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共29张ppt)

上传人:浅*** 文档编号:132647895 上传时间:2020-05-18 格式:PPTX 页数:29 大小:905.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共29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共29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共29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共29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共29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共29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共29张ppt)(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俄国发展线索 沙俄 苏俄 苏联 社会主义社会 独联体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突破体制 但背离社 方向 1453年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从 战时共产主义 到 斯大林模式 第20课 在理想与现实穿越的探索 课程标准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 斯大林模式 的主要表现 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背景 内容 特点 评价 背景 内容 特点 评价 背景 内容 特点 评价 斯大林模式 材料1 1918年夏天 苏维埃已

2、被战火包围 红旗只在1 4的国土上飘扬 即使在苏维埃政权管辖区 反革命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 8月30日 同一天乌里茨基和列宁先后遭到袭击 列宁身受重伤 材料2 国内战争致使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 粮食 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 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 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 8磅面包 思考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怎样的形势 A 军事上 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 内忧外患 B 经济上 粮食严重缺乏 经济极端困难 苏俄进入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1918 1920 余粮收集制 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义务劳动 实物配给 思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何特点 教材P94历史纵横 材料 马克思设想 在生产

3、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 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 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特点 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军事 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单一公有制 临时性质 笔记 1919年俄国1普特粮食价格 材料一 材料二 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 我们取得了胜利 应当说我们实行 战时共产主义 是一种功劳 做笔记 积极 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材料二 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的做法脱离了实际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材料三 列宁1918年的设想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

4、的国家里 实行余粮收集制 禁止自由贸易 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 已经超越 一般革命 的任务 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 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评价 做笔记 消极 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脱离实际 引发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引发新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国内战争的破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 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农民不满暴动 工业生产低迷 新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1921年3月 俄共 布 十大通过 新经济政策 否定商品货币关系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农民除口粮 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单一的公有制 高度集中管理 平均主义 按劳取酬 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 固定粮食税 关系

5、国家命脉的大企业仍归国家所有 中小企业允许资本家私人经营 实行自由贸易 按劳分配 减轻负担提高积极性 提高生产率 提高经济效益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提高积极性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单一的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并存 高度集中行政管理 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 思考 新经济政策 新 在哪里 所有制 管理体制 做笔记 实质 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力 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作用 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 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1925年 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 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 而现在 谢天谢地 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作用与评价 做笔

6、记 作用 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走出了经济困境 打下了工业化基础 改善了生活水平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评价 是列宁找到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背景 内容 特点 评价 政权危机 经济困难 余粮征集制 工业国有 取消贸易 义务劳动 实物配给 排斥市场 军事管理 单一公有 临时实施 赢得胜利 巩固政权 脱离实际 引发危机 背景 内容 特点 评价 政权危机 经济困难 粮食税 允许私营 允许外资经营 恢复贸易 按劳分配 发展资本主义 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缓解危机 打下基础 巩固政权 正确道路 1917年 俄国出现了 背带贩子 群

7、体 他们将农产品背进城市 再把工业品带入农村进行倒卖 政府对此屡禁不止 但1922年后这个群体就逐渐消失了 造成这一现象产生和消失的原因分别是A 实行衣产品收购制 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B 实旋新经济改策 推行衣业集体化运动C 大规模开量地实行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D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改策 实施 新经济政策 1921年8月 苏俄著名象征派诗人勃洛克开枪自杀 他的遗嘱中有这样两句小诗 看 莫斯科忍受饥饿 从前整洁美丽 而现在是买卖投机 大批共青团员退团 共青团在两年之内失去了一半团员 也有很多共产党员退党 这些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材料意在说明A 社会主义经济改革遇到重大挫折B 新经济政策在实践中遇

8、到了挑战C 应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D 当时国家的政策严重缺乏群众基础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 苏联的建立 1922年底 2 列宁逝世 1924年 3 斯大林上台 材料二 1928年 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 美国的八分之一 全国99 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对此斯大林说了这样一段话 没有重工业 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 只要谁高兴 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材料一 1924年列宁逝世后 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 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 孤立无援 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 到1928年 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 是美国的八分之一 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

9、99 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 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苏联工业基础薄弱 国际 国际形势紧张 反苏浪潮 战争威胁 国内 斯大林模式表现 社会主义工业化 思路 优先发展重工业 制定五年计划 材料 轻工业 是一个需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 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 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 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经济发展表 迅速工业化 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基 农业集体化 苏联集体农庄的宣传画 内容 1927年联共 布 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逐步集体化方针 然而 随着工业化的高速发展 农业生产越来越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 甚至出现了粮食收购危

10、机 在这种背景下 斯大林决定农业决定全盘集体化 背景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实现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 影响 为工业化创造了便利条件 但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与苏联当时农村生产力不相适应 不可能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 富农阶级被消灭 斯大林模式表现 材料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 人均粮食产量 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利 弊 对苏联 迅速实现工业化 成为工业化强国对世界 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对他国 开辟了一种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对苏联 片面发展重工业 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牺牲农民利益 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日

11、益僵化对他国 照搬苏联模式 斯大林模式评价 材料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 到1937年 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 世界第二位 用不到20年的时间 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道路 摘自 神奇的计划经济 材料 苏联 农业 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 差距十分悬殊 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 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 9 轻工业只有14 1 农业则为1 5 而皮鞋产量仅163 6 百万 双 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摘自 苏联国民经济 片面的经济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苏联搞了很多年 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搞了

12、个新经济政策 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结合邓小平的话 思考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三次探索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思考与启示 经济体制要符合本国国情 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要关注民生 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经济建设要注重农业 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 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艰难和曲折的 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注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13、背景 内容 特点 评价 政权危机 经济困难 余粮征集制 工业国有 取消贸易 义务劳动 实物配给 排斥市场 军事管理 单一公有 临时实施 赢得胜利 巩固政权 脱离实际 引发危机 背景 内容 特点 评价 政权危机 经济困难 粮食税 允许私营 允许外资经营 恢复贸易 按劳分配 发展资本主义 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缓解危机 打下基础 巩固政权 正确道路 背景 内容 特点 评价 斯大林 西方封锁 工业薄弱 优重 单公 高管 计划经济 个人崇拜 基本实现工业化 经济实力增长 奠定卫战基础工业结构不平衡 指令性计划阻碍持续发展 管理体制僵化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 斯大林模式 俄国革命经事实证明是自由资本

14、主义的救世主 一方面使西方赢得了反希特勒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另一方面悖谬地通过苏联表面上对大萧条 1929 1933 所具备的免疫力 促使人们放弃对自由市场正统观念的信念 为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提供了驱动力 苏联 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 意指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斯大林模式D 赫鲁晓夫改革 有学者认为 斯大林模式 是一种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 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 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种国度里 无社会主义建设先例条件下形成的 斯大林模式不成熟或不完善 主要是因为A 基本上延续和发展了 新经济政策 B 受特殊的国情和生产力发

15、展水平影响C 未完全实行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D 没有可借鉴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始于1926年 到1940年也就是14年中 苏联完成了两个半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平均每年增长率是19 2 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平均每年增长率是17 到1940年 苏联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 其国民生产总量仅次于美国 经济产值在世界总量中的比例从4 跃升到19 上述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因为A 新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的迅速恢复B 资本主义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C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创建D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速度惊人 卞悟在 公社之谜一 农村集体化再认识 中谈到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公有私耕 的传统村社农民反而比具有一盘散沙特征的 小私有者 更难集体化 与斯大林的设想相反 传统村社的自治功能与 集体主义 纽带恰恰成了农民拥有的组织资源 使其更能抵制来自外部的强制 苏联农民 抵制来自外部的强制 实质上说明农业集体化A 无法适应苏联I业化的需要B 是对农民利益最好的保护C 有利于加强农民的集体意识 D 与农民的利益诉求相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