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7课时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精品学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2642790 上传时间:2020-05-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7课时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精品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7课时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精品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7课时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精品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7课时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精品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7课时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精品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7课时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精品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7课时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精品学案.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7课时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1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2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3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含义;“双百”方针推动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事业的繁荣。2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改革开放后教育事业蓬勃发展。3新中国科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成就。 ,文化事业的曲折

2、发展1.“双百”方针和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经济建设的开展。(2)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3)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4)内容: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5)成就(6)意义2“”与文化凋零(1)导火线: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2)动乱中“文化的凋零”:文化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破除“四旧”,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洗劫。文艺界人士、知识分子、民主人士遭批斗、迫害。“样板戏”一枝独秀、“八亿人口八个戏”成为当时文艺状况的真实写照。3文化事业的繁

3、荣(1)原因(2)表现:文艺创作再现生机。 ,学法点睛 本知识点归纳为“一、二、三”巧记速记实录一 “双百”方针的实质是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实录二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1.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时期内 容意义或成就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政府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管理制度积极改革学制,对各级学校进行调整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

4、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指导方针刘少奇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办学体制上,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到1965年,初步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2.教育事业遭到破坏(“文化大革命”时期)(1)措施:“停课闹革命”、招生停顿、“上山下乡”、“教育革命”、“废止高考制度”等。(2)影响3蓬勃发展的教育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措施(2

5、)成效 ,学法点睛 本知识点归纳为“三、三、三”史观史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江泽民实录一 “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主要前提是政局稳定,拨乱反正;重要保证是教育立法。实录二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二是教育本身要实现现代化。实录三 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1.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2)成就领

6、域时间成 就国防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医学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农业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1)背景(2)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3)意义3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1)原因(2)表现领域成 就核技术研究和应用 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注重核技术在农业、科研等方面的和平利用中国成为当今世界少数几个拥有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空间技术领域 1984

7、年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从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运载火箭研究 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1999年11月以来,成功进行了五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与回收试验2003年10月,中国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信息技术领域1983年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2002年,中国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生物工程领域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完成了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建立起基因组大规模测序技术和科研队伍(3)意义: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8、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学法点睛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归纳为史观史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学说,为新时期中国科技走向世界提供了理论依据。实录一 “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而不是原子弹、氢弹。实录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为“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了中国科技走向世界。实录三 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真正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我国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生产力发展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实录四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政治经济混乱,但科

9、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广大科技工作者辛勤工作的结果。实录五 中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我国进行核试验的目的是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但并不是说不使用核武器,是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向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文艺方面:新中国成立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及“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激发了中国文艺工作者的热情,产生了大批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角度 “双百”方针的目的、实质及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提示:(1)“双百”方针提出的目的是在文艺科学工作方面,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更好地为人民服务。(2)实质: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

10、民主、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双百”方针主张“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既是对新文化运动中民主与科学精神的继承,又是在中国文化现代化中的新发展。(3)经验教训:正确贯彻执行“双百”方针能直接推动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脱离“双百”方针就会阻碍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与政治的关系,与人民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角度 “双百”方针的目的(2009海南单科,22)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B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C提高人民群众文艺水平D繁荣社会主义科学

11、文化事业点拨注意“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各行各业的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开始,为发展、繁荣社会主义的科学文化,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其他三项与“1956年”这一时代背景不相符。故本题选D项。答案D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材料二马寅初表示:“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文化大革命”中,剧作家吴祖光和他的妻子著名演员新凤霞曾被下放劳动改造。请回答:(1)阅读材料,回答“双百”方针的内涵是什么?(2)材料二反

12、映了什么问题?造成了什么影响?答案(1)“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2)“双百”方针的贯彻遭到了严重破坏和损害。影响:导致许多热爱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蒙冤受屈,长期受到歧视和压抑,严重损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文艺界出现“百花凋零”的局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基本停止。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和体系,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文化大革命造成了中国“人才断层”、“文化断层”局面,拉大了在科技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改革开放以后,科教兴国战略为中国21

13、世纪崛起奠定了人才基础。 角度1 建国以来教育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提示:(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2)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3)国运兴衰,系于教育。(4)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5)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角度2 比较“文化大革命”前后两个时期教育改革的不同提示:(1)从目的上看:“文化大革命”前的教育改革目的在于彻底改造旧教育体制,完成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新型的人民教育制度,促进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文化大革命”后的教育改革目的在于恢复正常的教育秩序,发展现代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科技人才。(2)从内容上看

14、:“文化大革命”前教育的发展注重基础教育,属于起步阶段。“文化大革命”后教育的发展纳入法治轨道,更为科学合理,“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更显示当前教育的战略地位和“文化大革命”后教育发展方针的日趋成熟。角度 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2011山东基本能力,29)“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列有关新中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面向工农“开门”,开办工农学校恢复高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A BC D点拨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开基创业,建立人民教育;1977年恢复高考;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三个面向”;90年代中期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故排序正确,符合题意。答案B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历史时期发展教育的措施对于教育发展的作用过渡时期扫盲运动全面建设时期密切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使科学和教育成为国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的重要手段普及义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