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必修1 4-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精品教案(2020年整理).doc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32626286 上传时间:2020-05-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必修1 4-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精品教案(2020年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1 4-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精品教案(2020年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1 4-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精品教案(2020年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1 4-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精品教案(2020年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1 4-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精品教案(2020年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必修1 4-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精品教案(2020年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必修1 4-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精品教案(2020年整理).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海无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教学目标】1.捕捉并分析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2.潜心品味语句,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和艺术价值。3.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增强对遇难者的同情和对法西斯的痛恨;学习优秀的记者崇高的社会使命感和人道主义良知。 【教学重点】捕捉并分析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读懂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难点】通过潜心品味语句,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挖掘本则新闻的价值意义。 【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领、组织下,学生通过质疑探究,合作表达的学习方式解读文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教学目标(出示幻灯片)它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它见证着人性的堕落;它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它是

2、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它就是奥斯维辛。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一篇有关奥斯维辛的文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重点捕捉并发现作品营造的“反差”,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展示教学目标)二、创设情境,整体感知1奥斯维辛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这节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找了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今天,我们就让我们的同学用自己作品带领我们走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出示第三张PPT)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法西斯在波兰南部,一个只有四万多居民的奥斯维辛小镇上,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集中营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有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室和焚尸炉,用于消灭欧洲的犹太人,是纳粹德国最大的灭绝营。每天,成百上千的

3、犹太人,被运送牲畜的火车拉到这里,身强力壮的被留下来,年老体弱的和儿童,则直接被送进毒气室。在营中关押的囚犯,过着非人的生活,他们每日要做繁重的劳动,却得不到充足的粮食,饥饿和病痛折磨着他们,谁要是在劳动中偷懒或者病倒,将会直接被拉进焚尸炉。集中营里的人都不会待得很长久,1940年到1944年,奥斯维辛集中营,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女:苏联红军解放这里时,发现了7000公斤头发、35万件女装、4万双男鞋和不计其数的尸骨。面对法西斯的累累罪行,最引人深思的是集中营大门的字“劳动获得自由”,这简直是莫大的生命谎言,劳动创造了人,人又在劳动中创造幸福,享受自由。然而在这里,人类躯体被囚禁,

4、甚至没有生存的希望,何谈自由?就像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纳粹军官对犹太人所说:“进了集中营,就不要再有其它想法,你能获得自由的唯一出路就是焚尸炉的烟囱。”师过渡:读了这样的文字,看了这样的图片,又把我们带回到了半个多世纪前那段黑暗的历史,让我们沉浸在遇难者的痛苦之中。三、分析反差,品读感情1、读完文章之后,如果让你画一幅奥斯维辛的图画,你会以什么颜色作为底色?为什么?(出示第四张PPT)(在罗森塔尔眼中,奥斯维辛的色彩是不是像我们同学形容的这么单一?你能不能感受到其他的色彩?这样的色彩是哪些语言带来的?)预设:黑色,沉闷、压抑、恐怖,简直是人间地狱。灰色,绝望、麻木、迷茫。白色,苍白、恐怖(也有纯净

5、与希望)。冷蓝,似乎泛着钢铁的冷光,令人心生寒意。)红色,血腥,暴力(象征着希望)师过渡:我们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一种冷色调,一种灰暗的色调,大家都感受到了纳粹的暴行;但是在罗森塔尔的笔下,现在的奥斯维辛也呈现出一些很不一样的色调,一种温暖光亮的东西。那么在罗森塔尔眼中,他感受到的温暖的东西有哪些,你能否找出对应的语句?明确: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第1段)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第8段)她在温和的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第13段)2、师过渡:在罗森塔尔

6、的笔下,我们感受到了,既有象征着纳粹暴行和生命毁灭的灰暗的色调,也有象征着生生不息的顽强和生的希望的光亮的色调。那么冷与暖,灰暗和光亮在色彩上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那么色彩反差所带来的语言上的丰富的意蕴又引发了读者的思考。下面我们就结合以上同学所找到的三个地方来分析反差的效果。分组讨论分析中要落实这三个问题:什么与什么构成了反差? 哪些词句强化了反差效果?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考和情感? 希望大家能结合集体的智慧,选定发言人,时间五分钟(学生讨论五分钟,然后提问)反差分析一: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什么与什么构成了反差?如

7、今这里风景固然没有,可是曾经这里暗无天日。所以说曾经的灰暗沉闷和如今的温暖明媚构成反差,即残酷的历史和美好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哪些语言强化了反差效果?“居然”:面对美景,吃惊,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作者认为这些是“最可怕”:(提醒学生从原文里找答案)四个“不该有”。这里曾经是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儿童是天真的,他们不知道历史的沉重,而美景更容易让人忘记过去,所以才“最可怕”,表现了作者对人们忘记历史惨痛教训的隐忧。(举圆明园的例子)那么布热金卡应该有什么?明确: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两个“永远”,运用反复强调了这种控诉和愤懑。恰如圆明园该不该修复一样。圆明园是中华民族不可愈合的精神创伤。列强毁

8、掉的不是一个园子,而是泱泱中华四万万人的尊严。今天,历史的伤口虽已结疤,但昨日的疼痛岂能被忘怀?我们还是让这历史留给我们的警钟长鸣吧!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考和情感? 师小结:从“最可怕”等词来看,作者认为,布热金卡景象固然美好,但它曾经是人间地狱,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虽说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字字愤懑,句句悲怆。表达出作者内心无比的愤懑之情和对人们忘记历史惨痛教训的隐忧。反差分析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毒气室和焚尸炉”代表了什么?“雏菊花在怒放”表明了什么?对比中揭示了什么? “毒气室和焚

9、尸炉”是纳粹屠杀生命的见证,灭绝生命的地方。“雏菊花在怒放”表明生命不息,不可被阻挡,不可被压抑,不可被消灭。师小结:一边是残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对照式放在一起,这样的景象让人震撼。它是对灭绝人性的罪行的控诉,也同时也告诉我们:多么残暴的力量也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正义是邪恶镇压不了的,自由与光明之花,人性与生命之花必将灿烂的开放。 反差分析三: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木然象征着绝望,对生活的绝望。微笑体现

10、了镇定从容,超越死亡威胁和生命的坚韧。为梦想而微笑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美好而又隐秘的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面对死亡的从容,对自由,对生活的热爱,是邪恶和苦难永远无法战胜的。(联系地震事件中)可乐男孩薛枭;给解放军叔叔敬礼的小郎铮,无不在向我们昭示着生命的坚韧和希望的力量。 师小结:这里的人表情都是木然的,唯有一个年轻的姑娘是微笑着的。即使面临死亡的威胁,她依然带着世间最美的微笑。即使奥斯维辛也不能摧垮人性中的善与美。那些刽子手,可以灭绝人性甚至摧残人的尊严。但是却抹不去那丝静静的笑容。她似乎在告诉我们:即使明天世界毁灭,我(们也要)(仍愿)在今天种下一棵小树。即使一手搭着地狱之

11、门,另一手也要抓住人间的光明。反差分析四: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师过渡:我想正是有了像小女孩一样对新生的渴望和憧憬;才有了二战的胜利;才有了像雏菊一样怒放的鲜活的生命和如今温暖光亮的生活;进而作者居安思危才生出了对人们忘记历史惨痛教训的隐忧。正如本文获得普利策奖的颁奖词所说,文章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反差手法的运用贯穿全文,成为这篇文章最为突出的特点。使这里处处是矛盾,处处是揭露,没有血淋淋的场景,没有悲惨的哀嚎,只有历史残留的痕迹,只有默默走过的人群。但它却震撼着参观者,产生了让读者痛苦、窒息的新闻效果。

12、)像文章的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在文中也反复强调没有什么新鲜事情可供报道,可他恰恰写下了这样一则新闻。你怎样理解这里的没有什么新闻?但作者为什么还是要写?作者说些什么,写下什么?1、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2、“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 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对战争的拒绝,对和平的向往。3、普利策曾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并及时发出警报。”正是源于一

13、名优秀记者崇高的使命感和敏锐目光,使作者才能够透过和平、平静的生活表象发掘出震撼人们内心的东西,让惨痛的历史昭示人们尊重生命,珍惜和平。从而实现了这则新闻的价值与意义。四、布置作业:今天学习此文的意义、价值?奥斯维辛之后,不再有诗歌。面对残忍,不忍再看。假如有一天,你也来参观奥斯维辛,你会在留言簿上写下什么。(50字左右)注意:写法可以不拘一格,你可以选择你的倾诉对象可以是遇难者,可以是参观者,也可以是当今政要,甚至可以是纳粹分子 例子: 奥斯维辛是一块巨大的历史创伤,它就像一把利剑,刺伤了那些善良的爱好和平的人的心灵,但它又给人以警醒。就像矗立在天地之间的纪念碑,警示人们铭记历史,负重前行。

14、让我们双手合十,祈祷和平!结语:余秋雨说:“人类是需要废墟的,没有皱纹的老祖母是可怕的。”同样,人类也是需要奥斯维辛的,没有伤疤的历史只会催生新的罪恶产生新的苦难。让我们谨以这样的思考纪念400万在奥斯维辛被无情摧残的生命吧。 从1945年至1958年,十三年间,奥斯维辛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从1958年到现在四十多年又过去了,奥斯维辛仍是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但那默不作声的毒气室、焚尸炉、窒息室、女囚绝育室在警示着人们:为了明媚的阳光、儿童快乐的嬉闹不再让人毛骨悚然,请不要忘记历史!同样,六十多年过去了,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细菌实验室也在静静地躺着,河北卢沟桥上的石狮子仍

15、然蜷伏着,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每天都会迎来许许多多的参观者,在那里,也没有什么新闻。但那些地方的一草一木时时都向我们发出呐喊:以史为鉴,建设我强盛之中华!这就是重大的新闻! 有一句话说,中国的人性自觉是从文革以后开始的,西方人性的自觉是从奥斯维辛之后开始的。“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那段历史虽已成往事,但它留给人类的绝不只是断壁残垣和受伤的心灵,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共同面对这样的罪恶。我们应该去反思:人类是高级动物,为什么还会出现奥斯维辛这样有计划地大批屠杀自己同类的行为?为什么从古至今几千年的时间里,全世界没有硝烟的日子寥寥可数?为什么还有人去跪拜凶手的灵位?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400万人的生命被罪恶地夺去。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样的历史,还要以史为鉴,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奥斯维辛,一个让人心碎的地方,因为这里埋藏着一段历史,一段让人不忍回首的往事。400万犹太人,永远地闭上了愤怒和无奈的眼睛,化作了历史的见证。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我们也同样不会忘记中华民族在日本法西斯的强盗行径下遭受的苦难。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样的历史,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