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物地质篇地球及其大气层的演化均质固态地球→液态地球.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2641096 上传时间:2020-05-18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5.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物地质篇地球及其大气层的演化均质固态地球→液态地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地物地质篇地球及其大气层的演化均质固态地球→液态地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地物地质篇地球及其大气层的演化均质固态地球→液态地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地物地质篇地球及其大气层的演化均质固态地球→液态地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地物地质篇地球及其大气层的演化均质固态地球→液态地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物地质篇地球及其大气层的演化均质固态地球→液态地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物地质篇地球及其大气层的演化均质固态地球→液态地球.doc(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物地質篇一、地球及其大氣層的演化:均質固態地球 液態地球 分層地球氫、氦、甲烷、氨 水氣、二氧化碳、氮氣 氮氣、氧氣、氬氣二、地球的內部構造:1、地球的層圈構造:依據地震波在不同介質中的波速不同,將地球內部的構 造由外而內分成地殼、地函、地核三個部分。 厚度、密度: 地核 地函 地殼 。 體積: 地函 地核 地殼 。組成平均厚度密度大陸地殼花崗岩35公里較小海洋地殼玄武岩7公里較大2、岩石圈:包含地殼以及一小部份的上部地函,其厚度約為100公里。因此,岩石 圈是由許多主塊體所構成,每個塊體都有它自己的運動方向及速度, 這些塊體即稱為板塊。3、軟流圈:地殼下約一百公里深的範圍,厚約200公里,

2、物質呈部份熔融,因為熱 力作用可產生對流運動,而岩石圈便是浮在軟流圈上移動。三、板塊構造運動:1、大陸漂移學說: (1)提出者:韋格納 (2)提出的證據: A、地形的連續:南美洲東岸和非洲西岸。 B、古生物化石的連續:中龍、舌羊齒等。 C、古氣候連續:冰川。 D、煤層的連續。 (3)內容:2億多年前,全球陸地是連在一起的,稱為盤古大陸,後來才分開, 逐漸漂移至現在的位置。 (4)缺點:無法解釋大陸漂移的動力機制。2、海底擴張學說:(聲納的應用) (1)提出者:海斯(Hess) (2)提出的證據: A、海底地形以中洋脊為中心,呈左右對稱。 B、地磁條帶以中洋脊為中心,呈左右對稱。 (3)內容:來

3、自地函的岩漿在中洋脊上升,於洋底盆地噴發冷卻後,形成新的海 洋地殼,之後被往兩側推擠擴張,逐漸遠離中洋脊,海洋因此不斷擴 大。老的海洋地殼則在海溝處下沉,重回地球的內部。 (海洋地殼的年齡最老不超過二億年) (4)缺點:對中洋脊湧出的岩漿能否提供海底擴張足夠的動力產生存疑。3、板塊構造學說:內容:岩石圈破裂成許多大小不一的板塊並且浮在軟流圈之上,再藉由軟流圈的 熱對流現象帶著板塊以不同的速率往不同的方向移動,導致板塊之間的分 離、碰撞或是錯動。依板塊之間的相對運動方式可以分為張裂性板塊、聚合性板塊、錯動性板塊。(1) 張裂性板塊: A、定義:個板塊互相分時,其交界處稱為張性板塊交界。 B、成因

4、:地球內部熱對上升的地方,岩漿與淺源地震活動相當頻繁。 C、常現象: a、中洋脊:位於海底的張性板塊交界,中洋脊的口會有岩 漿湧出,岩漿遇海水卻凝固成玄武岩,形成新的 海洋地殼。 :大西洋中洋脊 b、大谷:位於地的張性板塊交界,持續開將形成新 的中洋脊及海洋地殼,並注入海水形成海洋。 :東非大谷(2) 聚合性板塊:A、定義:個板塊互相擠壓時,其交界處稱為聚合性板塊交界。 B、成因:地球內部熱對下的地方,淺源、中源與深源地震活動相當頻繁。 C、常現象: a、海溝:聚合性板塊交界一邊是大地殼,另一邊是海洋地殼 時,通常海洋地殼會隱沒到地函內,並在交接處產生 海溝。b、 造山運動:(I) 聚合性板塊

5、交界邊皆為大地殼時,因為大 地殼的密比地函小,因此隱沒,於是 在推擠作用下,地殼向上起,形成高聳的 高山。:喜馬雅山 (II) 聚合性板塊交界一邊是大地殼,另一邊是 海洋地殼時,隱沒於海溝的海洋地殼會將大 地殼抬升,形成山脈。 :安地斯山脈西 側有海溝、台灣中央山脈東側有海溝c、 火山活動:上述隱沒的海洋地殼沉入地函,逐漸熔融成岩漿,當熾熱的岩漿往地表上升,將造成火山活動,而火山噴發出的岩漿凝固後形成的岩石大多為安山岩。(3) 錯動性板塊:A、個板塊發生近乎水平的平錯移,將形成錯動性板塊交界。 B、常現象: a、錯動性板塊交界多發生在中洋脊, b、在地上錯動性板塊則較少出現,以美國加州聖安得斯

6、斷 層最有名。四、地殼變動 (內營力):1、褶皺:位於地下深處的岩層,受到高溫高壓影響,可塑性增加,再受到外力擠 壓時,岩層會彎曲成波,這樣的地質構造稱為褶皺。2、斷層:岩層受作用超過彈性限度而產生破裂,且破面側的岩石發生相對 運動,這種地質結構稱為斷層。3、地震:(1) 原因:當岩層受作用時,若超過彈性限度而使得岩層突然發生斷裂,產生向四面八方傳播的地震波,並經由岩層傳至地表時所造成的震動,即為地震。(2) 震源:岩層斷裂處,即產生地震波的位置。(3) 震央:震源垂直向上至地表的位置。(4) 地震規模與震:A、地震規模:規模(Magnitude)是用來描述地震大小的尺,是依其所釋放的能而定,

7、以無單位的實表示,含小數點一位,數字越大,能量越大。如:芮氏地震規模7.2。B、地震強:簡稱震度,地震時,各地所感受到的搖晃程或是建築物受損的程度,以整來表示,有單位:級,分07共8級。一般,震央越遠,震越小。如:台中震3級。地震規模(簡稱規模)地震強度(簡稱震度)定義地震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大小1、 地表所感受到的搖晃程度2、 地表建築物受到破壞的程度測量值地震波的振幅地震波的地表加速度單位無級表示法整數小數點一位07整數級特性測量值不隨空間地點而改變一般而言,離震央越遠,其震度越小(5) 等震度圖:在各地地圖中,以相同顏色來表示地震強度相同的區域,稱為等震度圖。4、火山活動五、台灣地區的板塊運

8、動:台灣島的形成過程:1、 成因:約百萬前,宋島弧端隨菲賓海板塊,撞上歐亞大陸板塊的東 部,形成現今的台灣島。2、 現:目前歐亞大陸板塊和菲賓海板塊處於聚合推擠態,所以台灣仍持續 被抬升。3、板塊與地位置:(1) 花東縱谷:歐亞板塊和菲賓海板塊的交界處。 (2) 中央山脈、阿山山脈、雪山山脈屬於歐亞大陸板塊。 (3) 海岸山脈則屬於菲賓海板塊。4、常見地形種與成因:地形種成因代表地區河階地因抬升作用,使河侵蝕增強,向下割而產生新的河床,旁的舊河床高於新河床,而成階梯。大溪、南橫、秀姑巒溪河谷、台東野盆地四周被地勢較高的山丘所圍繞的平地,可能是由於斷層作用使地逐漸陷而造成。台、台中、埔盆地台地因

9、斷層作用使側的地相對陷而形成平坦的桌高地口、恆春、大肚、后台地瀑布其形成與地殼抬升、地層的侵蝕或斷層作用有關,常於陡峭的山間。五峰旗、十分、小烏瀑布火山板塊擠壓造成火山活動,形成火山地形,有些火山噴出的碎屑推成山丘,偶而可爆口與溫泉。部大屯山區東部海岸山脈島、嶼、澎湖峽谷地快速抬升,溪向下侵蝕增加,過岩層造成V形谷。天、太閣六、地球的歷史:1、地質事件的判斷法則:(1) 疊置定律:沉積物一層層向上堆疊,老的岩層在下,新的岩層在上。(2) 水平沉積定律:在廣大的區域中,原始沉積岩層多是呈現水平狀態。(3) 截切定律:先發生的地質事件會受到後來發生事件的影響。(4) 地質年代表:七、礦物與岩石:1

10、、礦物的定義與特性:定義:(1)天然產出的均質固態。 (2)由無機作用所生成。 (3)具有一定的晶形構造、物理和化學性質。特性:(1)晶形:礦物的結晶體所具有的特定形狀。 (2)條痕:礦物粉末的顏色。 (3)硬度:礦物抵抗磨損的能力。摩氏硬度表:硬度12345678910礦物滑石石膏方解石螢石磷灰石正長石石英黃玉剛玉金剛石常見的礦物:(1)長石:為長方體,地殼中含量最多的礦物,也是組成頁岩的主要礦物。(2)石英:為六角柱形狀,地殼中含量次多的礦物,也是組成砂岩的主要礦物,有良 好結晶外形的石英稱為水晶。(3)雲母:為片狀礦物;常用於絕緣體。(4)方解石:為菱形體,主要的成分為碳酸鈣,遇稀鹽酸會

11、產生二氧化碳氣體。2、岩石的種類:三大岩類:依形成的過程可分為沉積岩、火成岩、變質岩三種。(1) 沉積岩:沉積物經過成岩作用 ( 壓密、膠結、固化、再結晶 ) 而來。A、碎屑性沉積岩:(依組成顆粒的直徑大小來分)B、生物性沉積岩:石灰岩:由珊瑚、貝類等生物遺骸所組成(主要成分為碳酸鈣)。C、化學性沉積岩:石灰岩:喀斯特地形(溶蝕作用)。 (2) 火成岩:由岩漿冷卻凝固而來,又分為火山岩與深成岩。名稱花崗岩安山岩玄武岩分類深成岩火山岩火山岩形成位置地下深處地表附近地表附近岩漿冷卻速度慢快快結晶顆粒大小大小小氣孔數量多寡少多多二氧化矽含量多中少密度小中大台灣分布位置金門、馬祖大屯火山群、綠島、蘭嶼、海岸山脈澎湖群島(3) 變質岩:任何一種岩石經過高溫高壓的變質作用而來。A、 葉理狀變質岩(含有條狀或片狀的礦物):B、 非葉理狀變質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