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第二章 语言表达和运用 高频考点六 (2020年整理).doc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32627390 上传时间:2020-05-1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第二章 语言表达和运用 高频考点六 (2020年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第二章 语言表达和运用 高频考点六 (2020年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第二章 语言表达和运用 高频考点六 (2020年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第二章 语言表达和运用 高频考点六 (2020年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第二章 语言表达和运用 高频考点六 (2020年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第二章 语言表达和运用 高频考点六 (2020年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第二章 语言表达和运用 高频考点六 (2020年整理).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海无涯高频考点六读图时代的语言表达 图文转换1(2009全国)下面是“沈阳全民读书月”活动的标识,请从构形角度说明标识的创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65个字。答:_答案该标识以“书”和“沈阳”的首写拼音字母为设计元素,体现活动的主题与地域;翻开的书和两书交汇处的眼睛,对“开卷有益”作出微妙表达。解析本题是一个图文转换题。要准确理解构成该标识的各种元素,领会它们所表现的设计意图。2(2012湖北)欣赏下边这幅漫画,请为其题诗或配文。要求:符合画面情景, 表达鲜明生动,字数不超过40字。答:_答案(示例一)鱼儿扑扑跳,猫儿哈哈笑。水快没有了,看你哪里跑?莫把假当真,请君仔细瞧!(示例二)

2、虽说这鱼儿不在水中,那猫儿也算是饱了眼福,正所谓望梅止渴,“画鱼”充饥。解析本题以漫画的形式考查语言运用鲜明、生动的能力。描述画面要抓住画面特征,准确描写T恤衫上的小鱼,蹲在地上的小猫,揭示出二者的关系。题诗或配文要简洁,表达要鲜明生动。3(2012天津)阅读方式在数字时代已发生变化,请按要求回答相关问题。(1)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近完成了“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请根据以下两个统计表简要说明调查结果。(数字媒介阅读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答:_(2)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选取传统纸质媒介阅读和数字媒介阅读两种方式中的一种,概括其特点并略作说明。答:_答案(1)近年来各

3、媒介综合阅读率逐年上升,其中数字媒介阅读率近三年上升迅猛。来源:学科网ZXXK(2)数字媒介阅读,携带方便,信息量大,而且可以实时更新。(选取传统纸质媒介阅读,言之有理亦可)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和图文转换的能力。解题时要仔细观察两个不同阅读媒介的图表,对比分析不同时间段的变化情况。1什么是图文转换题?答案图文转换题是要求考生用文字对图表、漫画等非文本信息进行转述的试题。它体现了高考对社会生产、人文现象、科技信息发展等的关注,对考生语言综合表达能力的考查,也是语文教学对社会进入“读图”时代的呼应。2高考图文转换题有何命题特点?答案高考考试大纲没有对“图文转换”作出明确的要求,但在最近几年试

4、卷中出现频率很高。综观这些试题,有以下特点:(1)题型具有综合性、技巧性、创新性。易与扩展语句、压缩语段、修辞方法,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等考点综合。实际上,它就是语言表达各个考点的综合运用,只不过试题呈现的是图表材料而非文字材料。(2)常见题型有图表类转换、漫画类转换、徽标类转换和图画类转换,重点集中在图表类和漫画类两种,主要是说明图、表、画的内容,揭示其寓意,总结其规律等。一、漫画类转换1观察下面的漫画雷锋难当,在横线上写出一句合适的话。这幅漫画形象地反映了 答案社会上可能有坏人行骗导致助人为乐者常被受助者怀疑(或“受助者不相信助人为乐者”)的现象。解析理解画面中的两

5、个人物的言行很关键,漫画的标题也是解读漫画的一把钥匙,概括时注意不能遗漏;而思考出产生画面人物不同言行和想法的原因就能写明反映的社会现象。2给下面的漫画拟一个标题,并用一句话揭示其寓意。要求语言表达简明、准确。来源:学科网标题: 超过5个字)寓意: _(不超过20个字)答案落水(或“贪欲”)贪欲和私心是使人走向腐败深渊的魔鬼。解析答题时,要注意漫画中的“腐败”“私心”四个字,并深入思考人们争先恐后落水的原因,便不难得出是“贪欲”让人们铤而走险,一步步走向罪恶的深渊的。知识储备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它多从政治事件和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表现幽默、诙谐的画

6、面,借以讽刺、批评或颂扬某些人或事。它一般由标题、画面、寓意三部分组成。要读懂漫画,关键要“四看”:一看标题。标题是漫画的眼睛,通过其眼,可以洞察其内涵。二看画面。景物画,要抓住背景、物象之间的联系,深入分析;人物画,要弄清人物的活动场所、背景、动作、表情、语言等的含义。只有把整个画面的多个“要素”综合在一起,仔细观察画面,才能读懂漫画的意思。三看漫画中的文字。这些文字画龙点睛,对领会漫画的寓意大有帮助。四看夸张之处。它往往是漫画的弦外之音,是寓意所在。二、图表类转换3观察下面的图表,请就10年来中日两国GDP发展的走势,从比较的角度,写两条结论性的语句。答:_答案近10年中国GDP持续快速增

7、长,日本GDP在起伏中缓慢增长。中国GDP总量至2010年首次超过日本。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读图表,抓住图中的信息点。图表提供了两组数据,一组是表现日本10年来的GDP变化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其GDP虽然有起伏,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只是上升得相当缓慢;另一组是表现中国10年来的GDP变化情况,可以看出,中国的GDP持续上升,而且上升幅度相当大。审清了图,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4首都经贸大学等三所高校联合进行了“社会道德与信任问题”的民意调查,以下为目前热议的“老人摔倒该不该扶”问题的调查数据。(1)请用文字表述两幅图表的调查结果。(不得出现具体数字)答:_(2)以上两幅图表,反映出的社会

8、问题是 答案(1)多数人认为老人摔倒应该扶,绝大多数人认为不扶老人的主要原因是怕惹祸上身。(2)虽然社会道德观念存在,但信任危机问题凸显。知识储备所谓“图表”,是指表示各种情况和注明各种数字的图和表的总称,如统计表、示意图等。阅读图表:注重整体阅读。对这类考题,应当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区别不同图表的特点。具体而言,图表式的要兼顾图表的各个要素,坐标曲线图要抓住曲线变化的规律,柱状饼式图要抓住各要素的比例分配及变化情况,生产流程图要抓住事理的时空、先后逻辑顺序等。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遗漏信息。重视数据变化。我们要重视图表中的数

9、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个问题,而这可能正是这个材料的重要之处,这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注意图表细节。图表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它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表下面的“注”等。三、图画类转换5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下图的画面构成及其寓意。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不少于100字)答:_答案(示例)国家节水标志是由水滴、人手和地球构成的。圆形阴影部分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人类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J和S的变形,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自身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又像蜿蜒的河流,象征水滴汇成江河。6(2012江苏)阅读漫画,在横线上写

10、出合适的一句话。这幅漫画形象地提醒人们: 答案家长在满足孩子的要求时,不能越过是非的底线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漫画寓意的能力。做这类题要读懂画面,然后揣摩画面中蕴涵的意义。图中是一对父子,孩子哭着向父亲索要着什么,而父亲却一脸笑容,爽快地答应着,可脚下,已越过是非的底线。知识储备所谓“图画”,是指用线条或色彩构成的形象。徽标、标识、图片都属于图画。徽标是一种常见的考查形式。徽标,即徽记、标志,它言简意赅、高度凝练、蕴涵丰富。解读徽标,要把握其外形特点,注意中英文大小写和变化,以及涉及的时间、地点等。另外,注意由此及彼,作出合理想象。图片,往往生动、直观地表情达意。描述图片内容,揭示画面内涵,是考查的

11、主要内容。观察图片时,要整体把握,关注细节,如人物的表情、动作等。抓住图、画突出特征,实现语言的准确转换阅读下面的图表,从两个方面概括其中所包含的主要信息。现场答案1存在的问题 提示该答案能够从两个角度概括出隐含信息,基本符合要求,只是在读图表时对细节注意不够,出现表述不够答案(1)未抓住横轴“产业链”、表述失误答案(2)“60年代”表述不当的现象。现场答案2来源:学&科&网Z&X&X&K存在的问题 提示该答案虽说答出了两点,但实际上只是一个方面(纵):时间变化,利润变化。并未从另一方面(横)说明,即产业链内部的利润分布。现场答案3存在的问题 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提示该生根本未读懂图表,只抓住了一点(“组装”),未能从整体上分析。请修改为满分答案 答案(1)产业链中,上游的产品研发行业和下游的售后服务行业利润最高,组装企业利润最低。(2)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这样的利润分布趋势已经变得越来越明显。图文转换,读懂图、画内容无疑是关键。要读懂图、画内容,就必须在整体观察的基础上特别抓住其突出特征。那么,什么是图、画的突出特征呢?(1)漫画的突出特征:夸张变形,人物的动作、表情、言辞中的某一点被“超常放大”,其在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同时,给人以深深的触动;主体与背景关系的失衡,与现实生活有距离,有脱节现象;局部突出,或动作形体,或色彩言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