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一中2011-201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测试题(无答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2642341 上传时间:2020-05-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池州一中2011-201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测试题(无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安徽省池州一中2011-201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测试题(无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安徽省池州一中2011-201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测试题(无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安徽省池州一中2011-201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测试题(无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安徽省池州一中2011-201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测试题(无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池州一中2011-201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测试题(无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池州一中2011-201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测试题(无答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池州市第一中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卷(文科)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计60分)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2右图不能表明()A公元前7000年前后,我国稻作和粟作两个农业文化区形成B我国南方水田稻作和北方旱作是分别独立的发明C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外围地区农业的出现相对迟滞D中国史前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南北交流和互动3下列关于小农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B是推动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C在我国奴隶社会则表现为井田制D在我国古代,铁犁牛耕是其主要耕作方式4我国古代官私手工业并存的局面的形成开始于()A商 B西周 C春秋战国 D秦汉5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素称发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B官营手工业生产不计成本,从不利于工艺技术的提高C汉代官营手工业的生产部门只有煮盐、冶铁、铸钱D随着商品经济和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日益没落6下列关于明代手工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精密细致的缎是丝织品的代表 B棉纺织业技术先进,使用花楼机C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著名的瓷都 D治铁业开始采用高炉炼铁以提高

3、产量7古代欧洲称中国为Seres,现代英文称中国为China。据说这与中国传统手工业闻名于世有关。你认为与之相关的传统手工业是( )A青铜业、冶铁业 B棉织业、制瓷业C丝织业、制瓷业 D造纸业、采煤业8西汉前期,“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其原因是( )既约束又放任的商业政策; 诸侯林立的政治局面; 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A B C D9据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这则材料说明当时( )A 限定市的交易地点 B 限定市的交易时间C 限定市的经营规模 D 限定市的交易品种10明清时期“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所起的相似作用在于( )

4、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延缓了自然经济瓦解的过程 延续了汉唐以来对外交往的局面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A B C D 11下列对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目的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B是在官府控制之下的对外贸易C通过朝贡和赏赐完成交易 D客观上加强了与海外各国的联系12重本抑末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经济思想,其中,“本”是指( )A农业 B农业和家庭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种植业和畜养业13明朝中期江南农村人口出现“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这说明( ) A土地兼并严重 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C自然经济解体 D商品经济相对发达14推动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的是(

5、 )A东西方贸易频繁 B殖民掠夺加剧 C新航路的开辟 D工业革命的进行15梁启超在谈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发出这样的感慨:哥伦布之后,有无数哥伦布;郑和下西洋之后,竟无第二个郑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西方航海技术比中国先进 B明朝的国力已远远落后西方国家 C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性 D中国热爱和平而西方热衷海外殖民16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价格革命”。“价格革命”的作用不包括( )A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B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C使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D促进西班牙资本主义发展17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活动的基本特点是( ) A罪恶的奴隶贸易 B抢劫和掠夺财富 C大量输出商品 D建立殖民地18183

6、1年,英国出版的机器的成绩一书中写道:两个世纪以前一千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穿袜子。现在,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不穿袜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扩张和掠夺 B棉纺织业发达C工业革命的进行 D垄断组织形成 19“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说明 ( ) A火车发明引发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 B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C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D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20观察下图,分析1870年以后世界能源中石油消费的比重不断加大的主要原因是( )A煤炭资

7、源因掠夺性开采而逐渐枯竭B内燃机的创制和交通工具的新发明C石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惟一能源D核能、太阳能尚未得到开发和利用211889年为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而修建的埃菲尔铁塔,主要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其依据是 ( )A钢铁和电的使用 B蒸汽和石油的使用C电和石油的使用 D电和蒸汽的使用22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快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的结合 B新兴工业部门大量出现C电力的广泛应用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23马克思曾说:“垄断是一个好东西。” 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的出现的社会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 )A它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8、B促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C它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D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24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只开放一个城市对外通商。这个城市是( )A北京 B广州 C南京 D福州25李鸿章说:“自秦政变而败亡,后世人臣遂以守法为心传。自商鞅、王安石变法而诛绝,后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今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竟,即败亡灭绝而不悔。”这表明李鸿章主张( ) A改变传统的守旧思想 B坚持中国的守旧传统 C学习西方进行政治改革 D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26一位英国人说过,中国多织一匹布,英国就会少销一匹,因而“机器不宜进中国”。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中英纺织品贸易矛盾 B中英机器进口矛盾C

9、争夺商品销售市场 D英国人歧视中国27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看,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 A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C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D瓦解自然经济,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8李鸿章说“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其以下活动体现了上述思想的是( )A创办轮船招商局 B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C创办北洋海军 D设立农工商总局29甲午中日战争后,促使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的因素有

10、( )马关条约签订 财政危机 洋务运动破产 自然经济瓦解A B C D30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没有前途”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 B工业区域分布不均衡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近代企业被军阀破坏二、非选择题(40分)31新航路开辟后,人类逐渐连成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葡萄牙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材料二 马可波罗游记描述东方时说:“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

11、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由是此宫之富无限。”材料三 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材料四 19世纪晚期起,资本主义列强在领土扩张的同时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从经济上加紧掠夺、控制落后国家和地区。列强用资本输出,牢牢地控制了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榨取了大量的财富。通过掠夺性的国际贸易,殖民地半殖民地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输出、掠夺性贸易,再加上海陆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大发展,最终摧毁了一切落后国家和民族的堡垒,瓦解了它们的传统自然经济,从而把所有国家和地区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轨道。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分析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原因(2分

12、),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2)材料三反映了英国怎样的经济地位?(2分)说明形成英国地位的根本原因(2分)(3)材料四说明了什么现象?(2分)简要评价这一现象(6分)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明代徽州商人余丈义“少贫困,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又市隙地数十亩为义冢,以安乡人之不克葬者,所费不啻万缗,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清代商人胡荣命“贾五十余年,临财不苟取,遏善举辄捐货为之,名重吴城。晚罢归,人以重价赁其肆名,荣命不可,谓:彼果诚实,何藉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