增大 常见于病程较长的化脓性感染 与内毒素等因素作用于骨髓内早期中性粒细胞 使其发生顿挫性不规则分裂 增殖有关 中毒颗粒 toxicgranulation

10、在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 大小不等 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 称中毒颗粒 与嗜碱性粒细胞区别 中毒颗粒较粗大且染色深 中毒颗粒数量少 分布稀疏散 嗜碱性粒细胞胞核分叶较少 颗粒大而不均 染色更深 可分布在胞核上而使胞核分叶不清 毒性指数 是计算含有中毒颗粒的细胞数与所计数的中性粒细胞 100个或200个 的比例 即毒性指数 有中毒颗粒的中性粒细胞数 所计数的中性粒细胞数 毒性指数 1为极度 指示病情严重 0 75为重度 0 5为中度 0 25为轻度 常用毒性指数了解病情进展情况 估计预后 空泡 vacuolation 提示细胞发生吞噬现象

11、Dohle小体 Dohlebody 常见于严重感染 如猩红热 白喉 肺炎 麻疹 败血症 烧伤等 退行性变 degeneration 常见者有胞体肿大 结构模糊 边缘不清晰 核固缩 核肿胀和核溶解 染色质模糊 疏松 等 在正常情况下为数极少 二 异常白细胞形态2 棒状小体 Auerbody 在Wright或Giemsa染色的血涂片中 白细胞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细杆状物质 长约1 6 m 1条或数条不定 称为棒状小体 这种棒状小体只出现在白血病细胞中 故见到棒状小体就可确诊为急性白血病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呈粗短棒状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呈细而长的棒状小体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不出现棒状小体 二 异常白细

12、胞形态3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nuclearshift 核象标志着中性粒细胞从新生细胞以至衰老细胞的发育阶段 正常情况下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以分叶核为主 胞核常分为2 5叶 杆状核较少 分叶核与杆状核中性粒细胞的比值为13 1 病理情况下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可发生核左移或核右移 3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nuclearshift 1 核左移 shihtotheleft 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 和 出现晚的现象称为核左移 核左移常见于化脓性感染 急性溶血以及应用细胞因子 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 并伴有中毒颗粒 空泡 退行性变等毒性变化 核左移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

13、但白细胞总数也可正常甚至减低 3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nuclearshift 1 再生性核左移 regenerativeshifttotheleft 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称为再生性核左移 表示骨髓造血和释放能力旺盛 机体抵抗力强 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急性中毒 急性溶血和急性失血 2 退行性核左移 degenerativeshifttotheleft 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 表示骨髓释放受到抑制 机体抵抗力差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粒细胞缺乏症 伤寒等 轻度左移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略增高 仅有杆状粒细胞增多 5 表示感染程度较轻 机体抵抗力较强 中度左移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

14、细胞百分数均增高 杆状核粒细胞 10 并伴有少数晚幼粒细胞及中毒性改变 表示有严重感染 重度左移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明显增高 杆状核粒细胞 25 并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 常见于粒细胞白血病或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 3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nuclearshift 2 核右移 shifttotheright 外周血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 并且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 3 时称为核右移 核右移严重者常伴白细胞总数减少 反映造血功能衰退 与缺乏造血物质 DNA合成障碍和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有关 4 巨杆状核粒细胞和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这种细胞的体积较大 细胞直径达16 25 m 核分叶常在5叶以上

15、甚至在10叶以上 核染色质疏松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5 其他异常形态粒细胞 Pelger Huet畸形 Pelger Huetanomaly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异常 一般无临床症状 但也可继发于某些严重感染 白血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肿瘤转移和某些药物 如秋水仙胺 磺基二甲基异嗯唑 治疗后 Chediak Higashi畸形患者容易感染 常伴白化病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此异常颗粒也偶见于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中 Alder Reil畸形 Alder Reillyanomaly 在中性粒细胞中含巨大深染的嗜天青颗粒 染深紫色 此异常颗粒与中毒颗粒的区别是颗粒较大 不伴有白细胞数

16、增高 核象左移和空泡等其他毒性变化 患者常伴有脂肪软骨营养不良或遗传性粘多糖代谢障碍 类似颗粒亦可见于其他白细胞中 May Hegglin畸形 May Hegglinanomaly 患者粒细胞终身含有淡蓝色包涵体 其他粒细胞甚至巨核细胞内亦可见到 6 淋巴细胞 1 异型淋巴细胞 abnormallymphocyte 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病毒性肺炎 病毒性肝炎 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病毒性感染时或过敏原刺激下 可使淋细胞增生 并出现某些形态学变化 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1 异型淋巴细胞I型 空泡型 浆细胞型 最多见 型 不规则型 单核细胞型 型 幼稚型 2 放射线损伤后淋巴细胞形态变化 淋巴细胞是白细胞中对电离辐射最敏感的细胞 数量减低 出现形态学改变 如核固缩 核破碎 双核的淋巴细胞以及含有卫星核的淋巴细胞 3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时形态学变化 7 浆细胞 plasmacell 浆细胞为B淋巴细胞经抗原刺激后转化而形成 周围血中一般甚少见或无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肾病综合征 出血热 弓形体病 梅毒和结核病等 在一些特殊疾病可发现异常形态的浆细胞 1 Mort细胞 Mottcell 常见于反应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